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商业 ...

  •   写文貌似总是遇到不少的问题,例如,民国时候对商业的理解,那时候闹市的景象,想象好些的可以写得行云流水,不行可以照电视的写,再不行……就得像我一样找找资料,噗,可惜东西的寻找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差,每每翻到的都不是自己要的重点,不过也找到了不少的好东西,或许以后有用,或许对一些写文的人有用~

      一、东菜西鱼南柴北米
      这句民间谚语,始于南宋。据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载:“杭州四门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后来,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一书中注释说:“车驾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春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直至清末民初,杭州城郊的这种经济布局仍未变化。城东庆春门外一片菜园,农民习惯种蔬菜,供应城市。城西涌金、钱塘门外是西湖,饮水全靠六井和西河(现已筑防空通道的浣纱河)引西湖淡水人城。同时,西湖亦产鱼,日供城市。城南风山门外,从钱塘江水运来的木材,都聚集江干,然后运送人城。城北武林门外,来自苏州、湖州的粮船,都集中湖墅米市巷一带。“金江干,银湖墅”,这是民间对“南柴北米”的具体形象的美称。货源盛时,江干钱塘江上,从开(化)港、衢港、下港、桐港运来的上江二十多个县的木材,均集中这里,木排连天,金黄一片。湖墅十里长街,来自杭嘉湖粮船经江南运河集中于此,米行堆满米屯,犹似银山座座。
      二、“五杭四昌”
      这是旧时对杭州商界名店名产的民间俗称。清时,杭州大街小巷布满大小店铺。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产自销、工商合一的店铺;前门开店,后设工场作坊,技艺世代相传,十分重视商品质量和信誉,涌现许多名店名产。如杭扇、杭剪、杭线、杭粉、杭烟,即所谓“五杭”。《杭俗遗风》载:“扇店推芳风馆为首,其余则张子元、顾升泰、朱敏时等;线店推张允升为首,其余则胡开泰、 张大森、鼎隆昌等;粉店推裘鼎聚为首,其余则关玉山、金建候等;烟店推达昌为首,其余则陈四海、迎丰、天润、天隆、玉润等;剪刀店则推张小全(泉)一家而已。”
      另一类是纯商业性店铺。有专营某一种商品的专业商店,也有经营数种商品的综合商店。著名的有称为“四昌”的四家大南货店,即顾德昌、胡宏昌、胡日昌和冯仁昌。
      三、杭州老字号
      这是指杭州历史上在工商界年代悠久而享有一定声誉的名厂名店。杭州的老字号,首推创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的张小泉剪刀厂的前身张小泉近记剪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发展这些名厂名店老字号的经营特色,如今已恢复原来牌号的有都锦生丝织厂、云裳丝织厂、张小泉剪刀厂、孔凤春化妆品厂、胡庆余堂制药厂、民生药厂、王星记扇厂以及张允升百货商店、颐香斋食品商店、邵芝岩笔庄、边福茂鞋店、万隆腌腊商店、广合顺皮革鞋料商店、方裕和南北货商店、采芝斋食品商店等。
      四、行会、公会
      行会,是旧社会中民间同行业的传统组织形式,有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行会等。行会订有“行规”,定期聚会,先是在茶肆中,如南宋《都城纪胜》“茶坊”载:“又有一等(茶坊)专是诸行借工卖伎人(手工业者)会聚行老处,谓之市头。”行会组织,历代在名称上有所不同,明清时,不称行会,而称“公所”、“会馆”等,民国以后,又改称为“同业公会”。
