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往事缱绻(2)—— 越洋之恋 ...
-
题记:爱恋的表现之一便是为了对方而坚持把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那你当时难过吗?他去了英国后,你们有联系吗?”孜孜叫了一碟抹茶蛋糕,右手托着清瘦的下巴,看着木泉。
“会想起他那是很自然的事。尤其在图书馆自习时,有人挪开斜对面的椅子,我就会下意识地抬起头,然后失望地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少了那个人。上操的时候,也会在转体运动时,无意识地一个眼神就落在了他曾经的位置上,而那个背影已不再熟悉。”
“用不着那么悲凉地看着我。现在说起来好像很伤感,也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二次加工吧;当时身在其中,却也并没感到日子有那么难熬。在他走后,我的高中生活似乎一下子沉淀了下来。一个月考接着一个月考,而我也很快决定考取奖学金去美国读大学。”
“是因为他吗?”
木泉摇摇头。“我那时还不至于。初中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哲学,然后又机缘巧合地从哲学过度到了心理学。那时候,国内的心理学很落后,于是我就想到心理学最先进的美国去念大学。只不过,我家里是工薪阶层,不是很宽裕,所以我当初想的是至少要拿些奖学金,而且上一所公立大学就好。就这样,我的高中生活基本是在同时准备高考和出国考试的压力下度过的。偶尔在复习的时候想起他,也就好像短暂地躲到心里某个安逸的角落,总是要回到现实的。他就像是咖啡馆里音量调得刚刚好的背景音乐,我一走神,就会走进我的意识里。
我们也不是完全断了联系。高二那年新年前后,同学说传达室有我一封信。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寄信给我!我很兴奋地跑下去取信。第一眼就看到信封右上角的邮票上是不是维多利亚就是伊丽莎白女皇的头像。信封里面是张贺年卡。很简单的样式。封面是伦敦眼。打开贺卡,简短的几行字,果真是他寄来的!
To:木泉,
一别已是一年。今年在伦敦过新年,特此问好。
祝学业顺利!
友:谦
我也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回了一张贺卡。犹豫了半天,在To后面写了一个字‘谦’。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样称呼好肉麻。”
“那你们什么时候再见的面?”
“再见面是高考之后了。我正在做出国前的准备,也不知道他已经回国了。他从我们班同学那里知道了我的□□号,一天晚上在网上加了我好友。然后我们就聊啊聊,聊了很久。”
“喔~~,各种‘再续前缘’吧!”
“真不好意思,两个小nerd(书呆子)让你失望了。我们俩寒暄了一阵子,然后就聊到他的专业上了。他考上了某个名校的建筑系。于是我们就不知怎的聊起各国桥梁,一直聊到凌晨3点。我跟你讲,那次我特别有出息:左边开着百度,右边跟他聊天!充分发挥了学以致用,现学现卖的精神!”
“你太搞笑了!这情节可以写到剧本儿里!快说,快说,那后来呢?”
“后来,我们就约出来玩儿。不过都是和高中一堆好朋友一起,唱K,吃饭,去海边儿。那一阵子,我发现他比去英国前话更少了。大家吃饭的时候,他就默默地在那儿把碗筷分好,注意着给大家添茶。大家唱歌的时候,他也不去抢。我属于话比较多的那种,弄的我都不好意思跟他说话了。好不容易趁大家闹哄哄的时候,我就问他,怎么比以前还深沉了?他就说,在英国的两年,自己一个人久了就这样了。然后,还说,那天跟我聊□□的3个小时怕是比他3个月加起来说的话都多。”
“这不是在说你对他来说很特别吗!?”
“呃……很可惜,我当时没能意会。再后来,7月底的时候,我要准备飞美国了。他终于单独约我出来,送了我一条手链。”
“手链啊,这样很明显啦!”
“哪有!他拿出两条,一条是彩色的,一条是纯色的,让我挑。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只是出于礼貌,应该也会送其他朋友的。就算是有什么不一样的,顶多也就是个特殊的好朋友吧。”
“然后呢?”
