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佛都印象 ...
-
二
到拉萨的第一晚睡得并不好。原本身体十分疲累,所以入睡十分迅速。然而四个小时不到,我便莫名醒转,而后,继续酝酿,继续入睡,继续醒转,周而复始,让人恼火。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拉萨市海拔3658米,氧气稀薄所致。
清早,起得也早,洗漱完毕后。我独自走上阳台,天还灰蒙蒙的,能看到远处山巅的薄云,轻柔似纱。我拍了几张照片,收回手机时,瞥见时间显示已是八点。这才想起,拉萨时间比北京时间要晚上两个小时,这是时差在捣鬼。
当地人上班时间的安排是这样的,上午:九点三十到十二点三十,下午:二点三十到六点,每天上班六个半小时,十分安逸。由于他们是自治区,工作时间由区政府决定,不受八小时限制。拉萨市区面积不大,吃住都比内地稍贵。
我们买了张拉萨旅游地图,在客栈附近的天津包子馆,吃了早餐,徒步前往布达拉宫。沿路藏人居多,年轻人多着现代装,夹克,牛仔随处可见。年长的多穿藏袍,颜色以灰黑居多,然而,挂珠首饰,色彩艳丽,帮衬许多。市区穿冲锋衣或运动装的背包客很多,然而,西装制服却少之又少,偶见制服,多为迷彩。
我们到达布达拉宫时,大概是早上十点,宫殿背面聚满了人,有游客,生意人,但大多是前来朝圣的信徒。他们依序绕着白塔顺时针行走,左手持珠,右手顺次拨动铸有六字真言的铜制转经轮,嘴里念念有词,无比虔诚。我们融入人流,跟随朝圣队伍绕着白塔,绕着布达拉宫外墙,向前行去,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十几分钟。
而后,我们继续顺着写满佛教真言的高大石墙向布达拉宫正门行去。在正门,我们看到两只毛发卷狂,野性十足的石狮子,与内地的敦厚瑞兽大是不同。正门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布达拉宫每天仅限2300人参观,且限时一个小时,一票难求。只有提前一天排队预约,才有可能登临其上。所以我们的参观计划被迫后移。我们在门口偶报一团,安排了接下来三天的行程。
午饭,我们找了家藏餐馆,吃了顿藏餐。老板是个稍通汉语的藏族小伙儿,可以沟通,而与老板娘和伙计交流,则全靠手势。
由于心存顾虑,我没敢点太出格的食物,只是弱弱的点了份拉萨炒饭,一壶酥油茶(大概有1.25L),炒饭12元,酥油茶7元,比陕西面馆便宜。炒饭略咸,多放咖喱,颜色亮黄,酥油茶颇合我胃口,有点奶味,有点甜味,还挺咸。我为了冲饭,喝完了正壶的酥油茶,对面吃饭的藏族小伙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他会讲汉语,和我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以前在那曲打工,最近才来拉萨混生活。他说起当地的风俗,滔滔不绝。我趁机让他教了我几句常用的藏语,可惜转瞬又忘了,我们合了影。分别时,他叮嘱我们,“在八廓街买东西,一定要还价的”。
在八廓街,我们为寻找六世□□西藏伟大的诗人仓央嘉措创作喝茶的茶馆,逗留良久,可惜始终未能找到。故而放弃寻找,奔大昭寺而去。
在大昭寺门口,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座经幡搭成的高塔。经幡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蓝色是天空,白色是云朵,红为火,绿为水,黄色就是我们踩的土地。经幡上写满了祝福的经文和神秘的佛教符号,传说只要将经幡顺风高高抛起,风吹一遍,就代表为家人祈福一遍。而风一遍一遍的刮起经幡,则说明神在一遍遍的为你的家人祈福。藏人相信风是神的信使,会将你的愿望带到接近山巅的神的那里。
