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玩泥巴 ...
-
那时的孩子们绝对没有对脏这一个字的清楚认识,也从未在乎过。
村外的一个沟渠里,一场大雨过后,积下了一渠的水。不知从哪一辈人开始,村里的人都知道只有这个地方的红胶泥才能捏泥人,也只有这个地方的泥黏性最大。一群孩子捋起袖子,蹲在渠边,有的干脆就淌在水中挖泥巴。手里提着一个破筐子,把不干不湿的泥土用手小心翼翼地抠下来,再一块一堆地放进筐里。通常挖的不多,多了就拿不动了。
这捏东西的泥土要想用得上,那还得下一番功夫呢。拿回来的土早就略县干燥,得用水重新揉和,软硬要适中,软了就成不了形,硬了就没法捏。和好了当下还不能用,要放置一会儿,这样泥巴才有弹性,韧性。
捏的有小车,人物,动物,还有厨具之类的。喜欢那个小车,是因为材料找得不容易。先把泥巴反复拍成5寸见长,3寸见宽,3寸见厚的小块。然后在中间挖一个坑,左修右修地呈现了一个小车斗的样子,可这中轴就没法办了,用什么呢?太软可就带不动轱辘,太粗了又会把车斗刺穿,试了好多材料,才选定了用筷子的头前部分做比较合适。剩下的就是做轱辘,这也很难。要捏圆了不说,大小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的。终于都已成形,也装到车斗上了,还不行,得用水拿手不断地拍打小车,要光滑了才行,不平处还得抹平。而最后的程序也很重要,做好要放到阴凉的地方阴干,至少一天后才能玩。中间还得转几次筷子,害怕被泥巴糊住了,就不能转了。这是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的小车后才得到如此造车的“秘诀”。一天后,小车就能随着手的推拉而自由活动了,那时可有不少孩子羡慕呢。
为此,阿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又是水又是泥的玩,终于手指都裂了,发现时已化脓,赶紧上药还扛着个绷带,手指差点没断了,还留下了清晰的疤痕。
唉,突然觉得泥巴就是现在橡皮泥的雏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