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在晋江皇城的法场上,束身被绑的李威李将军是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堂堂五万□□兵竟敌不过叛贼王康的三万贼寇的,可是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了。
      “午时已到,斩!”随着监斩官的一声令下,李威带着他的问题去了阴间,阴间或许有人能给他答案。
      但在人世,没人敢再问这个问题。皇帝的旨意很明了,李威监军不力,迫使我军大败,且不思悔过,按军法杀一百次都不为过,但是当今圣上圣心仁义,念其前功,只杀李威一人,军中各将领及李威家人不予追究。
      李威的妻子含着悲痛收了丈夫的尸首,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亲戚愿意搭理这一家人,她只好自己操办丈夫的后事。在她的记忆里,丈夫是一个好将军,十分受人爱戴,这从从前来他们家的客人数量就可以看出来。这次从前线回来,甚至都没有回家,直接被押到天牢,直到刚才被行刑的时候才见他一面,她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谢顾这几天一直心事重重,李威被行刑那天,他没去送行,按道理,作为李威多年的兄弟,他该去为他送这最后一程。可是,很早之前,他就从皇宫的小太监那里得到消息,李威犯了叛国之罪。叛国,在这个形势危急的时候,自己不能被卷入这个字眼。他合上书,用手抚了抚眉,显得十分疲惫,。
      战场前线已经是全面崩溃,不仅是王康的利州兵,来自常州徐广的常州兵,幽州莫泰的幽州兵都一路大败官军,向都城晋江开来。最令太尉陈致头痛的是,沿路官兵将领都无心迎战,要么弃城而逃,要么倒戈相向。现在己部兵马只有十二万,加上都城的三万军马和各路零散的大约八万兵马,也就是说朝廷现在总的兵马只有二十三万。如果一直这么败下去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士兵叛变,而护卫都城的禁卫军是不可能被派出来的,情况只可能越拖越恶劣,陈致需要一场胜利来改变这个被动的局面,进而转向打持久战的预期。
      谈起一个月前的那场战斗,陈致也想不到为什么李威的五万□□兵兵打不过王康的三万游勇,他本打算靠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振奋军心,也让朝廷有持续战斗的信心,算是给皇上一个交代,可结果实在是出人意料。从都城回来的消息说,李威已经被斩首了,他有些惭愧,这场战役是他指挥的,失利责任在他,可是在宫为后的姐姐在皇上面前为他求了情,于是李威成了替死鬼。
      陈致和李威说过,自己对不起他。李威并没有责怪他的统帅,他同死前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自己的五万胡奇兵打不过王康的三万兵马。正面平原作战,自己的优势很大,而且自己写过军令状,所以最后李威并没有将自己的死归咎于陈致。可是,李威死不瞑目。
      谢顾早就已经猜到,李威的妻子会找上门来,尽管他一再以有事缠身相推迟。可是当李威的妻子带着她的儿子跪在谢府门口的时候,谢顾还是心软了。他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妇孺进府,即使皇上说不怪罪家人,但是如果不小心粘上关系,日后难免成为他人弹劾的口舌,所以他很早就让心腹安排了一个绝对隐秘的地方,算是用上了。
      李妻一见面就跪了下来,说了两句就止不住的流泪,安慰客套的话说完后,谢顾摆出了一副掏了心肝的姿态,
      “李嫂,这件事,我真的不知情,您知道,国家正处于危急关头,这样的事还是不谈为妙,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李兄的幼子想想”
      李妻终究是妇道人家,是怎么也说不过在官场混水多年的谢大总管的,她也只能哭哭这样子表现自己的悲痛以及妇道。何况她觉得谢顾说的不错,圣上网开一面没有株连自己及孩子,已是皇恩浩荡,人都死了自己再去纠缠,是得不到好果子的。不过这一趟算是没有白来,谢顾给了她一些银钱,还找人驾车送她们回了乡下,虽然不能再过以前的奢侈日子,下辈子和儿子过个小康生活还是错错有余。
      谢顾深夜给前线的胞兄谢念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将朝中近期发生的事一一道出,并且根据自己的看法逐一分析,最后,他是这样结尾的:
      “吾兄,弟在都城,日夜惶恐,朝事诡谲多变,难以捉摸,盼兄早作打算,以防不测,弟顾启上“
      三天后,远在昆州边界梅城的谢念收到信后,一时犹豫不决。李威被斩一事,在前线的影响极大,很多将领整日愁眉苦脸,害怕自己和李威的下场一样,兵士们更是完全没了士气。他听到亲信说,现在军中都流传着渴望叛军打胜朝廷赶快议和的传言。他知道胞弟谢顾的意思——要他反!
      谢顾在都城,人言说,伴君如伴虎,活在皇城脚下,说不定哪天皇帝一不高兴也把他给斩了,再者说,如果叛军入城,他们这帮前朝旧臣能有什么好下场?
