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诺言何处,初心不负[一] ...
-
顾辞安乘的飞机降落在纽约的时候,她并没有“第一次来美国,好激动啊”之类的感觉。看着飞机舷窗外被跑道上点点灯光点缀的黑夜,她心道“这便是纽约了”。那些理应会有的心情激荡起伏,都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被消磨得只剩这六个字了。
这时候顾辞安还不大,刚升上全国重点的高中,被选中了寒假随学校里的十来个同学去美国参加一个交流活动。顾辞安书读的很不错——家里人都这么说,她心里自然是高兴的,只是也清楚,自己不过有点小聪明,脑子好使些,却也真的没怎么把心思放在认真读书上。比起周围那些学习与课外活动两不误的学霸,顾辞安虽在各种校内外的活动里很是活跃,学习到底也就在中游混着,不上不下的。比之在社团里大放异彩的那个顾辞安,学习上的她并不起眼,也始终安于如此。
不过能考进这重点高中,顾辞安在同龄人里的能力确实是出众的。纵然如此这般,顾辞安还是只个十五六岁的丫头片子,如其他女孩般,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奈何一时没找到春心萌动的对象,顾辞安之前倒是言情小说看了无数,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连带着看书速度变的快得惊人,挑书的口味也被浸淫的刁了起来,自己还时常写些故事开头,不过往往开完了头,便没了后文。她初二、初三住校的时候,和宿舍里五六个好姐妹不知道背着老师父母窝藏了多少言情小说,互相借阅着看。但纸质书对于那时一个月没多少零用钱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昂贵的,而且容易被家长老师发现没收,还要教育一通。那时智能手机还未如此盛行,宿舍里几个有psp的姑娘便会趁周末回家,在psp里下载了些言情小说来,带到宿舍里供大家轮流看,还能换取些大家给的零食。每每回忆起那时情景,顾辞安总是怅然若失的。初中毕业后,她自己算是阅便言情界小说三千,同时学习也没拉下,考得个好学校、好班级。宿舍里剩下的几个,与顾辞安关系最好的朋友随父母去英国了,剩下的人里,两个移民美国了,一个没考上重点,不知去了别的什么学校,一个虽说和顾辞安进了一个学校,却入了个不太好的班,渐渐的在高中里也生疏了。
抵足而眠的同伴们走的走,散的散,未散尽的,也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去了半夜在宿舍打着手电筒互相抄作业、借言情小说看的感情。现在电视上播着的、传闻里要被拍出来的偶像剧言情剧,大半是当初顾辞安看过的,偶尔瞥一眼电视,听到有些耳熟的名字,顾辞安会一边想着“好好的小说怎么被拍成这样了”,一边努力回忆剧情,却是除了书名和男女主角的名字,其余什么都记不得了。
时光这么变换着,平稳地向前流淌,说着什么物是人非,实则在人慢慢长大后,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角度看来,也早已失了初见时的心情与感受——就好像高中的顾辞安再去翻找一两年前自己写的小说,若非顾及这是自己写的,大概也是会嗤之以鼻的想“这作者怎的能幼稚至此”;就好像再次回到纽约的时候,顾辞安的身份已非初次来时万千游客中的一员;就好像等顾辞安第一次在纽约见到她的初恋学长时,她不会知道后来这学妹眼中风流倜傥的人物,后来……
很多事,发生时觉得如梦似幻,精彩曲折的能写成本畅销小说,蝉联排行榜首位若干周,拍成电影定然卖座,改编成电视剧收视率能创新高,等曲终人散了,发现也没有如何,便就——如此而已。是自己大惊小怪了,是自己还太天真,艺术本源于生活,到底还是高于生活的,而生活,兴许某一瞬是戏剧性的,终归还是归于平静,但那些平静也并不意味着人生无趣。
再说顾辞安初次来到纽约,乘学校包的大巴从纽瓦克国际机场前往下榻的宾馆,一路上望着窗外公路两旁夜色下的工厂,黄色的灯光点满了沿路的现代厂房,烟囱里偶尔蒸腾着冒出些白色水汽。她的头凑得离玻璃窗有点儿近,呵出的气凝在冬日冰凉的窗子上,结了一片,模糊了视线。
车开了半晌才进到纽约市中心,一车的同学也已经完成了“给父母报平安”、“刚到美国很是兴奋”等环节,大多累坏了,靠着椅背或是头一点一点的打起了盹,车上很是安静。窗外的车水马龙霓虹街景,在依然清醒着的顾辞安眼里,其实与家乡s城并无二致,只是楼与楼之间的间距窄了些,街道更方正了些,愈发显出了这座城市的紧凑。
后来顾辞安常想,大概就是这份与家乡相仿感觉,这种繁华都市与生俱来的、隔着大巴车厚厚玻璃窗也能从心中感受到的喧嚣脉动,冥冥中引着她再回到这里,潜移默化地叫“纽约”二字缠入了自己的每一段故事。
因为是学校带团来美国的姐妹学校进行交流项目,顾辞安一行人在纽约只是暂住一个晚上,隔日便启程去了姐妹学校所在的附近小镇。略过连续一周的交流项目和各种活动不提,那天晚上顾辞安照例打开手提电脑,登上了自己的博客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消息,顺便想和几个一同在用博客的同学、还有校刊的编辑学姐聊几句天,说说在美国的见闻。
刚登陆,顾辞安便被一连十七八条新消息吓了一跳,心里戏谑的想着“平日里都略有些冷清的博客今日是怎么了?难道我平时没事儿随便写写的吐槽、歌词还有什么诗词被人看中了,要飞黄腾达了么?”,一边点开了消息列表。
