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送行 ...

  •   13 送行
      在近七年的战争中,张团长亲自组建过无数支执行特殊任务的小分队,他深知这些兄弟即将遇到的险恶,不少人就此永别。因此按照惯例,摆下了壮行酒,亲自把盞为兄弟们送行。
      他特别珍惜的是周、李两位队长,他们朝夕相处已四年多,十分得心应手,特别是执行命令果断坚决,从不含糊;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能沉着冷静,想出出奇制胜的高招,保证任务圆满完成;在这次救援任务中,更是身兼队长、翻译、报务员、医生数职,是目前军中十分难得的好军官,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同时派出他的两位得力助手去的。
      他也十分珍惜那28位队员,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狙击手、侦察兵的,在他们的枪把上,用“正”字记录着射杀敌人的数字,最少的也有一个多“正”字,多的有五六个“正”字,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兵。在作战时不仅枪法好,懂计谋,为班、排、连长出点子,在班、排、连长牺牲或负重伤时,他们都能主动代替班、排、连长指挥作战,事后也不愿意当班、排、连长,而是战争结束后,要回老家去孝敬父母,或要复仇;更可贵的是部队失利或自己负伤时,从不气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全是部队的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次战斗中干得十分漂亮的往事,常常是教育新兵时讲的典型事例,对激发新兵斗志十分有用。可惜军中文人太少,没有人将这些典型事例,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

      国军在前线的物质供应一直是不理想的,一是战争时期物资本来就缺乏;二是在军中也有一些发国难财的民族败类。为了给队员们送行,军需官们不用上级吩咐,也知道要尽可能把送行的饭菜搞得丰富点,他们组织了十多个士兵去山里用弓箭、下套子猎得一些野味、采了一些木耳、蘑菇、黄花菜,做了比平时丰富得多的饭菜,又向当地老百姓买了一点山里人自酿的包谷酒。队员们一看这些饭菜,就明白张团长和战友们兄弟般的亲情,心中既是感激、又是高兴。
      张团长亲自为每一位队员倒满一大碗酒,再与每位队员一一碰杯,同时一饮而尽,然后热情地劝各位队员开怀畅饮,多吃点这些难得吃到的“山珍佳肴”。这些久经沙场的士兵们十分耿直、豪爽,从不会讲什么客套,就立即大碗酒,大口肉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
      大家正吃得高兴时,一个参谋跑了进来,直接对大家说,师长来为大家送行来了,话音刚落,师长就走了进来,全体立马起立敬礼。周、李两位队长,立即为师长与参谋让出坐位,摆上碗筷,斟上酒,请师长入坐共饮。

      师长举起斟满酒的大碗,满口的四川话对大家说:“还好!我抽出时间赶过来了,兄弟们承担着重任即将远行,一定要来看看大家才觉安心,现在敬大家一杯,请干了!”
      队员们都有点受宠若惊,师长除了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时,偶尔能近距离见到外,一般是很难见到的,更不要说与他碰杯了,心中也十分高兴,但士兵见到长官,始终是拘束的,都微笑着默默无语。
      师长接着说:“当前,美军空军能直接去轰炸东京,而且将他们炸得很惨,多炸它龟儿子十几次,小日本就招架不住了,就会乖乖地缴械投降。你们去援救美军飞行员,就是让他们有机会再去轰炸东京,就是让小日本早点投降,比我们在这里蹲山沟打鬼子作用大,希望你们不惧艰险,精诚团结,拿出为了盟军飞行员两肋插刀的义气,尽早将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支援我们作战的美军飞行员们救回来。”
      师长再三要大家不拘军中礼节,只按兄弟友情,边吃边聊,随意行事。周、李队长见大家仍拘束,就起身代表大家说:“请师长、团长和各位长官们放心,我们会竭尽全力去援救盟军飞行员的。”
      师长又问:“弟兄们有什么话要说?” 队员们都不知说什么好,沉默了片刻,一位狙击手站起来说:“我是三年前在某地被打散后收编在这个师的,这里的长官和弟兄们,人人值得我敬佩,在这三年里我才真正学到了杀敌的本领,当了一个狙击手,我们清楚这次任务重要,一定不会辜负长官们的期望,请长官们放心,救洋人会像救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尽心尽力”。另一个队员说:“今天能与师长、团长和各位长官同桌饮酒,是我一身最高的荣誉,将终身难忘,请长官们放心,拼死也要救出这些能上天的美军,我们过去在战场上遭鬼子飞机炸死了不少兄弟,该为他们报仇了,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听到轰炸日本的好消息”……
      张团长也没有想到,师长会突然到来,他清楚师长正在积极准备收复距此约十公里的另一座县城,那是日寇储备和转运军需物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收复此县城后,不但可夺取大量军用物资,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敌人前线的后勤保障。他这次来是否要提前行动,使日寇抽不出更多的兵力去搜捕美军飞行员?去阻碍救援小分队行动?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
      他也熟悉师长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历来打仗都身先士卒,即使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寇的前几年,也曾打了好多个次漂亮的胜仗,目前两个营使用的全部武器,都是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战利品,因此在士兵中有很高的威望。
      一位参谋跑来对师长耳语。师长起身举碗再与队员们同饮一碗后说:“我有事要与张团长商讨,祝各位兄弟们早日凱旋归来,那时再摆酒庆功。”在全体起立热烈的鼓掌声中,张团长紧随师长离去。

