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6、看戏 ...


  •   大着肚子去外婆家的阿青,理所当然的被外婆念叨了许久,说她大着肚子就不要走这么多路来看她,等小孩子生下来,她会去探望的。

      阿青就只是笑,笑的外婆都没了脾气,这许多年来来去去的,路一直就是靠走的,以前只有小路的时候更难走,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马路,但是如果顺着马路来她这里,那要走盘山公路,对阿青他们来说,要多一半还多的路程,并且没有车可以坐,即使是自行车,因为一半路都是上坡路,骑着车去还不如走山路来的快,所以二十多年了,每年阿辞家的人都是这样走路来去,这周边乡村的人来去主要还是靠走,大概百分之五十的人家有自行车,但是很多地方是自行车都不适合骑的,只能走路。

      今年的午饭是在小舅公家吃的,阿辞和阿飞跟小舅公家的两个孩子同岁,玩在一起是很容易的事,午饭后阿辞妈妈他们在二舅公家里坐着说话,阿辞他们在二舅公家的前门玩,大舅公也坐着陪下外甥们。

      去年一年,二舅公给他儿子伟亮相亲了几次,但是伟亮始终都没看上哪个姑娘,急的他娘托了好几个人给他说媒,却惹得伟亮越发的厌烦,整天的躲在外面赌钱,他开着村里大队里唯一的拖拉机来来去去拉东西,不在家的时候多,他爹娘想管都不怎么管的到,说起儿子的婚事真的是烦的很。

      明月作为妹妹,反而有几个比较好的小青年托人来说媒了,只是家里父母都在烦心儿子的婚事,对女儿未免有些不够关心,当时一般家里有儿女的,都是先解决了年纪大的,再来考虑年纪小的孩子,很少有下面的弟妹越过前面的兄弟姐妹先去成家的,一般要是这样,留在家的孩子会更难找到好的对象,还要被大家笑话,自己也尴尬。

      这天阿辞她们在二舅公家呆的时间长了些,等终于要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快到了,阿辞和阿飞又被舅公舅婆们塞了许多吃的在衣服口袋里,真的是满载而归。

      因着今年潭村要做戏,阿辞妈妈喊了三个舅舅明天来家里做客看戏文,又请外婆外公也去,两个老人家都答应了,又一直送村口,看着他们走远了才回去,阿辞妈妈走出很远回头看的时候,老人家还站在那。

      这天下午回了村子之后,大人们商量好了今天的晚饭是在阿辞大舅家吃的,大舅妈做了一桌菜,阿辞妈妈一直在帮忙,只是许久不来,这家里许多东西的摆放地方都变了,灶上放着的油盐酱醋也不是在以前的位置,阿辞妈妈本来想动手炒个菜,想想又放弃了,吃现成的更舒服呢,她就一直坐在灶前烧火。

      这晚上阿辞一直在隔壁的四外公家,和他家的女儿玩,阿辞要叫她阿姨的,即使她只比阿辞大了两岁,但是辈分这种事情,真的是没有办法更改的...

      等妈妈叫阿辞吃饭的时候,阿辞带着阿飞回大舅家里,所有人都坐下了吃饭,四方的八仙桌只能坐八个人,阿辞和阿飞就坐旁边的小凳子上,但是阿飞坐不住,妈妈给他夹了菜之后,他就端着饭碗跑到隔壁去了,隔壁的二外公家,去年下半年他们家大儿子也结婚了,这间房子就分给了老大夫妻,二外公他们夫妻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搬到新起的房子里住,就在阿辞外公小平房隔壁,两兄弟又做了邻居,倒也是相互可以照顾。

      正月里都是热闹的,歇下来的乡下人们,走亲访友吃酒谈天,在至亲家留宿一晚,再到下个亲友那里去吃午饭,这都是常事,正月里无事忙,多住几天也有的,更有各家的孩子,在自己家管的严,出来做客亲戚们招待的客气,农家留客又热情,孩子有的吃有的玩,难免就不想走了。

      潭村今年更有热闹的事,去年十二月里,村里人也不晓得是哪个起头的,居然满村里转悠,找各家去凑了钱,说要请了戏班子来唱戏,村长也同意的,说给大家热闹下,这边人正月初一是没人出门的,就是唱戏的都不肯,所以到了初二才有人来,这时候恰好也是走亲戚的好时候,潭村要做戏的消息传开来,周边乡村的人都在这天跑过来看,初二下午开始唱戏,戏台是现成的,就是大村这边的祠堂,现在叫大会堂。

      过年前祠堂开了门,村长叫人进去打扫了下,初二这天戏班的行头一早就用拖拉机拉了过来,几大口箱子搬进戏台后面的厢房里,陆续的就有提着行李的唱戏的人来了。

      潭村里各家的人,都搬着一条或者两条长凳去大会堂里占位置,即使是自己不爱听戏的,也要给家里的客人占个位置,大会堂里戏台对面的大堂,满满的摆满了长凳,一排排的十分整齐,戏台下面的空地上还摆着高跷凳,就是凳脚特别高的,平常用来爬高站人的,现在放到戏台前面,坐几个小孩子,视角是最好的,戏台和大堂间的空地是给人站的地方,有别处来没位置的,站戏台下的空地也能看,两边的厢房上下也能坐人。