大昭寺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而建的,因此香火鼎盛,信徒众多。在大昭寺门口有许多磕长头的信徒,他们虔默深沉,动作一丝不苟,尽力朝拜,从不多去质疑信仰的缘由。姐姐说她喜欢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而我却受不了那种周而复始的压抑,扯着她,跟随人流,急急的挪进了大殿。
殿内禁止拍照,且要脱帽。很多信徒都手捧保温瓶,向着佛像挪动,他们的举动勾起了我的好奇。我紧盯着那一双双干枯粗糙的手颤抖着把瓶口送向灯台方向,而后恍然,他们是在为佛灯添加燃料,瓶子里装的是可燃的酥油。他们依序添灯,每添一盏,黑沉的脸上总会迸现出一丝丝欣喜的笑容。殿内有僧人维持秩序,我们只能尾随信徒,参观各殿。各路神佛,法相庄严,可惜底座与四周缝隙里塞满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且不曾有人打扫,有些凌乱。
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比想象中的大了许多,听说是因为每年僧人都会用金粉重涂金像,以致他逐年变大。我受不了低矮大殿里浓重的藏香味,逃离了队伍,提前登上了二楼。
楼梯是实木的,上面附有钢板,由于坡度太陡,向上走时会磕到膝盖,楼梯扶手是黄铜所铸,扶手端是圆形的莲花造型,古朴精致。二楼天井四周摆满了盆栽的高原菊,雍容庄重,在这里可以看见三楼的金顶,最宜拍照。顺着楼梯走上三楼,第一眼会看见东北角的铜铸铃塔,上面刻着不知名的瑞兽,颇为奇特。站在西面护栏附近,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布达拉宫侧面全貌。我们在那儿歇了歇腿,下了楼梯,继续我们的下一站。
离开大昭寺后,我们坐公交车前往西藏博物馆附近。在车上遇到两位扯皮的藏妹,她们互骂“贱人”,时而藏语,时而汉语,夹叙夹议,好不热闹。回头瞥见大家都在看她们后,两人互拍脸蛋,和好如初,应了那句老话“静若处子,动若疯兔”。
四点三十左右,我们到了博物馆门口,听说罗布林卡也在附近。向服务点民警打听时,他建议我们快去博物馆,因为博物馆五点三十以后,禁止游客进入。于是我们急急忙忙的排队,进了博物馆。由于逛了一天,都是用走的,苦了两条腿,所以我们赖在一楼大厅,伸展双腿,直到半个小时后才动身走入最近的民俗馆。
和大多数博物馆类似,民俗馆里多陈列些,先民服饰、日常家具、农具等。其中的藏床提起了我的兴趣。它长有一米八,宽大概有一米二,可能是因为帐篷空间有限,藏人有意为之。藏床中间有个隔板,晚上当床,白天可当沙发来用,床上铺有手工织就的彩色毯子,美观、舒适。据说当地的夫妻吵架后,会将隔板装上,楚河汉界,互不干扰。夫妻和好后,会拆掉隔板,夫妻生活。
博物馆总共四楼,而后我们游览了其他场馆。看到有,唐卡、壁画、金银器皿、佛像面具、动物化石、矿物化石等等。在文化馆里,见到许多古代文具及一些手写的文献资料,还有很多活佛、太师、将军的印玺。权贵印玺有纯金所铸的,也有整块宝玉雕成的,上面多刻兽头或者佛家真言,个头颇大,让人感慨古藏人的实在。古藏乐器,也很有特点,多为木制,上镶宝石、珊瑚、玛瑙,精美非常。两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博物馆。
该祭祭五脏庙了,我们在附近找了家陕西面馆,要了两碗油泼面。没多久,伙计端来两碗面汤,我眼前一亮,看来是来对地方了。而后,我大着胆子要了蒜,正好,邻桌有人吼了句“裤带面,美得很,喋!”,乡音啊,我由衷感慨!我就着蒜,吃的“吧嗒”响,吸引了左边的藏族一家人。他们正在为要吃什么而发愁,看了看我,直接对老板招呼:“他们吃的是什么?就要他们的那种面”。我真怕他们吃不惯,那就不是我能负责得了。那顿我吃饱了,带着踏实的饱嗝,我们回到了住的地儿,此时,天已全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