      杭州市各商业公会,都约定俗成的订有同行规约。主要内容有:(一)凡商业欲开新店或分店,须向公会领取会员证方准营业;(二)凡同业应交纳公会月费,按月照交不准拖欠;(三)凡非加入本同业公会的会员,不准兼售、专营本业货物,以清界限;(四)凡同业行家不准兼理店铺营业,店铺不准兼理行家营业;(五)凡新开同业商店须离原有老店左右前后各十间门面,方准开店营业。各商业公会集会地点,大都选定在各业祖师神庙,定期聚会,还分春秋两季祭祀各业祖师。
      五、行帮
      行帮是民间同行业或地域性的传统行会组织。以行业相称的,如山货帮、药材帮、皮货帮等;以地域相称的,如广帮、川帮、宁绍帮、扬州帮。各行帮在杭州经营各有特色,如宁绍帮经营金银首饰,宁波帮还经营水产海鲜,徽州帮经营茶、漆、典当等,理发、浴室业多为扬州帮,打铁补锅多为义乌帮,泥水木匠多为东阳帮,等等。这些行帮在杭州都设有同乡会、同乡会馆等,以加强本籍人的团结,互相帮助解决在外地经商的困难。
      各行帮都订有规程章则,有“业规”、“帮规”、“会章”、“公议条规”等不同名称。手工业的行规,一般规定原料的分配、产品的价格、雇工的待遇、师徒关系等。商业的行规,一般规定同业关系、销售限制、经营管理办法等。
      六、会馆
      大致有行业联络型和同乡联络型两类,或两者兼有。会馆设有董事会,日常由董事长主持其事。
      行业联络型会馆,主要是同行之间作为交流信息、接洽贸易、商议事务的场所。民国初年,据《旅杭纪略》调查,主要会馆有书业(在吴山)、米业、箔业(在湖墅)、柴业、木业、茶业(在江干)、钱业、衣业(在柳翠井巷)、绸业(在银洞桥)、丝业、机业(在艮山门)、药业、烟业(在望仙桥河下)、典业(在忠孝巷)、布业(在布市巷)、酒业(在下板儿巷)、扇业(在下兴忠巷)等。这类同业会馆中,如绸业、木业、盐业、蚕业等,还办有子弟学校,以及资助贫病等公益、慈善事业。经费由所属各商行分担及热心人士赞助。后来发展成为各种同业公会。会馆一般有较宽敞的房屋,布置优美雅致。
      同乡联络型会馆,因杭城为省会、商业中心,同乡会馆林立,如幽冀(在荐桥)、山东(在新开弄)、湖南(在三元坊)、楚北(在金刚寺巷)、安徽(在柴垛桥)、福建(在羊市街)、云贵(在抚宁巷口)、两广(在十五奎巷)、 山陕甘肃(在管米山)、江宁(在木场巷)、常州(在吴山赵公祠)、余姚(在许衙巷)、江西(在武林门)等。这类会馆主要以某一地区、某些行业的人为主,既同乡又同业,如安徽会馆以旅杭典当朝奉为主,金华会馆以旅杭木匠、泥水匠和成衣业为多,宁绍会馆以金银业、烟酒业等居多。平时,除按期举行同乡会外,还帮助外来杭州的同乡安排膳宿,解决特殊困难,同乡客死异地则代为丧葬,有的还兼有殡葬停柩的性质,以便集中运回故土安葬。每逢岁时节日,同乡会办有团聚活动。
      七、行商行贩
      专门指城市里设行摆摊,专门从事收购、贩卖日常生活和各类土特产的经纪商人。杭州的行商,在市内大街小巷设有各种商行,诸如米行、茶行、鱼行、柴炭行、砖瓦行、木材行等,这些行商除自己下乡收购外,也为各地来杭农家外销木材、茶叶、稻米、鱼鲜等土特产,以收取佣金、回扣。
      行贩以收购日常生活用品,再转手贩卖为生。主要分摊位行贩和桩头行贩两类,杭州人俗称他们为“坐山老虎”。《杭俗遗风》叙述:坐山老虎者,菜市中之行贩也。凡摆菜摊于人之店铺门前,他人不敢占其分毫地位者,名坐山老虎,价既昂,口又凶,惯欺生客,故以老虎名之。其实,不仅仅菜市中之行贩,其他行贩也多大秤进小秤出,欺行霸市,都可称为“坐山老虎”。桩头行贩,一般多有店面,并雇有帮手,其货物多从商行或批发价进得,亦有与农户挂钩成批收购,如蔬菜、水果等直接到产地论亩包产收取,多售给团体单位老买主,成批进出,不做零星小买卖。
      八、青龙吉利
      杭州商业界春节期间辞旧迎新,有不少传统习俗。
      除夕夜,商店都要在财神堂上吊串“纸元宝”,意为财神送宝。钱柜上则贴财神菩萨图像,贴上“一本万利”等吉利红纸条。秤尾要扎上红线,秤钩要吊只“纸元宝”。招牌上还要挂上神马,称为“青龙吉利”。夜半封门,先放“封门炮”,祭门神,然后将门关上,以写有“封门大吉”字样长红纸两条,交叉斜贴门上,随以红皮甘蔗两支倚门,称为“戤门甘蔗”,取甜福倚门的意思。此外,各商家店铺都有摆“分岁酒”的风俗,亦叫“吃岁 饭”、“吃年夜饭”,宴请店内掌柜、管帐、跑街、店员等。管帐必须随带当年帐目清单,俗称“红单”,向老板汇报。席间,老板亲自执壶,为一年辛苦的职工斟酒。酒毕,都要吃一碗“油菜汁水年糕汤”,意思是来年油水好,赚钱多。如果辞退职工,只要把席上的菜肴鱼尾巴朝向他,那位职工一见自明,当晚即卷铺盖,黯然离店。
