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称谓】中国人称谓大全 ...
-
人们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天天都在使用称谓,但若让人们给称谓下个定义,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全面的。到底什么叫称谓呢?称谓就是供人称叫的事物的名称。称谓所表明的是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称谓所区分的正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恰当地运用称谓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强团结,可使上下左右同事关系和远近亲戚朋友关系更加团结友善和睦亲切。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称谓的内涵和意义,都应该能恰当地运用它,使这朵社会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又特别注重血缘宗亲、伦理道德,礼尚往来,礼让谦逊等。因此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使用过数以万计的称谓,再加上称谓又有习称、别称、通称、喻称、方言俗称,更是无法说全道尽。
这么繁多的称谓,归纳起来有五个门类:一、家族、亲属类;二、师徒、朋友类;三、职官身份、地位类;四、社会交际中的一般称谓,包括一般常用通称、尊称、谦称、自称、他称等;五、宗教类。
(一)家族、亲属类称谓
这类称谓产生于人们的血缘关系。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发展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得最早,使用的时间最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规范、明确。
这类称谓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称谓。所谓直系亲属指的是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即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包括父母、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父系、母系、子系、女系的亲属,以及和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夫妻。旁系亲属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或自己的配偶同出一源的人以及他们的亲属,如成年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叔伯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舅、姑、姨等等,包括其系亲属以外的父系、母系的亲族以及妻子娘家的亲族。
远祖:高祖以上远代祖先,又称太高、太尊、祖先、先人、先君、先祖等。
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又称鼻祖。
高祖:曾祖父的父亲。又称高祖王父、长祖、高门、显考。
高祖母:曾祖父的母亲。即高祖父之妻,又称高祖王母。
曾祖父:祖父的父亲。又称曾祖、曾祖王父、太翁、曾翁、曾父、曾门、曾大父、曾太父等。
曾祖母:祖父的母亲,即曾祖父之妻。又称曾祖王母。
祖父:父亲的父亲,又称王父、太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太公、公、祖翁、阿翁、爷爷、耶耶等。对人自称祖父为家公、家祖,尊称对方祖父为尊祖父,自称已故祖父则为亡祖、王考、皇祖考、先祖。
祖母:父亲的母亲,即祖父之妻。又称王母、大母、太母、祖婆、(后俗称婆)。尊称他人祖母为尊祖母。已故祖母称为皇祖妣。
父:父亲,又称严亲、翁;俗称爷、爷爷、爹爹、爸爸、巴巴等。对人自称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公、家父;尊称他人之父为令尊、尊君、尊公、尊大人等。称亡父亲为先父、皇考等。
母:母亲。又称娘、娘娘、阿母。喻称营堂。方言俗称妈、妈妈、阿妈等。对人自称母亲为家母、家夫人;尊称他人之母为尊堂、尊夫人、令堂、令母。称亡母为批、皇妣、显妣等。
嫡父:亲生父。又称本生父、亲父。
嫡母:生母、亲母。
亲戚:古代父母的统称。
严君:也是古代父母的统称。
儿:父母所生子女,男性称为子、男、孩儿、丈夫子、娇儿、儿子、宠子(上古人母所生子女统称为子,后来子指儿子)。父亲称子为吾儿、子息、大郎等;对人自称其子为小儿、不肖子、无状子、贱息、弱息、粪土息等;尊称他之子为郎君、小郎君、贤郎、令郎、令嗣、令子、不凡子等。