      14周队穿越日寇封锁线
      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下午还是艳阳天,傍晚时突然乌云就像潮水般涌了过来,瞬时急风骤雨,雷鸣电闪,夹杂着狂风在林中掀起的狂涛声,国军火炮猛烈攻击敌左右两侧雷区,雷区响起了猛烈的暴炸声,一直宁静的群山,顿时沸腾了起来。

      敌人还没有摸不清这次炮击的意图,两支救援小分队乘机在狂風暴雨、雷鳴閃電中,乘机从敌人的左、右两侧封锁线,同时开始了穿越。

      周队按事前选好的一处河水较浅的地方淌水过河后,迅速钻进灌木丛中弯腰穿行,即使敌人发现灌木丛在晃动,也容易误认为是成群的野兽受暴雨影响在迁移。因要在天大亮前穿过纵深约五公里的封锁线,都走得特别快。一位曾经兩次穿越敵人雷区的隊員走在最前面,他借助天空不断闪电的光线,非常仔细地辨认着炮弹坑,要求后面的队员紧跟着他的脚印前进,并要拉开距离,以免一旦触雷增大伤亡。尽管我方炮火已密集地进行过轰击,但谁也不能保证已全部消除了敌人的地雷,穿越时还得处处处小心。
      在小分队快完全走出雷区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走在最后的一名队员,脚一滑侧身倒了下去触响了一棵地雷。
      周建国急忙今队员隐蔽卧倒,避免遭遇敌人机枪的攻击,见敌人没有动静,他迅速跑过来查看,被炸队员血肉横飞,奄奄一息。他拔出手枪单膝跪下,对准队员胸膛连开两枪,然后用手将那惊恐、痛苦的双眼合上,站起来向队员遗体敬了一个军礼,说道“兄弟!很对不起你。我记得住你光荣的这个地方,胜利后如果我还活着,一定要来厚葬你,安息吧!”说完,转身命令小分队继续前进。
      此时雨越下越大,整个世界就淹没在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怒吼的林涛和撕裂人心的野兽嚎叫声中。这对掩护救援小分队向目标地前进十分有利,因为暴雨掩盖了他们行进时发出的一切声音,消除了前进时留下的足迹。队员们也都清楚,现在走得越快越远,日寇越难发现他们,他们也就越安全。
      凭借指南针在密林中冒雨急行约七个多小时,终于翻过一座大山,走到另一座大山后的山岩边,此时天已快亮了,但林中仍是漆黑一片,四处都有野兽的吼叫声。
      队员们已十分疲乏、饥饿,浑身上下湿透。队长决定在附近找一个可避雨和野兽的岩洞休息。两个队员在一处成七十度陡坡的山腰处,找到一个岩洞,队员们抓住地上十分结实的两根藤条慢慢地梭下去,岩洞很宽大、也十分干燥,足可以避风雨了。这里也十分隐蔽,安全有保障,不用防鬼子和野兽了。
      初夏的大山高处,不下暴雨也有寒意,早晚都要穿夹衣,下起雨来就更冷了。因考虑到队员每天都要负重30多公斤的武器弹药、食物、饮水,又要翻山越岭行军赶路,穿的都是单衣,而且只有身上的这一身衣服,淋湿了不烤干就没有穿的。
      急行军时全身冒汗,穿着水淋淋的衣服坐下来不一会儿就感到发冷,如果冷风一吹,就会冷得发抖。因此,一到洞里都急忙放下武器、装备,脱下全身湿透了衣服,将洞里很少的一点较干的树叶扫成堆,又从洞外抱来潮湿的枯树枝和树干,为了保证点火成功,一位队员取出两棵子弹,拧下弹头后将黑色的火药倒在较干的树叶堆上,敲击打火石点着火药,引燃较干的树叶和树枝后,再慢慢地潻加潮湿的树枝、树干。自古有“湿柴怕猛火”之说,不一会儿,一大堆篝火就噼噼啪啪地燃了起来,白色的烟飘出岩洞,很快就在雨雾中消失。
      好在队员都是男人,光屁股围着火堆烤衣服也不会有人笑话。周队长要大家抓紧时间休息,吃点已经湿透了的干粮。他开玩笑说:“老天爷有眼,将干粮给我们泡软,吃起来不费牙劲,也免找水喝了!”
      他对烤不烤干衣服并不在意,认为尽管此时暴雨已变成了濛濛细雨,天亮后小分队即使是冒着这濛濛细雨行进,干衣服同样会变成湿衣服,就是没有雨,汗水也会湿透全身衣服。重要的是因牺牲了一名队员,大家心里特别难过,应该怎样安抚队员,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呢?
      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想起在军中他曾经多次听到过一些士兵背地里把他说得来像长胜将军赵子龙一样,打起仗来神乎其神,不如乘行军中每次休息的机会,如实地介绍一下自己的过去,删去那些像神话的传说,既可加强彼此的了解,又可解除失去战友的悲伤。同时,也可要求队员介绍自己。

