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燃烧的月光 ...
-
再次回到那个小院是在一个冬天。
临近春节,腌味腊货携着不容忽视的味道横行霸道。女人们忙着打点诸多琐事,整个小镇沉浸在忙碌的满足里。
已经许久没回去,肯定是要看看翠玫的。
她大我7岁,老家邻着爷爷奶奶祖屋,小时候常带着我疯,尤其喜欢画画,玩的多了也有些感情。
开门的是位微微发福的妇人,脸色暗黄,几缕散发搭在额边,看到我脸上闪过一点惊喜的神色。
“翠玫姐?“
我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是当年身量纤细,神采奕奕的翠玫。
她往围裙上擦擦手上的油污,连忙笑着迎我进去。
三婶说过,她已经结婚生子了。本地的婆家,很一般,只是人憨厚些。
她利索地弄了饭菜,招呼我去堂屋坐下。
“这么些年都盼着呢,你终于回来了。“
“祖屋明年开春就要卖了,这次回来也算是留个念想。“
“啊呀呀,那以后更难见上一面。我记着你挺爱吃笋,刚采的鲜得很,多吃些。“
她说着便把那盘冬三鲜往我那儿推了推,却之不恭,我也没怎么推让。满桌菜,热气蒸腾,一片迷蒙中翠玫姐的面容仿若与当初的少女重合,可眼前分明的,还是那个哄着孩子喂饭的妇人。
早前过节时听亲戚们闲聊,总爱拿她当典型反例教育后辈,说翠玫不听劝非念了艺校,还振振有词说想圆当画家的梦,别人都不看好,她却硬撑,倔得很。这时他们往往呷一口热茶,露出一副看不上的神情,用痛心疾首的语调作总结,“到头来还不是空折腾,灰头土脸地回来。别老觉着自己有不得了的天分,现实点。“每当这时我总是不作声的,她的失败并不应永远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可这儿都尚且如此,那小镇上肯定风言风语更盛了。
饭后她引我在院屋里转了一圈,竟未看到一点画具。我还未开口宽慰几句,她已先出声了,“我早就彻底死心不画了,你不用担心。“
“啊...“我支唔着,思量说什么合适,“反正我一直挺支持的。“
我突然觉得自己说的苍白得可笑,尴尬地咳了两声。
“也是我自己轻率,什么也没看清。“
“有想法也不亏吧,世上的变数...谁又能说的明白。“
“大概。“
“翠玫姐...“
“想通了就能学会装聋作哑。每天忙着洗尿布,问菜价,又不宽裕,只当那些个事只是场梦。生活还是得实在,否则净是扯淡。我现在只求平安度日,别的无所谓了。“
她抬头望向窗外,视线不知落在哪里。
月光黯淡,昏黄中只余下一声轻浅的叹息。
她不会再飞蛾扑火般奔向希望。
因为已经烧不动了。
今年除夕一家子聚得很齐,三婶也来帮忙弄守岁宴,我跟在一旁打打杂,说说闲话。
“三婶,翠玫姐如何了,可还好...“
“她?搬走了。“
“怎么突然这样?“
“上个春节末她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丈夫一个人留家里,夜里取暖器上烘的衣服着火了,人没了,房子也烧了一半。说起来也是她贪小便宜,买了个劣质的货色。唉呀,这真是惨。“三婶一边叹着,一边飞快地捏着饺皮。
我惊诧道,“然后呢?...“
“她回来后肯定是大受打击的,夫家也怪她没照顾好丈夫,连着哭了不少天,人也消沉了,据说精神也有点问题,夫家肯定不好待了,母家就把她接回去休养着。你说啊她怎么总遇上丧气事...“
“那她现在在哪?“
“谁没事关心这个,“三婶瞥了我一眼,“大过年的问这么多干什么?又不是什么吉利事。“
“随便问问。“我知道深究不合时宜,怕三婶奇怪,于是赶紧打个哈哈混过去。
毕竟是别人的事,瞎操心也是傻子行径。我总是得明白的。
遂安心地吃了顿热闹欢欣的年夜饭,听人聊到天南地北。暖气烘得微醺的人们更加倦懒舒逸,连我也有些飘飘然了。
子夜零点,烟花灿烂到仿佛将月光点燃。大地在瑰丽的夜空下颤动,给千家万户传去幸福的轰鸣,为狂欢再助酒兴。等到下一轮朝阳升起,所有人,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