长子: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称长子,别于次子而言。又称大儿、首子、鼻子等。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又称嫡子、嫡妻子、宗子、宗嗣、宗嫡、树子、门子等。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也专指嫡长子。庶子:妄所生的儿子,又称侧也子。正妻所生的儿子,长子之外也称庶子,又称介子、余子、别子等。
媳:子之妻。又称妇、来妇、媳妇等。
孙:子之子之称。祖父称孙孙儿、家孙等。
曾孙:孙之子称曾孙。又称重孙。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
昆孙:来孙之子。
仍孙:昆孙之子。
云孙:仍孙之子。言其轻远如浮云,故称。
系孙:云孙之子。又称苗商,玄玄孙。
孙妇:孙子的妻子。又称孙媳。
女孙:儿子的女儿,又称孙女。
曾孙女:孙子的女儿。
女:父母所生子,女性称女。又称女子、女儿、弱女、息女、细娘、小娘子等。
婿:女儿的丈夫。又称子婿、女婿、女夫、郎婿、半子、娇客、东床、快婿等。
外孙:女儿的儿子。
外孙女:女儿的女儿。
兄:兄长。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兄又称昆、仲,今称哥哥、哥。对人自称其兄为家兄,尊称他人之兄为令兄、尊兄等。
嫂:兄之妻。对人自称其兄为家兄,尊称他人之兄为令兄、尊兄等。
弟:兄弟中后生为弟。又称男弟、亲弟、同产弟等。弟自称小弟,兄称弟为贤弟。对人称己弟为家弟,称人之弟为令弟、淑弟等。
弟妇:弟之妻。
娣:兄弟之妻。又称妯理,筑里等。
从子:兄弟之子称从子。后又称侄、犹子、侄男、亲侄、侄辈、兄子、小侄等。
从女:兄弟之女称从女。又称女侄、侄、犹女、 兄女、弟女等。
姊妹:姐姐与妹妹的统称。
姊:女兄,古人以同一父母所生女子在先者为姊,即姐姐。又称姐、阿姊、姊姊、姊姐、贤姊等。对人自称姊为家姊。
妹:《尔雅》:“后生为妹”。又称作女弟、娣、幼妹、小妹等。称人之妹为令妹。
姊夫:姐姐的丈夫。又称姊婿。《尔雅释亲》以姊夫称为私、甥。
妹夫:妹妹的丈夫。又称妹婿、私等。
甥:姊妹之于,又称为贤甥、外甥;外生、养甥、姊子。
外甥女:姊妹的女儿。
父亲的兄弟姐妹及配偶、子女:
世父:父亲的兄长。又称伯父、伯伯、犹父、伯、公等。
世母:世父的妻子。又称伯母。
叔父:父亲的弟弟。又称叔、阿叔、从翁等。对人自称其叔父为家叔父、家叔;尊称他人叔父贤叔。
叔母:叔父的妻子。后又称婶、婶母。
姑:父亲的姐妹称姑。又称姑母、姑姑、诸姑、姑姊妹等。对人称自己的姑姑为家姑。(另:作为称谓,姑还有其他用法,见后文。)
姑婿:姑母的丈夫。又称姑夫、姑父。
从父兄弟:伯父、叔父的儿子。又称堂兄弟、从父昆弟、从兄弟、叔伯兄弟、同堂兄弟、贤从等。这是同祖父的兄弟。
表兄弟姐妹:父亲的姊妹的子女,晋以后称中表。又: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也称表兄弟姐妹。
从祖祖父:父亲的伯父、叔父、即自己的伯祖父、叔祖父。又称从祖世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等。(这是祖父的兄弟,即祖父的同辈,故称从祖祖父。)
从祖祖母:从祖祖父的妻子。又称从祖世母、从祖王母、从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伯婆、叔婆等。
从祖父:父亲的伯父、叔父的儿子,即父亲的从兄弟。又称堂伯、堂叔。(这是父亲的叔伯兄弟,与父亲同辈,故称从祖父。)
从祖母:从祖父的妻子;又称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兄弟:从祖父即堂伯、堂叔的儿子。又称从堂兄弟、再从兄弟、从祖昆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因和自己是同曾祖的平辈,故称从祖兄弟。)
族曾祖父:祖父的伯父、叔父。又称族曾王父。(因与曾祖父是兄弟、同辈,故称族曾祖父。)
族曾祖母:族曾祖父之妻,又称族曾王母。
族祖父:族曾王父之子。又称族王父。(因和祖父是同辈,故称族祖父。)
族祖母:族祖父的妻子。又称族祖王母。
族兄弟:族父的儿子。这是同高祖的兄弟。(因是高祖自己的平辈,故称族兄弟。)
外曾祖:母亲的祖父。又称外曾王父。
外曾王母:外曾王父的妻子。
外祖父:母亲的父亲。又称外祖、外王父、外翁、外大父、大父、家公、老爷等。
外祖母:母亲的母亲。又称外王母、外婆、家母、姥姥。
舅:母亲的兄弟。又称舅氏、舅父、嫡舅、阿舅、哲舅、元舅等。母亲的兄长称伯舅,母亲的弟弟称仲舅、叔舅。对人自称其舅为家舅。(和姑一样,舅还有别的用法,详见后);
舅母:舅的妻子。又称舅妻、舅母亲、俗称妗子、妗。
舅子:舅父的儿子。又称亲表、中表(犹言内外,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统称中表,中即内,表即外)。内兄弟(对姑之子为外姓兄弟,故称外兄外弟)。表兄表弟(即外兄外弟。表:外)舅弟等。又:上古又称甥,《尔雅释亲》:“舅之子为甥。”
