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局势 ...

  •   忽然魏明远下属急切来报:“长史官,南边传来消息,益州王韩英举旗造反!”
      陈旭大吃一惊:“怎么回事?”
      魏明远一把抢过战报,飞快扫过,然后递与镇北王。坐在那里苦笑:“这天下更乱了。”
      陈旭瞬间脸色铁青:“汉王陈修简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端端的逼反韩英做甚。”
      魏明远不语,心说,还不是汉王接连失败,田岳老当益壮啊!不过王爷您如今如此愤怒,可是因为韩英他姓韩不姓陈?
      “韩英身在蜀中,出来不易,且看他日后如何行行动罢。”
      陈旭冷笑一声,下了决定:“联系京中,调走曲飞,我欲直取京师。对了把御林军首领左汉臣也调走,免得叫高明谱借调,进了五城兵马司!”
      魏明远应声道:“臣下这就去办。”说完便出门回去准备。其实他还是比较倾向于坐山观虎斗,奈何王爷叫韩英乱了心神。也是,无论汉王赵王还是自家王爷谋反,上位之后只能称之为夺嫡,谁让当初先帝没立继承人就死了呢。可这中间夹个韩英算怎么回事呢。
      其实事情没那么复杂,汉王跟田岳打的败多胜少,一直僵持。这也罢了,可攻城战中,损失兵丁最多的是他好不好。眼见赵王这个不如自己的,都把徐州取下了,虽说其中有些瑕疵,可倒底瑕不掩瑜啊。要知道,起兵前赵汉联军中,汉王主事,赵王相随,可如今,赵王有些不大昕使唤了。前几天叫赵王协助,自徐州攻豫州,他都没听话!
      其实到了这一步,赵汉联军已经起隙了。否则在忽悠走水军,把家当都搬的差不多,尾巴也扫的差不多了的楚阳,干嘛赖那儿不走?等的就是汉王这个反映!
      汉王封在荆州近二十年,属官中是真有几个好手。其中就有幕僚秦宇献计,他说:“殿下,益州王韩英在蜀中这些年一直很老实。若王爷使人一纸书信,令韩英公开倾向汉王,也非不可。若韩英不同意,为了不撕破脸皮,必要多多少少给些支援。我方只要把韩英支援一事大肆宣扬,还怕他韩英再下船?”
      汉王一听就明白了,被迫站队罢了。这法子挺好的,不过是要求韩英提前站个队罢了,想他益州跟自家荆州紧邻,这点面子总会给的。可计是好计,他派的人太不对了。为了表示诚意,他想派儿子前往。可汉王这些年除了嫡长子是王妃生的,其它都是庶子。这次去益州,几乎可以说无论成败,都是大功一件,怎么会不抢呢。明晃晃添战功的好事,争过来就对日后汉王立储大大加分。所以这些儿子们争得那叫个天昏地暗。把个汉王气得一怒之下,谁都没用,他把王妃的弟弟,自己小舅子安予同派出去了。
      这位小舅子本事还是不错的,安家在益州也是近二百年的世家了,不然汉王干嘛娶她呢。这次汉王起兵安家的支持相当给力。然而,人无完人,安予同就是有些傲气,这些年,在姐夫的地盘上那叫一个飞扬跋扈。可他办事得力,汉王用的很顺手,安家又不缺钱,他羽毛光鲜,世家出身,除脾气差点,真算不得什么事。安家势力已经够大了,如果安予同待人和气,拉拢同僚,汉王府到底是姓安还是姓陈?所以在汉王刻意纵容下,安予同脾气更大了。