      初二这天中午的午饭一吃,大会堂里就热闹起来,先是一些小孩在那上蹦下跳,慢慢的台子上就来了些人,有几个男人坐在台子边调整乐器,琵琶和二胡,还有锣鼓鼓板唢呐大鼓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响起,这就是唱戏的后台班子了,他们先在台子边坐着,后面的厢房里,唱戏的人正在画脸,一支笔在手,浓墨重彩能画出一张白脸奸臣或者红脸忠臣还有大花脸,更有鼻子上特意点出一块白的小花脸,或者是美貌小姐带着娇俏丫鬟,庄重的夫人,轻浮的少妇,俊俏的书生,天真的书童,威武的将军,无能的皇帝,百变脸型细心画就,精致戏服件件好看,流光溢彩的头花慢慢戴上,凤冠霞帔穿戴整齐,眼看的时光不早,前面场边坐着的后场们的锣鼓就敲了起来。

      锣鼓响,脚头痒,震天鼓板敲起来,四面八方围过来,潭村的老老少少,有早就坐在下面凳子上等着的就不说了,还没来的听到这鼓乐声,赶紧的就跑起来,还有带着客人来的,免不得就要慢了点,到了大会堂之后,自己家摆的凳子早就陷在人群中了,还得慢慢挤进去,还有的干脆就被别人家的客人或者外村来的陌生人霸占了坐着了,凳子的主人这就又要说上几句,坐着的人就只有不情不愿的让开了,好容易坐下来的人呢,又会被祠堂门口摆着的小摊子给吸引。

      一般有热闹的放电影啊做戏啊的地方,跟着就会有得到消息赶来做生意的人,或者是用一张纸包好一包包卖的瓜子,要么就是一颗颗现做的三角糖,麻糖杆,还有一节节切开来卖的甘蔗,乡下人舍不得买整枝的,看戏的时候偶尔奢侈下,买上一段甘蔗吃甜甜嘴,在大家面前吃点好吃的,那也是舍得的。

      大会堂里坐满了人,都是自发来看戏的人们,台下的空地上也沾满了,左右两边视线不好的地方也都是人,似乎整个村子的人都在这里了一样,闹哄哄的说话声,喜洋洋的锣鼓声里,一场大戏文就开场了。

      今年的这个班子也不知道是哪个人去请来的,据说还有周边乡村的人在演,有个唱旦的也不知道是哪里人,长的十分漂亮,扮了个千金小姐被丫头扶着出场来,台下的人们就先喝了一声彩,赞了下这个旦的美貌,鼓板敲几下,人们又静下来,胡琴声起,旦开口悠悠唱:“华堂灯彩又一年,合家相聚多欢乐...”

      这是一出《碧玉簪》,常听戏的人都知道,这是乡下草台班子里的戏子唱的,随意性很大,自然没有广播里唱的好,自己加台词或者临时忘记词,都有可能出现,但是乡村里的人们看戏,戏服好看头花精美,唱功和表演过的去,就都能接受,一年到头看次戏不容易,乡下人也不太会挑剔。

      那旦演的李秀英又在唱:“窗前云雀报喜信,屈指吉日将来临。”

      这碧玉簪一部戏,说的是有一朝吏部尚书李廷甫,回乡做寿,见好友儿子王玉林,才华横溢年少有为,就把女儿李秀英,许婚给了王玉林。

      秀英得表兄顾文友,也对表妹怀有爱慕之心,他也曾求亲,却被秀英父母拒绝,因此怀恨在心,在秀英成婚之日。他勾结媒婆偷取秀英玉簪,并假造情书,暗放新房之中。玉林拾书中计,疑秀英不贞,不置一词,愠怒而去。

      新婚当夜,秀英一人独坐新房到天明,王玉林此后又对她不理不睬,新婚满月,秀英归宁,玉林疑秀英与文友有约,迫令她当日原轿而归。秀英为夫妻和好,忍痛含悲,别母返回。是夜,婆婆想劝小夫妻和睦相处,押了儿子到媳妇房中,锁了夫妻两个在楼上,结果适得其反,王玉林独坐一边和衣而睡,秀英担心他受寒生病,拿自己衣服盖在他身上,因被他冷淡冷落许久,心里也有怨气,衣服盖了三次才盖下,她是一片好心,却又被醒来的王玉林羞辱,

      秀英含冤受屈,郁悒成疾,丫头赶去她娘家报信,秀英娘亲写信说自己病重,叫回丈夫,为女儿伸冤做主,后经其父李廷甫过府质问,顺藤摸瓜,审讯媒婆,真相才始大白。

      适逢大比之年,玉林得中状元,诚意捧凤冠向秀英赔情赔礼,夫妻终归和好。

      这一部戏,有几段十分的精彩,三盖衣,归宁,送凤冠,草台班子的生旦们唱的也不错,台下的人们听的如痴如醉,一部戏演完了,台下的人们还舍不得走,下午看完戏的人们相约着晚上再来看大戏。

      有来潭村做客的就留着吃晚饭,等晚上看了戏再走的人也有,阿辞她们却是白天去走亲戚,晚上回来才有时间去看,阿辞早早的就放下饭碗,眼巴巴的等着妈妈爸爸带她回家去看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