      大年初一,各商店虽不营业,但必晨起开门,燃放“开门炮”,并以红纸一条,书写“元旦书红,万事亨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语,贴于店堂上,以图一年吉利。
      九、争接青龙
      杭州各商家十分重视元宵节,上灯前,各商店铺肆都要在门前张灯结彩。十二日上灯,清晨要请职工吃汤团,十八日落灯,晚上则吃年糕。所谓“上灯圆儿落灯糕”。
      元宵期间,商家都有“争接青龙”的风俗。杭俗:元月十二日,各龙灯都要到吴山龙王庙参赛,挂红点睛,俗称“龙灯开光”。随后,各路龙灯,飞舞下山,分别到大街小巷、富商巨贾家去舞龙灯、开利市。各店家为了“接青龙”都要争相迎人。舞龙者则高举龙头,在招牌上兜一圈,然后,绕着厅堂、店铺,盘旋飞舞一番。有的舞龙者,还边舞龙灯,边吟吉利词,如:“天下太平万年长,青龙 飞舞到店堂;一祝店家生意好,财源茂盛达三江;二祝店上多利市,生意兴隆四海旺;三祝东家身健康,多子多孙财满堂。”唱得店主高高兴兴,赐予香烛、点心和酒资红包后,才离去。也有的店家因付给的酒资太少,得罪了舞龙者,舞龙者如将龙灯倒退而出,俗称:“倒拔龙”,意为诅咒店家一年生意不利。
      十、喜接财神
      年初一到年初四,除茶坊、酒肆、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号照常开业外,一般都要到年初五接过财神,才开门营业。
      年初五为“财神日”,亦叫“五谷财神日”。此日祭仪隆重,祭品习惯用猪、羊、鸡、鹅、鱼等。猪用猪头,称为“利市”,旁边摆一猪心和猪尾巴;羊摆羊头,中设一刀羊肉,表示用了“全猪全羊”。鸡鹅都要雄的,意思是鸡啼鹅叫,闹猛兴旺。鱼,多用两条金红的活鲤鱼,用红纸遮眼,寓意鲤鱼跳龙门,吉庆如意,有的还把供毕后的鲤鱼由两人去放生于江河之中,以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
      各商店对新年第一个顾客登门,十分礼重,有敬奉“元宝茶”的风俗,即在茶水中放上两枚青果或金桔,认为开年头一桩生意顺利,全年生意就会顺顺流流。
      十一、青龙招牌
      又称“青龙匾”,为旧时民间传统的商业广告形式。清末民初,杭城各行各业商铺店肆,虽各有自己的营业范围和经营特色,但是店堂的格局,大都相类似。即一个当街的曲尺形柜台,临街一面的柜台上,陈列着商店的主要商品;另一面柜台,则为向顾客营业的场所,柜台的里端,大都竖着一块“青龙招牌”,长方形,黑底金字,题的大都是名家书写的正楷大字,而因行业不同,有的说明商品的道地正宗,有的说明所经营商品的历史渊源,如:
      酒店多题“太白遗风”、“刘伶停车”、“杜康佳酿”等;
      米行多题“食为民天”;
      水果店多题“南北果品”、“四时鲜果”等;
      酱园店多题“调和鼎鼐”;
      锡箔庄多题“洪武遗风”;
      亦有的“青龙招牌”上,题有“童叟无欺”、“戒欺”等,以标明商店的道德规范。
      十二、市声
      市声叫卖,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杭州市商业传统的民俗标志。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摊贩,为使顾客了解自己所经营的商品,用口头语言或物品作出的各种表示。
      杭州市声,南宋已有。《梦粱录》、《都城纪胜》等记载,南宋艺人已有市声社组织,专门模仿各地叫卖声的表演。传袭至今,杭州独脚戏还保留有“各地小贩”这一传统节目,绘声绘色,逗人发噱。
      杭州市声有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声。叫卖声是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宣传,内容带有极大的宣传性和诱惑性,形式上多有节奏性和音乐性。杭州的叫卖声,丰富多采,四季都有,日夜不分。如春季,姑娘们沿街挨门吟卖的卖花声:“嗳嗳兰花!”夏季街头的叫卖西瓜声:“嗳十勾儿来卖十个,金子黄糖卖十个!”秋天则一片卖糖炒栗子、炒白果的叫卖声:如“嗳!现炒玉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十颗!”冬天则沿街或挨门挨户有“磨剪刀铲厨刀!”的吆喝声。
