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老和尚 ...
-
村里的老和尚死了。他又活了。
就在那间刷了白墙灰的小庙里,还穿着他那件破袈裟,挂那条旧褡裢,拖拉着那双草鞋,捧一个豁了口子裂了缝的旧碗。一张方方的脸,眉毛间依稀可以看出一点儿男子气概,然而眼窝深陷,颊骨突出,嘴唇干裂,看上去可怜透了。不过,他到底是活了。
这可真是件稀奇事儿。十里八乡的人都这么说。村里卖肉的王秃子发誓赌咒,那天他看见一道金光,一闪往东头庙那边去。然后仙乐飘飘,有个白衣服仙女似的人从车上下来,又走了。定是佛祖显灵啊!不过谁也不信他,连他老婆,都喷了他一脸嘴沫子:“啊呸!佛祖救谁,也不会救那个假和尚!”
实在怪不了他老婆,那和尚,在乡里可有名了。
据说和尚刚来的时候,穿一身宝裟,木鱼锃亮,加上身高八尺,虎目圆瞪,好一个怒目金刚!这里虽然在江南,土壤还算肥沃,但靠着海,地势低,常年发大水,又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荡,是以消息闭塞,与外少交流。村里有一座小庙,前后两间,旁边还有几分薄地,虽小旧却整洁。庙里原先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带一个小和尚,几年前老和尚死了,小和尚受不了清苦,跟一个外面的唱戏班子跑了。大家都拜祖宗,虽不常给香火,但初一十五,出殡头七,没了和尚该怎么办呢?大家都愁坏了。有余钱的去外地请;没余钱的找家里的子侄,剃个小光头,冒充沙弥坐几天,骗骗小鬼。可这总不是个法子。幸好幸好,总算来了个和尚。
村里就有小伙子上前去,行个礼,“敢问师傅何处来?”和尚唱个喏,“从山上来。”再问:“不知师傅名讳?”答曰:“三戒。”当下请到族长屋里,喝茶,招待。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不过第二天和尚就搬到庙里去了,挑水,种菜,做饭。初一十五有村民上供的馒头,糕面,出殡头七有专门的素席,平时,还有那么几分地和一点香火。和尚长的好,威武正气,蜂腰猿臂,二流子之类的人倒也不敢来欺负他,就这么过了几个月,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