“我就到了美国,在中部的M校里真正开始了为梦想而奋斗的日子。”
“嗯,我懂的。都是过来人啊。哎,很多人都只羡慕本科出国的人,以为外面的世界金光灿烂!但是能过那种潇洒日子的顶多是那些富二代而已。像我们这样中产阶级出身的人,多少日子都是一把心酸泪啊!”孜孜说着,脑海里似乎划过很多回忆。
“是呗。我一到美国,就赶快找了临时工。那时候很多人明知道违法但还是会到校外的中餐馆打工,因为,你也知道,小费赚得多嘛。我大概天生胆小吧,害怕被抓,就只能乖乖的在学校的食堂打工,挣最低工资。为了多赚点,后来我又找了两个实验室的助理工作,就这样两份工是为了赚钱,一份工是为了简历。”
“哈,我那时候也洗过盘子,推过餐车,当过服务生,卖过寿司。”孜孜夸张地数着手指头。
“嗯,我也是啊。那时候,我是刷完盘子就去刷试管儿呢。那时候啊,睡觉是选修项目:一切以打工、考试为先。好像学校各个系的图书馆我都睡过。塞得鼓鼓的书包就是最好的枕头。”
“那他呢?他好像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嗯。很长时间以后才感觉到这样的差距也许也是一种无形的隔阂吧。不过,大一那年,我算是痛并快乐着。那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原来学习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之一,只要你努力就会得到回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连第二年的学费都发愁。那时候,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就想,干脆放弃算了。回国,重新开始好了。
而他的出现总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就在我很疲惫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在网上,短短地聊两句,然后我就会感觉心情平复好多。他就是有那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哦,对了,有一次我熬夜复习,他正好在网上。我们有6个小时的时差,我怕自己睡过头,就跟他说,让他起床后在MSN上叫我。谁知道,那次我不仅睡着了,而且睡着睡着直接把电脑静了音。结果啊,等我睡醒爬起来的时候,就发现MSN上一串未接呼叫,而他的状态也改成了‘叫人起床真是件折磨人的事情……’”
“你看你们,那时候彼此都有感觉了是不是?就差有个人先捅破窗户纸了!”
“呵呵,你还真是专家!我大概是当局者迷吧。我只知道也许自己是喜欢上他了,至于他是怎么想的,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和我聊天总是很短,而且没什么暧昧的内容。要说开始感觉到他的心意,大概是第二学期的事情了。那年,春天一来,他们学校就安排了去欧洲大陆游学的活动。那几个月里,他带着相机、笔记本,走访了欧洲很多国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寄来一张明信片。我还记得他的第一站是巴黎:
To:My girl,
I’m right here at a café at La Rive Gauche! (我在塞纳河‘左岸’的一家咖啡厅里!)这里的墙上挂着萨特的画像;F. Scott Fitzgerald 也曾经在这里创作。愿与你分享我的喜悦!
Yours,
Frank
旁边还用钢笔手绘了一杯咖啡。从他的贺卡上我就看得出这一趟旅行他很开心。而且大概是因为被巴黎的浪漫感染所感染了吧,竟然用‘My girl’来称呼我。后来我陆续收到他从马德里、雅典、里斯本、海德堡等地寄来的明信片。两个月后,我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一份特别大的快递。打开一看,是一张水彩画。”
“就是你书房挂的那幅‘Charles Bridge at Sunrise’?”
“嗯。一幅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一定不是完美的,每幅画都有创作者的遗憾,而画家投入的情感越深,遗憾通常也越大,而那残缺的美也就表达地更加震撼人心。那幅画用无法精确控制的水彩描绘了充满故事的查尔斯桥,虽是日出,却因他深沉的色调而显出淡淡的孤独。我一直很想去布拉格,很想看查尔斯桥的日出、日落。捷克是个充满忧伤的民族,而永恒之美常出于这种遗憾。其实那幅画的背面,写着:
To: My Muse,
走在查尔斯桥上,
一个流浪艺人用手风琴演奏着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
想起那是你喜爱的曲子。
在日出时分,
送上生日的祝福。”
“好唯美啊!我都可以想象他在画这幅画时的样子呢!My Muse!他说你是他的缪思?!”
“嗯……刚开始我也挺惊讶的,他是个不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后来他说他最初的几幅设计作品都跟我有关。”
“我看啊,他是因为遇到你,不得不直接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