      市声中的代声,是以其他物器声音代替叫卖的一种方式。从前,除个别以洋号洋鼓吹打外,大多数采用打击声。如摇小鼓,表示破布换糖;打钹表示修补破锅;敲梆,是卖馄饨的信号;摇串铃,是走方郎中的声音。
      十三、幌子
      这是杭州旧式商店的营业标志,是用来招引顾客的市招。南宋时,杭州酒店门前,常用竿挂一块布,称为“酒旗”、“酒帘”或“望子”。以后各店家都在自己店铺前悬挂一种表示自己商店性质的标志,称为“幌子”。这种幌子随着多年的应用逐渐趋向统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商业标志。
      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质料是丰富多采的。形式及纹饰随店铺的性质、经营商品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 “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征幌”四类。文字幌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正方形,两面涂以黑漆,文字少而精,一目了然,如杭州旧时,有的酱园写 “酱”,当店写“当”等等。形象幌是用所售商品的模型形象作幌子,如旧时杭州有的中草药铺常画一只葫芦,表示出售中草药。实物幌即采用所售商品作为幌子,也就是说卖什么挂什么,如有的扇子店以大折扇做为幌子,鞋子店做一只大皮鞋。象征幌,即采用商店的象征物,日久天长约定成俗:理发店,都用红、白、蓝三色组成螺旋形灯柱,作为象征性标志,一望而知是理发店;
      十四、市语
      俗称“行话”。这是都市社会各行各业特有的语言习俗现象。
      诸行市语,历史悠久,南宋以来,杭州都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笔记文献中,都见有当时杭州都市时代特征的市语、行话。
      市语、行话,因各行各业而不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行,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曾辑录清时杭州各行关于数目字的市语多种,如:
      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
      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青,八豁,九底;
      绸绫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米,九各,十汤;
      钱行:则一田,二伊,三寸,四水,五丁,六木,七才,八戈,九成。
      市话 有的流传至今,有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异。如“敲竹杠”一语,目前有的地方叫“斩一刀”,有的行业叫“杀猪”。
      十五、商店禁忌
      旧时杭州各商家店铺,禁忌甚多。如店员在店堂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手托门枋等,认为这些会把生意赶跑。店员站柜台,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对顾客不礼貌。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称谓金银财宝扫进门。如肉店卖猪头要称“卖利市”,烧猪头要称“烧利市”。药店习规更严,逢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取大发大利的意思;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意黄金银子,也有拣“柏仁”的,因“柏仁”似米粒,培养徒工细心办事的作风;说话也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和合”,“红毛大戟”称“大吉”,“贝母”称“元宝贝”,“桔络”称“福禄”等等。药店店员还忌嗅药,送药要说送补药,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
