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童年 ...
-
女孩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民风淳朴. 女孩的父亲是国有企业的工人,这在当时是份很不错的工作,母亲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女孩幼年的记忆都是后来大人们灌输给她的, 说她小时有多乖, 多可爱, 蹒跚学步时的可爱糗事.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 女孩的家已经搬到所谓的城里,但是每年寒暑假的时候,女孩一般都会回到那个小村庄,那里还有她的姑姑和大伯, 女孩比较喜欢姑姑家多一点,在女孩的记忆里, 姑姑胖胖的, 很和蔼可亲的样子,女孩就格外喜欢亲近她. 女孩至今还记得冬天到河里去凿冰捕到的鱼, 夏天在堤边迎接的和煦阳光,那是女孩童年记忆里一段很快乐的时光.
但是女孩的记忆里同样有父母争吵的画面,所以在她童年时认为最好的家就是没有争吵的家. 女孩小的时候, 她的母亲脾气并不好,有时还会打她, 为了她做错事. 但是女孩的外婆总是护着她. 劝她的妈妈. 在女孩的童年记忆里, 外婆是她的保护伞, 能遮挡任何的风雨. 随着女孩的长大, 开销越来越大,女孩的母亲就出去做一点小买卖。这在当时也是很能补贴家用的,因此母亲在家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婆陪着女孩, 女孩和外婆睡在一个房间, 每天放学见到的也是外婆在门口等候的身影,每次见到外婆的身影, 女孩就知道到家了,安全了,这让女孩感到温暖。外婆是女孩记忆里抹不去的印记, 她记得外婆的白发,记得外婆的小脚, 记得外婆的笑容, 还记得外婆的烟袋, 女孩真的很爱她的外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外婆年纪大了, 摔坏了腿, 只能每天躺在家里, 哪里也去不了, 女孩很心疼. 可因为她自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她不直达怎样去表达,她只知道自己的心很痛. 但是这时女孩也考上了大学, 要去上学了,但是女孩并没有象其他同学那样兴高采烈的,也许是因为考的不是理想的大学,也许是因为离开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外婆,女孩的心沉甸甸的. 在女孩大一要放寒假前的元旦,女孩回了一趟家,那时外婆已经病得很重了, 但是没有人和她讲过,怕影响她学习. 女孩看到平时和外婆看起来并不很亲的母亲仿佛一下老了好几岁, 才明白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在外婆病重的时候,最伤心的是母亲,无论有过多少纠葛,那毕竟是生养自己的人,那是这个世界上和自己最亲的人,母亲眼见外婆一点点要离去, 却无能为力, 那种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女孩在家的几天里,母亲总让她多休息,可她每次都知道母亲和父亲每晚轮流照顾外婆,听得到他们每次起身的声音,可她只能装做不知道,假装自己睡的很熟, 她不要父母在照顾外婆时还要担心自己. 每天家里都有亲戚来探望,每当提到外婆的病, 母亲都要大哭一场. 女孩看到了母亲在这些日子里迅速的衰老了,外婆的病重给了母亲很大的打击.
元旦过后,父母催着女孩去上学, 说她在家也帮不上什么忙的。女孩走了,但是在学校的每一天,女孩都提心吊胆的, 害怕接到家里的电话,害怕听到什么。在学校又待了10几天后, 放寒假了, 女孩在第一时间回了家里,看着越来越近的家门, 女孩不知道门后等待她的是什么. 开了门, 没有任何声音,女孩走到外婆的房门前,推开了门, 什么都没有了,屋子里很干净,女孩就这样对着空空的屋子静静的流泪, 无声无息. 这时女孩听到外面有人近来的声音,赶紧擦干眼泪, 是母亲回来了. 在女孩打量母亲时, 才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已经这么老了,再也不是记忆中那样的年轻了. 女孩不想让母亲担心, 就仿佛自己不知道外婆已经离世, 或者就仿佛自己从来就没有外婆,而且自此以后女孩几乎就没有提过外婆, 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少次在梦中哭着醒来, 却再也见不到外婆的痛; 没有人知道每年的正月十五, 女孩都不去看烟花是因为往年的正月十五都是女孩陪着外婆在家中的院子里, 远远的望着烟花绽放, 女孩也只是在某年的这一天, 发现一家人都走了, 只有外婆一人看家时, 外婆孤寂的眼神, 从那一年起, 女孩就在正月十五的晚上陪着外婆了,即使外婆已经走了,可她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一直至今, 无论是在哪里, 正月十五的晚上, 女孩都是待在房间了,一个人, 就当做是在陪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