这些新消息竟都来自一人之手——是个很早以前加过的好友。这人的名字看着眼生,顾辞安想了会儿才记起来这是个学长。当初校刊的编辑学姐和顾辞安聊天时提到她有些同学——也就是顾辞安的学长学姐们,也在用博客,让顾辞安可以去互加好友,沟通交流,顺便勾搭一下,于是她就加了好几个学长学姐。有几个学姐倒是说上了话,混熟了,这位学长却是没聊过一句。不聊到好,今日一点开消息,便是这么多。
顾辞安虽说曾经写过无数小说的开头后不了了之,但对于这博客还是很上心的,连着玩了两三年了,也不见放弃,时常发布些自己写的歌词、古诗、词作之类的,还有些生活片断与感想。她点开这些消息,发现都是对她诗词的评价,有些还是很早之前发布的诗词,每一段都很长。顾辞安此时心里有难言的激动,她早已习惯每次填完一首词后,同学们博友们在下面发出诸如“好厉害,虽然看不太懂,但感觉写得很好”之类的评论。今日终于有一个人认真的读了她的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并郑重其事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着哪里写得好,哪里又有些故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了。笑意不自觉的在顾辞安的嘴角荡漾开,心中充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恍如古人弹着一曲高山流水终于觅见了一位知音。
顾辞安心潮起伏地逐条回复着学长的留言,一边斟酌字句,一边计算国内现在是什么时间,自己的留言大概要多久才会被学长看见并回复。一番忙活后,她点开学长的ID,开始浏览学长的博客主页。
也许因为是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是位帅气的“学长”,也许因为是纯情偶像剧里总会有那么位关照学妹的温柔多才的“学长”,在顾辞安看了几篇这位不知名学长的博客后,便情不自禁在心里勾勒出了位这两者兼而有之的“学长”形象。
这位学长的博客ID是“笑醉枫华”,博客里最新的几篇都是英语写的十四行诗和现代诗,还没等顾辞安继续往下翻,新消息提示的图标就“滴滴滴”地闪烁了起来。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学妹这样大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按耐着心潮澎湃,顾辞安有点不好意思的理立刻回复道:学长过奖了。中国现在还是大清早吧,学长起得好早~[微笑]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我高一下半学期就来美国读书了,现在在纽约,不在国内,你也在纽约吧?和学校参加那个寒假的交流项目吧?我以前也参加过。[微笑]
顾辞安心下微一吃惊,想着似乎没在博客上公开提过自己在纽约的事,他又是怎么知道的?于是承认自己在纽约后,礼貌地问了一句。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我看到你在人人上发了照片和定位,你是应该是顾辞安吧?
“袖挽长安花”回复“笑醉枫华”:嗯嗯,对啊,我是顾辞安。唉?我竟然加过学长的人人好友么?加过的人太多不记得了[吐舌],不知道学长真名叫什么?[微笑]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陆珹,比你大一届
顾辞安回忆了一下这个名字,印象不是很深,仿佛是在校刊上看到过,也记不明晰了,正想着要怎么回复才好,那头学长又发消息来了。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你们交流的活动应该还有三四天就结束了回纽约市里玩儿了吧?
“袖挽长安花”回复“笑醉枫华”:对啊,学长当年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日程么?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对,每年都差不多。天晚了,学妹你早点睡,每天早上活动应该都蛮多的。[微笑]
看到这句“早点睡”,顾辞安抿着嘴笑了笑,回复道“知道了,学长晚安!学长也早点睡~”
“笑醉枫华”在您的文章“蝶恋花”下回复您:晚安。
正是一个“晚安”,终于使“平生不会相思”的顾辞安,渐渐“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顾辞安整夜都未曾好眠,捧着电脑一篇篇翻看陆珹的博客,看他熟练的用生僻的单词写十四行诗;看他的随笔里提到周末阳光正好,他坐在中央公园里上弹吉他、逗松鼠;看到他想念着中国的食物,谈笑风趣幽默;看他说着自己以后要考哥伦比亚大学,留在纽约这座他喜欢的城市……
陆珹,陆珹,陆珹……
待顾辞安翻完陆珹的博客,又接着翻完了他所有的人人状态和相册后,她上翘的嘴角边只剩下这两个字,小心的在心中念了一遍又一遍。顾辞安终于明白了那些言情小说里莫名的一见钟情,她甚至都不需要见一见,光是看着网上的照片和优美的言辞、诗句,便能在脑海中勾画出那人坐在草坪上,任由阳光透过近处树枝的罅隙洒落在其周身,他半垂着头,眼神温和而专注,一手抱着吉他,一手拨着琴弦的样子,那是所有女孩梦里白马王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