      【幌子】这是旧式商店的营业标志,是用来招引顾客的市招。龙泉山昔日“三阳饭店”门前,常用竿挂一块布,称为“酒旗”、“酒帘”或“望子”。城区各店家都在自己店铺前悬挂一种表示自己商店性质的标志,称为“幌子”。这种幌子随着多年的应用逐渐趋向统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商业标志。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质料是丰富多采的。形式及纹饰随店铺的性质、 经营商品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征幌”四类。文字幌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正方形,两面涂以黑漆,文字少而精,一目了然,如旧时,城区西边“酱园街”。特多酱业,有的在酱园厂写“酱”;江南、江北城区当店写“当”等等。形象幌是用所售商品的模型形象作幌子,如旧时有的中草药铺常画一只葫芦,店铺写“四明道地药材”,表示出售中草药,葫芦是八仙之一吕洞宾专用来装天下药材的。
      实物幌即采用所售商品作为幌子,也就是说卖什么挂什么,如有的扇子店以大折扇做为幌子,鞋子店做一只大皮鞋。象征幌,即采用商店的象征物,日久天长约定成俗:理发店,都用红、白、蓝 三色组成螺旋形灯柱,作为象征性标志,一望而知是理发店。
      【七十二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爷,作为本行业的保护者。药业、理发业信奉吕祖师(纯阳);雕刻业信奉邱弥陀;商界信奉财神爷(赵玄坦);裁缝业信奉轩辕氏;织布业信奉黄道婆;酿酒业信奉杜康;茶叶行业信奉陆羽;造纸行业信奉蔡伦;戏班信奉唐明皇;农业信奉土地爷;渔业供奉"天上圣母"、"水仙尊王";读书人则信奉"文昌帝君",木匠、 瓦匠、石匠尊鲁班为祖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七设供品祭拜;鞋匠奉孙膑为祖师,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拜;染坊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祭拜;金、银、铜、铁、锡匠尊李耳为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传为李耳生辰)祭拜等。其祭祀方式,有立庙春秋两祭,也有在店堂、住家中设神位拜祭。
      【新七十二行】。进入2000年后,旧有的七十二行,有的已经淘汰,新的行业与时俱进,TC业(电子信息)、POP海报制作业(卖点广告)、美劳手创业(产生不少的陶吧、花泥吧)、玩具出租连锁业、购物超市业、音乐鲜花业、报吧、电话吧、自由撰稿人、市场信息调查业、管理创意策划业、私家侦探业、音舞娱乐业、传销业、保险业等等。
      【拜师】各行业都有拜师习俗,如雕刻业的学徒必须拜师,拜师时要挑着红烛和礼物,去师傅家磕了头。师徒双方要订合同,合同上要写明师徒关系、学习年限等,然后承认正式师徒关系。学艺期间,第一、二年,要每年付给师傅一担谷或若干钱,作为伙食费。第三年劳动所得归师傅,吃师傅的饭。一般是学习三年期满,但也有到第四年,还要为师傅白干一年,俗叫"赠工"。四年后,能独立生产,就可出师。出师时,徒弟还要挑着肉、鸡、鱼、面等礼物谢师,师傅全部收下礼物,并以凿刻刀、锯等石雕工具作回礼。在做工其间,每月初 二、十六都要燃烛祭拜祖师爷,祈求保佑工作顺利。每年除夕夜,艺人们要在一把雕刀上贴张红纸和两个铜板,一起放在工作台上,插香点烛叫"照岁"。同时,民间自古以来总是留一手,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拜师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能得到师傅绝招真传的,一般只能是师傅的后裔,并进而形成“传子不传女”的民俗心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