姨母:母亲的姐妹。又称从母 、姨、阿姨。
姨父:姨母的丈夫。又称姨夫、姨大人、从母之夫。
从母兄弟:母亲的姐妹即姨母的儿子,又称从母兄弟、外兄弟、姨兄弟、姨子、中表、表兄弟等。
从母姐妹:母亲的姐妹即姨母的女儿。又称表姐妹。
表侄:表兄弟姐妹的儿子,即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孙子。
中表兄弟:父亲的姐妹之子与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统称中表兄弟;
母亲从父兄弟、从父姐妹:
堂姨:母亲的伯父、叔父的女儿,即母亲的从父姐妹。这是母亲的同祖父的姐妹。舅:母亲的从父兄弟为从舅、堂舅等。
(二)师徒、朋友类称谓
夫子:夫子本为对男子、长者的尊称,自孔丘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夫子成为老师的专称。(作为称谓夫子还有其他用法。)
先生:古时把老师称为先生,后来先生也泛称尊者。
函丈:弟子对老师的敬称。《礼记-曲礼上》:“席间函丈。”注:“函犹容也,讲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下因为向尊者请教,相对而坐,席问相距一丈之远以便于尊者指画讲解,故称尊者为函丈,后来函文则专用对老师的敬称。
西席:老师的尊称。古代座席以右为尊位,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朝东。清人梁章矩《称谓录》云:“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皇上到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让桓荣在西边面向东而坐),设儿。故师曰西席。”后来便以西席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老师:本泛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和传授文化技艺的人,后特指教授学生的人,为教师尊称;另外,明清时代,生员(明清时代过本省各级考试取人府、州、县学的人称生员,俗称秀才)、举子(被荐举应试的人)称主考官和学官为老师。
外傅:老师。《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注云:“外傅,教学之师也。
子:子为有德之称,对男子的尊称,它是以老师尊称,如孔丘的弟子称孔丘为子。
师傅:教师的通称。(今作为对人的尊称,则其他用法详后)。
山长:唐五代时,对居于山中授业讲学的老师的敬称。宋元时官立各书院掌教的人称山长,如宋代的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均有山长,又称山主。南宋以后至清代,则改称为院长。
洞主:若书院所在以洞为名,如南唐时建白鹿洞学馆,则称书院学馆掌教者为洞主。
蒙师:启蒙老师。又称典蒙、发蒙、学究。
猴狲王:对启蒙塾师的嘲称,又称猢狲王。
女师:古代掌管教育贵族女子的女教师称女师,又称戊姆、姆师、傅姆、姆傅等。
友生:友生是朋友之称,也被师长们用来对门生谦称自己,即为老师的自称。
太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考师。又称太先生。
师祖:老师的父亲。
师母:老师的妻子。又称师娘。师伯、师叔:老师的兄弟。
世叔:太老师之子。
师兄弟:老师之子。
弟子:古时从师受业的人称为弟子。又称作学生、学徒、学子、生徒、门徒、门下生、门下士、门人、小子等。
门生:东汉时称再传弟子为门生,后世称亲授业的弟子为门生。
门弟子:及门的弟子。
门竞:年幼未冠的弟子即未成年的弟子。
高足:品学兼优的弟子,优秀的门生。又称高足弟子。
高业弟子:学业优异的弟子。
著录弟子:称登记在册,列于私人讲学经师门下的弟子著录弟子。著录:登记在簿籍上。
受业:本为弟子受业之意,后用作弟子对老师的自称。
小生:读书人或文人的自称。也称新学后辈小生,故而也可称学生、弟子为小生。
小门生:称弟子的弟子为小门生。又称门下生。又喻称为瓜蔓抄。
朋友:同门曰朋(同门:同一老师的弟子)同志曰友,即同师同志的人称为朋友。也泛称志趣投合,有交情的人。朋友又称为友好、友朋、友人、友谊、友生等。
友执:知心好友称友执。也称作执友。
友旧:朋友故旧,即老朋友称友旧。
老友:相交了多年的朋友称老友。
小友:年少的朋友称小友。
心期:本深交,引为称深交的朋友为心期。
知己:知心朋友称知己。
刎颈交:友祖甚深,生死与共的朋友。
莫逆友:同心相契、无忤逆的好朋友。
忘年交:不拘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人称为忘年交。
面友:犹面朋。汉代扬雄《法言-学衍》云:“朋友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可见称不能真诚相交的所谓朋友为面友、面朋。
祖执:祖父的执友。又称祖旧。
父执:父亲的执友。又称先友、诸父行、父客、丈人、丈人行等。
老伯:父亲的执友年长于父亲的,称为老伯。后来不问年长还是年幼于父亲的父亲的朋友,都称为老伯。
