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伶人歌(一) ...
-
我们那个地方,因为靠近河南,鲜少听河北梆子,而是热衷于豫剧。我们村是有戏看的,两次庙会(二月十九,七月初十),每当这时候大队(没人称它村委会)都要写戏(请戏班子)。如果除了这两个必演的时间段还有戏,那就是个人家的特殊情况且都属于有钱人。有的是为了给老人祝寿,有的是为了给孩子庆生,有的是纪念死去的人,有的只是任性了单纯地想让大家伙儿看戏。
按照惯例,不管什么时候的戏只在下午和晚上演,连演十二场,风霜雪雨无阻。我妈是外地人且非常不喜欢看戏,所以那年冬天晚上十一点多散戏我回到家的时候,她很不理解:“真不明白你们这儿的人瞧戏都不要命了。你活脱脱是你奶奶的孙儿。”我与奶奶只有四个月的祖孙缘,爷爷是近两年。所以印象里只有那个端着红皮碗喂我饭的爷爷,没有半点奶奶的记忆。只是听我妈说,她在这个家里有无上的权力,任性地像个小孩儿。包饺子要最好看,爱好是听她的家乡戏豫剧。我妈说,那年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办的最疯狂的事情就是在大冬天的晚上去邻村看戏。她病重不能行走,就让我爹他们套好牛车,铺上厚厚的被褥,把她抬上车,手里不肯放的是我这个刚出生一个月的长孙女。所以我妈说,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中毒了。
二月的戏从十七晚上起开唱,那一天正好是我表哥的生日。七月的戏是从七夕节开始,那一天又正好是我二老叔的生日。所以大家会调侃,这两人过生儿在家吃好的不算,还有开场戏给祝寿,真是全村最幸福的人。小时候在唱戏的日子被妈妈罚跪,内心特别煎熬。小时候妈妈在我心里就是老天爷,从不敢面上违背。但是我等她午觉一睡着,就偷偷溜到戏院去。直到晚场散了才硬着头皮回家。内心无比悲凉地想着,我还能去哪儿呢?结果回到家妈妈并没有打我,只是脸色很无奈。后来她才告诉我,她知道我一定会跑,也一定会回来。当时我心里又敬又怕,敬她的睿智,怕她的聪明。
后台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尤其是我们这种小孩子,总会被一个很凶的老头子给赶出来。后来我巴不得这个老头子死了,可是现在他真的不在了,我又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正应了那句话:因为无知,所以残忍。我是有办法进去的,我非要后台到底有什么秘密。哇,有好多人在化妆,有贴片子的,有带凤冠的,有跑龙套的。我发现有些角色可以利用这短短的时间空隙换好几套衣服,演好几个人!我发现一个很和蔼的阿姨居然就是刚正无私的黑老包!有时在下午戏散场后,我会与戏班里的爷爷下象棋,听他说戏。有时我会专门起个早去戏院子看他们练功。我特别喜欢这群人,我知道他们也很喜欢我,要不然他们不会用河南话和我说那么多。
12年暑假我在后台专门找到了同时演《大祭庄》里的丫环和小姐的铁姐姐。我说以后我就叫你老师,她说让我一个大学生这样叫她她不敢答应。我是佩服她,能把丫鬟的灵动和小姐的柔弱坚决演的如此到位。
近二十年来我不断比较着这里的台前幕后,开戏散场,费了不少思量。我爱着戏里的每一个角色,体会着每一个故事。由简单的爱憎到复杂的人生。我佩服每一年来我们这里演戏的人,他们星夜兼程,忙于赶场,睡在简陋的小学教室,吃着大锅饭,拿着微薄的收入。他们敬戏,所以会在台下练功。他们爱戏,所以会在台上那么走心。
自高中以后几乎没机会看到二月的戏,今日龙抬头,半月之后那里必定是锣鼓响,我却不知何人出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