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923年·哥廷根 ...

  •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像1923年的哥廷根①一样,整个大学城的人都在谈论数学。
      那个年代的校园,对于知识和力量的崇拜胜过了一切。笛卡尔的二元论还风韵尚存,唯心人文主义相信物质与意识是全然不同的东西,希尔伯特②对数学界提出的23个未解决的问题正深深困扰着数学家。象牙塔里,精英们机械般严密的大脑被特殊的政策所保护。人权在校园里被重视,阿劳迪不知道,校园之外却又是另一般景象。
      阿劳迪入学是在1921年,此时,波苏战争刚刚结束,波兰紧盯着西乌克兰。德国对一战时失去的苏台德地区耿耿于怀。人们说社会党、谈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到处都是激进分子。哥廷根也不安静。
      我们未来的情报局局长一进入理学院③,就带着整整一脑袋的智商随意碾压他人,挑逗所有对手,把数学系搞得鸡飞狗跳,在课堂上跟柯朗教授④冷战,说是要制定新的秩序。最后被圣雅克比教堂的神职人员纳克尔以暴力手段拍倒在地上,才消停了一段时间。
      学籍科的资料显示,这个日耳曼人出身于波兰中北部的比得哥什。母亲是波兰人,早亡。父亲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1915年被派遣到印度任职,1918年死于印度暴乱。他于1921年通过考试,顺利成为波兹南大学⑤数学院交换生。
      他当时的专业是数论,主攻密码方向。性格孤僻怪诞,得罪教授,成绩仍然全A+。喜欢在图书馆通宵看论文,把头发睡得翘起一缕在头顶,浑身散发着一股生人莫近的气场。周围的学生知道他脾气古怪,不去招惹。不过后来这个脾气古怪的人成了一个传奇。用柯朗的原话就是“这么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最后还能取得一等学位,参与答辩的教授恐怕是眼瞎了”。
      事实上,他们不是眼瞎,只是被一篇论文给震住了。
      当然,后来施密特问阿劳迪的时候,学长的回答很是傲娇。
      学长的意思是,他告诉教授,如果他们给他二等学位,他就留在哥廷根修博士,如果他们给他一等学位,他会努力争取剑桥三一学院⑥的通知书。
      当然,学长是骗子,还是个爱校主义者,哥廷根是他的新妻,现在正处于蜜月期,期限是一百年。

      老教授希尔伯特今年60岁。高等代数的最后一堂课上,他省力地在黑板上写试卷。老教授表示,如果有答案请写成论文联系他的新助教冯·诺依曼先生。
      长教室,夏日阳光晃人。
      只有一道题,挂在黑板上,他写完就走,搞得台下一帮学生面面相觑。
      当时数学系修纯代数的学生并不多,座位之间相当零散。
      坐在第七排的阿劳迪把题目抄了下来。
      汉斯蒂洛·施密特⑦走过去拍拍阿劳迪的肩,后者淡淡地扫了他一眼。
      “下午去俱乐部的时候,我们讨论一下。不能让哥德尔他们先出答案。”
      不巧的是库尔特·哥德尔⑧正坐在阿劳迪后面隔一排的位置。他对他们简直无语。同为交换生和日耳曼人,并且同在数学系。他有点不不能理解别人老是拿他跟阿劳迪比的心态。不过他身为奥地利贵族的涵养告诉他绝对不能小气。
      “那该死的的波兰混蛋,”他心里想:“圣雅克比教堂那个拳击手怎么没有打死他?”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

      哥德尔不喜欢阿劳迪是有原因的——
      哥德尔觉得自己人生中最丢脸的事大概就是在拔智齿的时候,像个傻子一样哭了出来。
      当时他痛得抓住医生的白大褂狂飚眼泪,一边哭一边小声喘息,嘴还张得很大。
      没有拔过智齿的人一定无法理解哥德尔当时的屈辱感。
      他从台子上下来,仿佛一个高傲圣洁的处女,刚刚张开大腿被牙医给凌辱了一样,感觉真是糟糕透了。要是被人看见这副模样,他一定悲愤自尽。
      结果一抬头,他就看见屋里的第三个人——阿劳迪就站在靠墙位置,一脸漠不关心的冷淡。但是他的表情明显在告诉你,他见证了全程。
      哥德尔仿佛被雷劈过。

      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是,上次俱乐部去马尔森滑雪。当阿劳迪轻飘飘地踩着雪橇从他面前飘过去的时候,哥德尔一激动,脚下一颤,从雪山滚下来,滚成了一个球。
      一帮同僚还在大喊着“老头子哥德尔!快点!快点!”,就看见一个球从身边滚了下去。
      这让在交际场让从来没有吃过亏的哥德尔很是难受。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1923年·哥廷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