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佛与基督 ...
-
我妈算是个佛教徒,每到初一十五总会去家门口的娘娘庙去拜拜,另外求求签,算算命啥的。
之说以说“算是”,是因为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行为,譬如禁忌,念经,禅修等。因为我妈的影响,亦或者是乡村里这种“潮流”的影响,从小我也会去庙里拜拜,顺便讨几个东西吃吃。
我甚至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从外婆家回来,途径一座土地庙,带着表弟去里面坑头,很虔诚的样子。如今想来,只觉得甚是奇妙。
而我奶奶曾是个基督徒,印象中小时候,每周末都会去小组会做祷告,唱赞美诗。
说“曾”呢,是因为现在的她在经过2001年本国宗教类某大事件后,其神出鬼没的行迹以及床头随声听里,不知所云的哼哼中不小心昭示,有些东西已经悄无声息的变了......
那一年我10岁,在老爸和老叔等秘密的家庭讨论中,我隐约了解到我奶奶的这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当时一惊,惊的却是觉得奶奶太时髦了,这种在城里闹得沸沸扬扬,连教授大官都深陷其中的事儿,竟然我的奶奶,这个皖省穷乡僻壤的,练大字都不识,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土地良田的老太太竟然也参与其中,不可思议!
不过,村上头常跟我奶奶一起的顺喜他老婆从那会就跑离家了,至今再没回来过......
后来感慨,只能说信仰的力量太过强大!
这以上,也是自我慢慢长大逐渐理清的关于信仰的记忆,也是我幼时懵懵懂懂的宗教相关的概念意识。
后来随着一步步成长,上学,就业,交友,娱乐,爱情,工作,慢慢发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从中生出许多迷茫和困顿,伤悲和不安。
关于那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于是,在我有限的见识里,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坏境熏陶下,我追寻并爱好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它的禅修,它的宁静致远,它的顿悟,它的放下......
我在达亮的《滴水禅思》中体会宁静,在仓央嘉措的《问佛》里感受放下,同时在现实的各种“劫难”中检验这字里行间的真理......
我开始有自己的理解,世人的朝拜大多有盲目的成分,他们盲目地寄希望于佛祖,消除苦难和痛苦,拨开云雾,然而佛祖的路是禅修,是参悟!
直到后来,我接触到基督教,我开始有了矛盾。
这种矛盾并不是否定,而来源于肯定!
那是来上海以后,我一个同事带我进入了这个基督教的“世界”。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她也有自己的倔强和个性,但她善良而好施,一个将“神”真正装进心里的人,具有基督生命的女子L。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一种极度的压抑中,一种度日如年的心理恐惧中,按以往的经历,曾近也有这样的状态,但我总能迅速调整自己,以更好的状态面对这些,而那段日子却灰霾而沉重,冗长又绝望,一度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一日磨过一日。
而这中间我最喜和L谈话,偶时也会跟她倾诉两句,她总是语气温和,句句都是鼓励,写到这里我顿时想到杭州的大师,不过,大师是用佛教里的故事开导我这个尘世中的迷途子。
因这迷茫和以及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后来,我跟L去了他们的小组会。吃晚饭,分享一周的心情,唱赞美诗,祷告,第一次,我竟微微有点哽咽,这简直像温暖的大家庭,是过滤了世间所有的污秽的念想,猜忌,嫉妒,怨恨,污蔑。大家亲切地欢迎你,同你说话,好像你已经是他们多年的朋友,而我,也虔诚得好像已然是他们的兄弟姐妹。
参加了两次这样的小组会,我开始有了矛盾。
我太爱这样温暖的团体,以及感恩这中间获取的积极能量,此后,我更加相信一个真正具有基督生命的人,他/她一定是善良的。
可是,我又如此偏好着佛教的文化。禅茶志道,书法国画,佛语音律,这些一脉相承的东西像是家族影响,亦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骨子里天生的欢喜。自小就爱笔墨纸砚多过镜妆耳饰,虽然我的字写得并不怎样,哈哈。
于是,在这种矛盾中我选择了尊重。
不管信与否,我尊重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及他们所热爱的行为。
虽然我也会质疑佛教中的苦修是否真是对的,基督教是否真有神的存在。甚至认真揣摩过弗洛伊德所说他朋友的那句:宗教的真正根源存在于一种特殊感觉之中,这是一种唤之“永恒”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纯粹的主观经验,不是一种信仰,它不含有个人的不死,但却是各种教派的宗教体系所利用的宗教源泉,才引向特定的渠道......
但是,尽管如此,我依旧选择尊重,因为我感受其中,受益其中,他们向上且积极的能量......
我常常想,会不会有这样的画面,
方丈和神父在黄昏的光辉里畅谈着各自教理,言笑晏晏......
我相信,肯定是有的!
2014/9/7 20:09
文/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