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五、访师 ...

  •   转眼就到了1687年,在一年多的观察中,他们更加确信,这孩子就是他们要找的灵童,孩子已经5岁了,应该接受正规的教育,曲吉和多巴将此事汇报给了桑杰甲措,桑杰甲措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恩师的遗愿,我会加紧实现的,我一定会给西藏人民培养出一个像您一样的伟大领袖!为此,他多次命人为孩子的健康做法事,而且同时在色拉寺、哲蚌寺向文殊菩萨祈祷,祈望菩萨赋予他智慧,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
      桑杰甲措下令,将孩子秘密安排在巴桑寺的一个处庄园里单独学习。巴桑寺拥有十几个庄园和牧场,桑杰甲措之所以选择把阿旺嘉措安排在这里学习,一是因为这里地处偏僻,而且庄园众多,有利于隐匿,另一方面,掌管巴桑寺的堪布是他的至交,放在这里他更安心。他吩咐人从布达拉宫直接送生活用品、吃穿用度,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最新的,就连灵童的父母也一起供养了起来,但是不准他们再看望孩子了,直到1689年扎西仁增去逝、1696年次旺拉姆去逝,他们都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一面。
      1688年,桑杰甲措指派曲吉做为阿旺嘉措的启蒙老师,开始接受正统的藏文教育,令曲吉欣喜的是,这个孩子天资聪颖,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孩子甚至时常嫌老师教得太慢,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一节课的内容。曲吉本来打算半个月后再教给他的课程,也不得不提前传授给他,两年后,他几乎读遍了五世□□的传记〈土古拉》,红蚌巴所著的〈诗镜注释〉〈除垢经〉〈释迦西行传〉〈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略本,〈八千颂〉阿底峡所著的〈旅途记事〉莲花生所著的〈五部遗教〉以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等,在这所有当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诗歌。曲吉定期将阿旺嘉措的学习情况一一汇报给桑杰甲措,并等候桑杰甲措的进一步安排。
      得知孩子的学习进展后,桑杰甲措十分欣慰,并决定让他开始佛教经典的学习,他派几位西藏的博学之士,同时教阿旺嘉措佛学、天文、文学、地理、历史等知识,他尤其重视阿旺嘉措在医学方面的学习,他认为,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本领,更是防身自保的基本,作为一个活佛,不仅要普度纵生,必要时还能救得了自己。五世□□赖喇/嘛在医学方面就尤为突出,造旨极高。而他本人也有幸得到了五世的亲传,他甚至打算亲自传授阿旺嘉措医学,当然,他太忙,这个只能慢慢实现。他尽自己所能的为阿旺嘉措安排学习与生活上的每一件事,以此为回报恩师对自己的信任。
      阿旺嘉措的生活起居,仍然是由曲吉负责照顾,曲吉同时也作为监学,他要负责把阿旺嘉措的学习成果和生活琐事一五一十的汇报给桑杰甲措。曲吉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者,他已经跟随五世□□/喇/嘛多年,现在又全心全意的追随着桑杰甲措,他身材不高,略胖,做事总是慢条斯理,但头脑却精明得很,他博学多才、知道轻重,懂得进退,所以才能够得到桑杰甲措的信任和重用。曲吉一心崇拜着五世□□和桑杰甲措,对他们忠心耿耿,他已在佛前发过重誓,要用生命和全部的赤诚来呵护五世□□的转世灵童。在生活上,他处处体贴,对阿旺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教学上,他兢兢业业、竭尽所知。当然,他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因为阿旺嘉措将来会成为六世□□/喇/嘛,还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聪明善良的孩子,他甚至把阿旺嘉措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阿旺嘉措自小离开父母,身边有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他也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个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在这里,每天能学习到各种知识,生活无忧,又有疼爱自己的曲吉,偶尔他也会跑到寺庙里,和原来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玩耍一阵,虽然见不到父母,但生活也算十分惬意。
      自从大清入关,一统天下之后,疆域不断扩大,到了康熙时期,为了巩固和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朝在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以加强对西藏和周围藏区的管理,并不断加大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桑杰甲措考虑到,如果想讨大清皇帝国的喜欢,就一定要学习汉语知识,了解汉族文化,所以他决定要给阿旺嘉措找一位汉族老师。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他知道,这个汉族老师是很关键的,他一定要找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能放心把阿旺嘉措交给他。