      15 李队穿越日寇封锁线
      李忠带领的小分队也在雷呜电闪中悄悄过河,但被日寇观察所发现,密集的机枪哒哒哒的扫了过来,两名队员腿部中弹倒在河中,顺流而下,被密切观察小分队行动的国军发现,立即猛烈炮击日寇隐蔽的机枪暗堡,同时十余名国军士兵迅速沿河而下实施求助,两名队员都有很好的水性,此时河水并不湍急,也不太深,很快被救了起来,都没有生命危险,立即送野战医院救治。

      李队过河后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绕过了纵深约两公里的雷区,冒着瓢泼大雨,利用携带的飞铁爪绳,奋力攀上近二十米高的陡峭绝壁,这是十分消耗体力而危险的,如果敌人在附近有暗哨或狙击手,即使在黑夜,借助闪电,绳索上的人就成了他们的活靶子。幸运的是没有暗哨,也没有狙击手。然后钻进密林中,拼命向山顶跑去,因为翻过高山,进入后山,才到达安全区。
      天已快亮时,雨仍下个不停,林中能见度不足500米,他们已是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终于完成了穿越封锁线的到达了安全区,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少了两名队员,不知他们的生死如何,心里又不是滋味。
      李忠命令队员原地休息,吃点雨水泡湿了的干粮。队员们也顾不得地上水汪汪的,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有的背靠大树,有的干脆躺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后闭上眼睛睡着了。
      在丛林中快速穿行,不仅他们的衣服被荆棘撕破,从脸到脚也被荆棘划出了条条伤痕。人实在太累了,谁也没有胃口吃东西,特别是这些炒面、锅盔被雨水浸泡后,也很难吃了。尽管训练中有过强行军,但绝对不能与当前随时随地都可能送命、神经高度紧张、冒着暴雨在丛林中行进、速度几乎超过训练时一倍的情况相比。

      休息一个小时后,李忠带领着队员们继续赶路,他最担心的是鬼子派兵追杀,现在只有13名队员,要是与鬼子打起来,不但人少,更主要的是弹药消耗了得不到补充,是要吃大亏的。
      队员们也清楚,走得越远,危险越小,也将越早完成这次援救任务。也都打起精神继续冒雨前进。直到下午六点钟,天已渐渐地黑了下来,队员们极度疲劳时,才决定找个山洞避雨休整、过夜。
      两名队员在不远处找到一个大山洞。洞里很干燥,也很平坦。进洞的第一件事就是生堆篝火,把湿透了的衣服脱下来烤干,烧一点开水喝,驱驱寒,好吞下潮湿的干粮。
      队员们脱得□□,举着湿衣挤向火堆。枯树枝是湿的,最初不易点着。一旦点着满洞是烟,呛得人不断干咳,熏得人睁不开眼。一个队员开玩笑说:“洞里有烟好呀!谁也看不到谁的光屁股了!”
      傍晚终于雨停了,李忠取出电台到洞外较远处向张团长汇报并听取指示。20多分钟后回到洞中,也脱光了衣服交其他战友烘烤,自己一边吃着干粮、喝着热气腾腾的开水,一边向队员讲述收报的情况:“中弹的两位队员已被及时救起,都是腿部中弹,无生命危险,已连夜转送后方医院”。“周队也已通过封锁线,但一人踏雷牺牲,现正沿北路向目标前进,估计最快也需六到七天才能到达”。“我们仍沿南路向目标前进”。“救命如救火,上级命令必须分分秒秒都要抓紧,今夜就在此睡个安稳觉吧,明天一早就出发。”

