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风雅待饬 ...
-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发乎天然,非繇述作……自是名教乐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国画在儒雅风流中,犹有歌颂国德,教化民风,和谐人与自然,演礼以佑升平的意义。在此论之先,{西晋}陆机曾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说明中国的绘画莫不与国家、社会、民风有关。此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则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于民劝善戒恶,于国可鉴盛衰,千百年的事因绘成了画,开卷便知。说这些是为了什么呢?为的是说明一切艺术都应该引导人文意识升华,引导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升华。艺术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义务和使命。而不是跟在民众后面投其所好,更不是乘机渔利推波助澜。
总是因为经济效益的原因,为了一己的名利双收,社会上下糊里糊涂,都“身在俗中不知俗”了,就连外国人也“入国而问俗。”《礼记曲礼》进入了俗中。我们国家五千年文明,簪缨之国,礼仪之邦,道穷其理,治通天人。才情蕴藉,掷莺花之文;翰墨淋漓,绘窈窕之章,采桑陌上,荇带湖边,古风猎猎,壮怀萧萧,触目温雅高致,风存质朴,老祖宗们站在地球放眼世界的时候,环顾俱是穷山恶水,满目蛮夷。谁能想到,我们做子孙的,对自己的文明缺乏自信,盲目地学外国。殊不知外国人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在学我们祖先留下的经典。而我们却把外国人边缘化的东西搬了进来,搞得自己“非主流”。不要深责“数典忘祖”,是浅薄无知,是不明白,是因为不学习大腹空空带来的漂泊和醉生梦死。一时间,随着经济富裕,人情异化,新的“文明”,比比皆是。愚者手舞足蹈,知者悻悻隐退,殆尽斯文,俗不可耐。记得{汉}贾谊《论积贮疏》中说:“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聆郑地之音,湎北里之舞,窥女经之乱,投凶肆之怀,吾忧今人“殷鉴不远矣!”
在今天开放搞活,艺术与经济挂钩的前提下,画家很多已是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商界,其主要理念是经营,其产品色彩、内容皆趋民俗所好,不再精研律度,探赜神韵,旨在雅俗共赏,买卖兴隆。{清}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画师处处皆有,须分贵贱雅俗。不读书写字之师,即是工匠。”于是,俗,是免不了的了。确切地说“俗”是什么?“俗,习也。”《说文》。就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习惯,以及与其习惯相关的理念、习性、好恶、市气等等。而艺术中的“俗”,还有与“雅”相对的另一些含义,在中国画艺术中则表现在笔墨、色彩、内容、境界、义理、神韵、修养、人品诸多方面。“雅”的概念是什么呢?“雅者,正也。”《毛诗序》;“君子安雅。”(原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在中国画艺术中“雅”不仅有着“正”的意思,还有着“文质”、“高逸”、“淡泊”、“洒脱”等等倾向于出世的意蕴。古人常誉为“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宋郭若虚)。《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去俗》中记载,{清}王槪诸人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慎旃哉!”此中言明要远离俗气,提高修养境界。名利也应看淡,{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凡作诗画俱不可有名利之见,然名利二字亦自有辨。‘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中国画的“雅”就是在修养境界,磨砺人品而后能的艺术效果,是“人画合一”的显现;在“净心涤虑,释智遗形”中,心手相忘是人与天地的重叠,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那么,“俗”的概念,那种营营世念的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艺术,永远属于精神贵族。它不会为名利、权势所左右,而且是和谐社会与自然的桥梁,是民族的骄傲。今天俚俗艺术风靡之势愈演愈烈,那是因为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的欣赏水平有待于引导、升华,因为我们灿烂的文化远不止于此,要让人们认识我们的祖先,他们是世界的辉煌。整饬风雅,让我们尊贵地站在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