      此时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位正在西藏游学的大学士,此人名叫林原,字逸清,人们都尊称他林公。此人曾担任过清朝翰林院大学士,他学识广博,为官清廉,深得康熙赏识。可自从三年前发妻因病早逝之后,他就不想再卷入官场的明争暗斗之中,辞官不做,带着年仅四岁的女儿四处游学。三年来,他走遍了中原塞北,看过江南美景,也领略过大漠孤烟,是一位真正的饱学之士。而且此人为人正直,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近女色,品行兼备,是一位难得的师者。桑杰甲措得知此人后非常欣喜,马上派人去请,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林公声称自己来西藏只为游学,并未打算多做停留,所以不想打扰第巴大人清静。桑杰甲措收到回报后,更加坚定了录用此人的决心,他亲自三次登门,请求林大学士能够留在西藏教导阿旺嘉措,可是林公乃闲云野鹤一般的人物,不愿被束缚,更不想与官府和宗教打交道,所以无意留下,最后桑杰甲措不得不以佛祖和西藏众生的名义苦苦哀求,林公才不得不勉强答应,并提出三个条件:第一,只管教孩子汉文,不参与任何政事与宗教大事;第二,让自己7岁的女儿与阿旺嘉措同学;第三,只要自己想走,随时都要放他离去,不得强行挽留。桑杰甲措自然是一一应允。就这样,林公成了阿旺甲措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汉文教师。
      很快,林公父女便被安排在了庄园之中的一个院落,为了方便往来,他们的住所与阿旺嘉措的仅隔一道大门。桑杰甲措又派了一个叫央金的藏族老阿妈照顾父女两个的饮食起居。林公本就喜欢清静,庄园中风景如画,牧场中牛羊成群,负责照顾庄园和牧场的都是住在附近的藏民,他们为人耿直、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这里环境清幽、不受外界打扰、山中偶尔会传来寺院的钟声和喇/嘛们诵经之声,更给人超脱之感,真可谓“世外桃源。”此处甚合林公心境,又利于玲儿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倒也惬意。想想自己一生所学,也确实应该传播出去,开枝散叶,方不辜负孔老夫子“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只是不知道这个学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如若是一个愚钝难教或顽皮淘气的孩子,只怕要多费些心思,明早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学生,想到这里,林公倒也有了几分期待。
      之后,就是故事开头时所描述的两个孩子初见时的情景,当两个人都有些恍惚,四目相对时,心里都在想:“这个人仿佛在哪里见过?为何感觉如此熟悉,如此亲近?”佛说: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有人注定擦肩而过,但他们却是要厮守一生的,纵使百转千回也是要聚在一起的。人与人的相识相知,已至相爱,所需的不只是深情厚意,还需在轮回中擦肩再回眸那一瞬间的眩目美丽。这美丽,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牢连着两个人的心,纵使相隔几千几万里,也会把两个人牢到一起,把她牢引到他的身边,也许他们的人会在历史的尘嚣消逝,但两个人共同谱写的爱情诗篇却能流传千载,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两个孩子每天同学同玩,朝夕相处,彼此更是惺惺相惜,都已视对方为知己。他们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只有吃过晚饭的傍晚时分才是她们的自由时间,这个时候箫玲总是央求阿旺嘉措带她到寺院以外的荒野里去玩,阿旺嘉措拗不过她只好带她去,巴桑寺附近的几个庄园和牧场中风景优美,田园乡趣更是吸引两个孩子常常去玩耍,在离天最近,离尘最远的雪域高原,两个孩子总是无忧无虑,尽情的欢笑着,箫玲就像是一只离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她给阿旺嘉措讲她和爹爹游历名山大川的所见所闻、奇人异事,阿旺嘉措总是认真的听着,默默的笑着,在她喋喋不休的讲着的时候,阿旺嘉措会一直看着她的眼睛,那双眼睛也好像是会说话一样,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幸福的地方,他不明白这个小姑娘为什么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但他知道,他如果有一天听不到这些话就会觉得很孤独,他不想孤独,他有时也会给她讲一些草原上事,讲神秘的天山、美丽的青海湖和珍贵的雪莲,听得箫玲心驰神往。
      再说这位林公,从发妻去逝以后,就决心不再续贤,只带着女儿一起生活,他一生所求就是女儿的平安和快乐,如今看到箫玲自己从来到西藏以后,整个人都变得快乐了,脸上也泛起了红晕,越发的可人疼了,虽然他时常会怀疑这个学生的身份,不知道这样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为什么能让西藏最高权力者的第巴桑杰甲措亲自上门来求他,他也不想去想这些,一个是他真的很喜欢这个学生,这孩子天资过人,过目不忘,而且还很尊师懂礼,他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气宇不凡,是一个可塑之材。隧心中打定主意:我只管教书,其他事一概不问,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箫玲是快乐的,只要女儿快乐,他也就别无他求,只一心教书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