老叔:父亲的执友年幼于父亲的,都称为老叔。
世伯:对父辈的朋友中年龄大于自己父亲的称呼。
世叔:对父辈的朋友中年龄小于自己父亲的称呼。(也作世父与叔父合称。)
世讲:本指两姓子孙有世世代代共讲学的情谊,后称朋友的晚辈为世讲。
世交:上代或数代彼此交情、友谊的,称为世交。也称作世好。
世弟:世交同辈中年纪小于自己的称其为世弟。
世弟兄:世交的同辈互称为世弟兄。
世兄:称有世交的同辈,或尊称有世交的晚辈。
同门:受业于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为同门;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也称同年。又称作同岁。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分所列有关师徒朋友类称谓,一般还有其他用法,如门下生还用来称门客、幕僚、门人、门下士还称门客,同门又称同乡等。这里仅介绍其用作老师、弟子或朋友的用法。
(三)职官身份、地位类称谓
天子:帝王之称。古人认为君权为神所授,上天保佑他并以之为子,所以称为天子。又称皇帝、帝、皇、皇天子、黄天子、天王等。
后;天子的古称,又称元后,后王(自周代起,天子妃也称为后,即皇后)。
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称天子为大家。
官家:晋代以来称皇帝为官家。
宅家:唐代宫中对皇帝尊称为宅家。
今上:臣民称当代在位皇帝为皇上,又称今上。
陛下:臣民面见或上书,尊称皇帝为陛下,即用作对称。汉代蔡邕《独断》云:“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曰陛下。”魏晋六朝时又称为殿下。
朕:皇帝自称,朕为我意,本为上下共用的自称,自秦起成为帝王专用的自称。又自称为孤家、寡人(意为少德之人)。
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引申对帝王的代称。帝王代称还有:乘舆、万乘(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故以万乘代天子)、九重(九重指天,用以借代天子)、禾绢等。
至尊:皇帝的尊称。又尊为大尊,万岁等。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又称帝太太后、太母。
太上皇帝:皇帝的父亲。又称太上皇、太公。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帝称其母为母后。清代以前还称作帝太后、东朝、天下母、天地母、太母、太后、慈宫等。
皇后:皇帝的正妻。又称后、王后、娘娘、大娘等。
殿下:唐代初年起,臣下称皇后为殿下,是对称,也用作臣下对皇太子的尊称。
中宫:中宫是皇后的住处;故以中宫作皇后的代称。
椒房:椒房是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以椒和泥涂沫墙壁,取温、香、多子之意。后来便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
皇妃:皇帝的妾。明代前称妃、妃子。
妃嫔:皇帝妾侍的统称。不同等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清代自皇后下依次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魏晋时则依次为贵嫔、淑妃、淑媛、昭华、修溶、修仪、顺成、才人等,古时又称夫人、世妇、御妻等。
太子:立为皇位继承人皇帝之子,一般称嫡长子。又称皇太子、储嫡、储君、元储等。
东宫:太子的妻子。又称储妃。
皇子:皇帝的儿子。
皇太孙:太子的儿子。
皇孙:皇帝的孙子。
福晋:皇子、皇孙之妻的满语称谓。
皇伯:皇帝的伯父。
皇叔:皇帝的叔父。
皇弟:皇帝的弟弟。
皇从伯父、皇从叔父:皇帝的堂伯父、堂叔父。
皇从父兄、从父弟:皇帝的堂兄、堂弟、即叔伯兄弟。
亲王:皇族中封王的人。
郡王:次于亲王的爵位。
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此称始于战国。又称皇女等。
大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翁主:诸侯王的女儿称翁主。
郡主:晋代公主封郡的称郡主。
格格:清代皇族的女儿统称格格。
驸马: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
后祖父、后祖母:皇后的祖父、祖母。
国舅:皇帝的母舅(母亲的兄弟)和妻舅(妻子的兄弟)统称国舅。
国丈:皇帝的岳丈俗称国丈。
官吏:过去对官员的通称。
贵族:(1)世袭特殊权位的人;(2)显贵的家族。
将相:将帅和宰相的合称。
丞相: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初称为相国,后改称丞相。
阁部:内阁大臣。
阁员:内阁成员称阁员。
中堂:唐代时,中堂为宰相的代称。