      然后,苦果来了。安予同把自己那小脾气用在韩英身上,那还能有个好结果嘛。韩英再老实,他也是自小就当益州王,正经地一方土皇帝。使者的态度,几乎可以代表汉王陈修。他能接受嘛。本来他在益州呆着挺舒服的,也早就想好了,等这伙子陈家王爷打完了,谁上位,他就向谁称臣。这么大的功劳,还不再加封几代益州王?
      可汉王把他惹毛了,一时火大,他把安予同撵走了。等过几天气消了,他又开始后悔。他的嫡长子韩政也不是个安份的,直接哄他爹:“父王,咱还不如直接举旗造反呢,今天是汉王派人来,明天谁知道会是谁来,你总不能把所有人都赶走吧。若是当今天子派人接管益州,咱是交,还是不交?举旗后可就方便多了。起码没人来打秋风。待外面那几个王爷拼出来了,咱再投降也就是了,到时候怎么着一个王爷还是少不了的。你看青州那陆丰干得不就挺好的嘛。他还不是王呢,就敢给朝廷来个听调不听宣。陈儒,高明谱不也没怎么着他嘛。”
      韩英一听,他觉得也真是这么个理,琢磨琢磨,他把幕僚属官都找来开个会,把先反后降的打算一说,除了几个特别顽固的,反对的人不多。
      要不说,人太老实了,就跟别人想法有区别呢。汉王、赵王、镇北王,还有高明谱等人,凡接到消息的都给震惊了。别看现在打的热火朝天,其实在家心中都有分寸,不过是把以前在京师夺嫡换个地方,成了以武力取胜,谁拳头硬谁当皇帝,就连陈儒本人都这么认为的,估计朝中多数臣子也都这么想的。否则高相和赵王同时封了楚阳,怎没人上纲上线呢,由其楚阳过的还很滋润。这也是楚阳叫田岳背黑锅的主要原因,全像徐州城这么干事业,你叫别人怎么活?堆满高相桌子的弹劾奏折就说明了一切。
      这时候田岳自然把他自己叫楚阳害了的事上奏了。可问题是,这事不好查,就算查清了,你让他高明谱是把楚阳拿下,还是把田岳拿下?楚阳如今在徐州,赵王还是在楚阳身边留下近三万人马。防地就是楚阳再出问题。这极大缓解了豫州压力。你叫高明谱怎么动?反正如今朝堂上都在装糊涂。大多数默认为田岳所为了。反正老将军半生杀戮,想来暂时也不在乎这么点事了。等把局势再好转些,楚阳一个文臣,不过一张圣旨的事。
      这时候高明谱还没得到镇北王跟突厥和谈的消息呢,他可没有拖和台亲自报信。镇北王把自己掌握的地方看得相当牢固,一点缝也没给高明谱钻。不过也瞒不了太久,顶多一二个月罢了。朝廷毕竟也不是吃素的。
      要不魏明远这些日子这么拼命干什么,时间不够用啊。他还想再从陈儒那里再诳些粮草呢。这东西谁都不嫌多不是。
      这次镇北王出兵可就没上次那种声势浩大了,前次得的地盘,镇北王可没还朝廷。高明谱也怕把陈旭惹疯了,这把突厥放进来的责任他可不想沾身,没得惹一身骚。所以高明谱用的法子比较温和。幽州他沾不上手,镇北王掌握的并州小半和冀州都没少派人掺沙子。所以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力,朝廷跟陈旭对半分罢了。
      镇北王那时没了夺位希望,只是下属们气不过,想给那他那窝囊堂弟添堵罢了。他又不好多说什么,太过压制不利于作战,睁只眼闭只眼了。今天魏明远处理起来算是苦乐参半吧。
      他干起活来没完没了,直到掌灯时分,有人来报:“大人,从徐州来了一支舰队,主将李勇,原张亮属下。如今想投奔殿下千岁,现已跟洪山的人联系上了。”
      “啊?”
      魏明远是真反应不过来。他派人盯着洪山也不过是因为此人来自朝中,实为高明谱所派,但这事已经很久了,那还是先皇在位的时候。自陈儒上位后,这位长史虽然表现的不错,镇北王也很信任,但魏明远还是又添了几个人,去了洪山身边。洪山对这种事就装不知道,还带个人在身边。也算是表示清白了。这回洪山天天忙着和谈,估计也没功夫理会,顺手把这事支他这来了。

      魏明远裂裂嘴,他挺为自家王爷高兴的。看看,王爷的名声挺不错的嘛,这是声名远播啊。
      “快,快,把人带过来,我见见。”镇北王也挨着海啊,虽说朝廷只在渤海湾设了一个青州水师,没陈旭的份。在楚阳没研究出用船捕鱼之前,陆战勇猛的北军从没把远洋水军放在眼中。钟长全第一次来投,镇北军从上到下,没一个愿意接这烫手山芋,直接打发走了。直到后期水军能供粮了,这回成了香饽饽,可陆丰第一时间就把青州水军控制在手。他们镇北军没抢着,这时候魏明远就想给自己两巴掌,谁叫当初他反对最强烈来着。这回可不能让到手的水军跑了。

      来的人是李勇的同僚,卫东生。这个人,可不是张亮一系陆军转行的。他家世世代代入水军供职,但张亮上位后,并不得其青眼,李勇夺权,排除异己。他就更倒霉了,直接成跑腿地了,这次出来联络的主官并不是他,正主在洪山那里等消息呢。也是魏明远疏忽,他得的消息来源不正常,洪山自己还没正式向他推荐呢。只是身为被人略有防范的属官,把大功劳让给殿下跟前红人,也是想叫他帮衬着,说说好话。他是真心想投陈旭。
      卫东生被领进来还有些不太自在。可魏明远表示的太热情了。先是以镇北王殿下左长史的身份非常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然后开始了解舰队情况。让这位不受重视的将军心动了,谁不想身居高位,封妻荫子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