      谢念再一次感受到胞弟谢顾的精明 ,谢顾在信中是这样分析的:按照当前的形势,朝廷很难挽回救局,要么败要么降,而现在朝中的情况是主战派远远多于主降派,皇帝更是一个热血分子,从此次杀李威便可以看出这一点。谢念在军中当将领,有军事实力,在乱世之中,最能起事,这样他们谢家不仅不会因此衰败,而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谢顾在都城等了五天,还是没有等到谢念的回信,他有些失望,他想不到事情居然发展的如此之快。李威死后的半个月,今天的下午,一大队禁卫军包围了他的府邸,理由是保护朝廷官员家属,谁都知道这是借口,他哥在外带兵,这个时候形势危急,估计朝中在外带兵的家属都已被监控起来。他之前的计划肯定是行不通了。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在谢顾有点后悔写那封信了。
      但皇上的疑心肯定是有的,李威在死之前,曾经在圣上面前为自己辩护,说军中有奸细,朝中有佞臣。圣上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昏君,知道这是事实,可为了不打草惊蛇,或者说为了严肃军纪,再者为陈致找一个替死鬼,处死李威没什么不妥。
      皇帝下棋下得很好,在处死李威之后,马上派人将朝廷大员监视起来,一者为了监视这个奸细,不让他再有所行动;二者给前线士兵将领们一个信号,朝廷是有决心有实力抗战到底的。然后再颁一道圣旨:
      “前方战事紧急,紧需兵马钱粮,朕盼臣民与朕一同分忧,解国家之难,救百姓之苦,朕与皇家身先士卒,即日起缩减皇家花销经费,全力支援前线将士。”
      这道旨起到收买人心的目的。都城官员百姓大多家境富裕,为了保平安,悉数捐款捐粮。如此一来,解了军中粮草之忧,朝廷便可为他的下一步棋——转入持久战,做打算了。
      当谢顾还在为胞兄谢念的信会不会到了圣上手里而寝食难安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谢念根本就没有给他回信,更不会想到自己的性命可能因为一封信终结了。谢顾想的很好,他想借助胞兄谢念的军事实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谢念不这么想,反当然要反,可是有条件:一要名正言顺,二要兵马钱粮。
      谢念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二者兼得——举报谢顾。只要举报谢顾,朝廷必然杀之,自己举报有功然后再请兵出战,朝廷必然有兵马钱粮补给,待辎重一到,静待时机,时机一到高举义旗反朝,反叛理由是朝廷诬陷忠良杀害吾胞弟。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当然这是后话,谢念有没有这么做或是有没有这个想法还是未知。
      李威被押送都城的时候,是张栩目送他走的,张栩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面。五年前张栩还是乞丐堆里的一个孤儿,因为太饿偷了包子店一个包子,被人追上打得半死,幸亏李威路过,救他一条狗命。李威十分怜悯他,让他去他的部队从军,他很喜欢这个孩子,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弟细心培养照顾,这一晃就是五年。
      张栩收到了嫂子的信,信里李嫂表现的极为坚强,说是自己会带着孩子在乡下坚强的活下去,还说希望张栩有朝一日可以为李威平反,这样她和孩子会感激一生。张栩看完信之后立马回了一封信,先是回顾了李威一家昔日对自己的照顾,然后表达了一下对李威之死的愤慨,再是立下誓言一定要为李威平反,结尾处向妇孺送去了安慰与祝福。跟信一起寄去的还有张栩省下来的四个月的军饷,之前军饷还不错,所以四个月也是一笔小钱了。
      皇上的弟弟安阳王认为皇兄监视大臣的做法不对,这样会让君臣之间产生隔阂,使士不为君献一策,将不为均取一胜。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跟皇兄说,皇兄近些年来有些盲目自信,甚至独断专行。
      除此之外,本朝有一个规矩,皇太子一旦继位,其兄弟姊妹皆不得在朝中任职,也不得擅议朝政。至于原因,本朝开国皇帝当初就是从他的哥哥那里夺位登基的,为了避免手足残杀,才立下这个规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规矩有一些放松,有的皇帝为了巩固家族统治,允许家族族兄族弟参与皇家内阁会议,为国家献言献策。但是如果皇帝不召开内阁会议,家族成员是不得随意与皇帝商议朝政的,而且除居住在皇宫的人外,其他人家族成员非奉召不得入宫。
      尽管有诸多顾及,安阳王决定还是要找法子提示一下皇兄,或许他可以曲线救国,先去找当今太后,谁让太后也是他亲妈呢,亲妈总不至于把自己卖了,毕竟也是为了整个皇家考虑。不过得先让人给亲妈传个话,找个借口让自己进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