相公:(1)旧时对宰相的敬称。(2)泛指官吏。(3)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也作为对男子的敬称。(4)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执政官:执掌政权的现任官员。
朝达:朝廷中当权达官贵人。
外牧:京城以外的地方官。
外郎:宋元以来泛称县府小吏,衙门书吏。
京官:在京师任职的官员称京官。
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人,是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的男子充当。又称为内臣、内侍、内监、太监等。
府主:旧时幕僚对其长官的敬称。也泛指州郡的长官。
府君:汉代对太守的尊称。
老臣:年老臣子或有阅历有经验的臣子。
国老:(1)告老退休的卿大夫,也称阁老。(2)称国家的重臣,掌教化的宫员。
员外:本来称正员外的官职为员外,后因这类官职可用钱捐,故员外遂成为对富有之人的称呼。
解元:科举时代称乡试(原称解试)第一名为解元。
会元:科举时代称省试第一名为会元。
状元: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秀才:优秀人才的通称。唐宋时是一般知识分子的泛称。明清时代是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茂才:秀才的别称。
博士:(1)古代学官称谓,如太学博士、五经博士、太医博士等。(2)旧时官僚地主的门客、仆人对主人的称呼。
老爹:旧时某些地方称官员的父亲为老爹。也作为老年男子的尊称。
大人:对高官、权贵,包括官员家属的称呼。
夫人:(1)古代诸侯的妻子、帝王的妾称夫人。(2)命妇的称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3)旧时也作对已婚妇女的尊称。现在作对他人或自己妻子的尊称。
太太:明代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称太太,后来凡官员的妻子都称太太,现在也作对他人或自己妻子的尊称。
公子:(1)古代诸侯庶子和女子称公子。(2)富贵人家、官宦之家的子弟称公子。(3)也作对有权势的人的尊称。旧时尊称他人的儿子为公子。
名家子:名门子弟。
公子哥儿:旧时称出身富贵人家不懂人情世故,只知享受玩乐的子弟。
小姐:元明以来,称官宦人家女儿为小姐。后也敬年轻女子为小姐,今也沿用此称谓。
女公子:(1)古代诸侯的女儿。(2)官员之女,也称女公子。(3)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尊称,现今也沿用这一称呼。
奴仆:旧时在主人家从事杂役劳动的人称奴仆。
奴才:(1)即奴仆。(2)明清两代宦官自称奴才。清代旗籍官员对皇帝也自称奴才。
小厮:年少的男仆,又称小僮。
丫头:即丫环、又称鸦头、妮。又:俗称女孩儿为丫头。
青衣:婢女的别称。
下人:(1)旧时称奴仆为下人。(2)古时称平民、百姓为下人。
家人:仆人也称家人。
管家:管理家务的仆人称管家。
婆娘:对妇人的贱称。
汉子:男人的贱称。
(四)社会交际中的一般称谓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
二至三岁称孩提。
女孩七岁称髫年。
男孩七岁称韶年。
十岁以下称黄口。
十三岁至十五岁称舞勺之年。
十五岁至二十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十二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十三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十五岁称及笄之年;
女孩十六岁称碧玉年华;
女孩二十岁称桃李年华;
女孩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二十岁称弱冠。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五十岁称知命之年。
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七十岁称古稀之年。
八十岁称杖朝之年。
八十至九十岁称耄耋之年。
一百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初次见面说“久仰”;
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
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
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
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
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
赠送作品用“斧正”。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五)宗教类称谓