      16 黑毛猎狗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林中雾濛濛的,能见度很差。一名放哨的队员,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灌木丛在不停地愰动,好像有一个什么野兽在朝自己跑来,但看不清楚,他不慌不忙地将上了刺刀的枪端在手中,准备将它剌死当食物。
      不一会儿,那个“野兽”突然“汪汪”地叫了起来,并从灌木丛中窜了出来,原来是一只毛色乌黑油亮的猎狗,不停地摇着尾巴,向他缓慢地走了过来。当他看清这条狗时,非常惊奇,这不是山里那个姓谭的猎人最心爱的猎狗吗?怎么会跑到这里来呢?

      当前国军防守的这大山里的老百姓极少,士兵没有任务时,就喜欢到老百姓家里去聊天,特别是有些老百姓家中还有少量的包谷酒和腌制的野味卖,更能吸引士兵去消费。
      这名队员也曾多次去过姓谭的猎人的家,他家有五条猎狗,条条都很通人性,士兵们啃完野味后,总喜欢将骨头喂给猎狗,逗着狗玩,以消磨时光,因此认得这条狗。
      此时此刻突然相见,真像老友重逢,倍感亲切。他立即俯身去抚摸它时,发现它颈上带有一个小竹筒,顿时感觉到定有重要情报,立即带着狗去向队长报告。
      队长打开小竹筒,掏出一张折叠的发黄的小纸片打开一看,立即喜上眉梢笑了起来,情不自禁的喊道“太好了!”原来这是一张他们要去的地方的简明地图,图上以山洞、河湾、悬崖、奇特或巨大的树等数十年不易变化、非常醒目的标志为指向,按着图上的图标,即使不用指南针,也能顺利走到目的地。
      李忠又取出临行前团部赶制的那张简明地图进行对照,发现如按黑毛猎狗带来的这张地图走,要节省一天半的路程,不过一路上的危险要多得多。他太高兴了,感慨地说道“老百姓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原打算请老谭给我们做向导,后因事情紧急,他又有病,才没有通知他来,可能他知道我们已经走了,才将此图叫猎狗送来,事成之后应当为他请功”。
      他弯腰下去亲切地不停地抚摸猎狗,并取出一些干粮喂猎狗,猎狗不吃却汪汪地叫个不停,不断地跳起来去叼那只小竹筒。
      这时大家才明白,猎狗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去复命。队长取出纸条写了几句话后,将纸条装入小竹筒,又牢固地系在狗的颈上,再喂它食物时,它就乖乖地吃完了,然后跳起来舔了舔李忠的手,两眼深情地望着队员们,不停地摆着尾,然后扭头就跑进了灌木丛,队员们一直目送着它,直到灌木丛没有任何一点动静时,才踏上征程。
      一路上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这猎狗怎么找得路追上我们?特别是我们用绳索、铁钩,奋力攀上那二十多米高的陡峭绝壁,它又是怎么上来的?在暴雨中又怎能嗅到我们的气味?密林中又怎样躲过凶猛野兽的捕杀?他能平安返回吗?但每位队员都会从心中祝它平安回到主人身边,都因此受到极大的触动。
      一位常去谭家喝包谷酒的队员说,谭家原有五口,住在日寇占领的某镇附近10多公里的大山中,都以打猎为生,没想到一天鬼子进山围剿游击队,把他七十多岁的父母和十三岁的女儿全杀光了,女儿还遭到□□,当时他正在林中狩猎,妻子上山砍柴,两人虽躲过一刧,却目睹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发誓要为亲人报仇,才迁到国军这边的大山中,你想,他不痛恨鬼子吗!不尽力支援国军打鬼子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