一般人理解:出了家就是“和尚”,这种认为是不对的。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如其法弟继任住持,称其“退居和尚”,如其弟子、法子继任,称其“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摩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佑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着论师等;专门修习坐禅者,称“禅师”。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大陆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过去大陆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惟“长老”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则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侣、僧俗、僧信、缁素、同参、善知识、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弘讲师、弘教师、檀讲师、檀教师、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称谓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其职称非“主”即“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寺地田产者称“庄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负责田园种菜者称“菜头”,管理园圃的称“园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尼姑”“师太”。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施主”。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牧师:拉丁文原意为“牧羊人”,因耶稣自称“牧人”,用“羊群”比喻信徒,故基督教大多教派称具有圣职的教牧人员为“牧师”。负责牧灵工作,管理教会事务,只起“引导”作用,牧师是宗教职业者。我省基督教教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拟按立牧师人员大多经神学院毕业,在教会工作一定年限,经本人申请、省基督教两会考核后发证,按立为牧师职。
长老:由本教堂平信徒推选的代表,负责管理教会事务,主要源自长老会(加尔文宗)。现有两种:一种是行政长老,专管教会行政事务;另一种是“按手”长老,专事辅佐牧师牧养信徒,现在长老主要是从执事中推选,其职责仅限本堂及所属聚会点,经本省两会同意,也可以牧养教导信徒,主持圣礼。我省拟按立长老人员多在教会中有一定威望的执事中选取,具备在教会一定工作年限,经本人申请、省基督教两会考核按立为长老职。
执事:源自《新约.使徒行传》,原意为“仆役”,是由信徒推选出来帮助办理教会事务的信徒。执事非终身任职,注重服务和关怀工作。
传教士:我国称为“教士”,其主要任务是辅佐牧师传道、管理堂点,牧养教导信徒。也有称教士为布道员、传道员、传教师、传导员等。我省教士大多经神学院毕业后,由省基督教两会负责考核发教士证。
义工传道员:受过一定的神学教育或培训的传道人员,可以讲道及牧养信徒。我省义工传道员在参加省基督教两会统一组织的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发义工传道员证。
信徒:一般是指经过牧师正式“领洗”的基督教教徒。
慕道友:未经牧师“领洗”的信教群众。
同工:基督教教牧人员之间的互相称呼。
同道:基督教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兄弟:基督教男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姊妹:基督教女信徒之间的互相称呼。
阿訇是□□教教职称谓,波斯语的音译,原为□□学者、宗教家和教师之意。在中国信仰□□教的各少数民族中也是对具有□□专业知识者的通称。
维吾尔族□□称为毛拉。
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而经学水平和道德操守都合格的人,经举行"挂帐"或"穿衣"仪式(毕业)后,即可受聘到清真寺任职,称为开学阿訇。
教长是中国通用汉语的□□对担任清真寺内讲经传教、主持宗教仪式职务的阿訇的称谓。
伊玛目是阿拉伯文音译,意为“站在前列的人”、“首领”、“表率”、“楷模”等。而用于礼拜时,通常指的是领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