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5、第五章 武涉策反韩重言 鸿沟为界定盟约(一) ...
-
龙且之死,让一向高傲、不肯低头的项羽被采薇说动,派武涉前去说服韩信。
武涉开门见山地说道:“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
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
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
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
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
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
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
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回避一下。”
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
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
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
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
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
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
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
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
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
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
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
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
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
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
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
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
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
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宝贵的。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
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
就在项羽派出武涉离间韩信的时候,陈平再次以离间计离间钟离昧和项王的关系。
钟离昧知晓自己的妻子还在汉军手中,但却不知道之前薄凉决心去魏国的缘由,他的本性让他选择相信项王,但自己最爱的人生死未卜,钟离昧还是担心不已。
陈平进言刘邦说:“《孙子兵法》有言,‘调虎离山’即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根据自然条件去围困对手,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对手。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向前进攻会遇到危险,但将对手引出他的大本营则能够削弱其战斗力。
兵语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将敌人比作凶猛的老虎,要将它困在山中,必须依靠天时,即依靠自然条件。要将它引出深山,就必须采用人为的假象。如同《周易.蹇》卦的卦象所示,蹇卦的卦象是‘水在上而山在下’,山上有水,必流下山,同时入山之路必然泥泞多险。所以,进山袭虎就是一种败策。猛虎的有利地势恰恰就在深山高险之处,但是猛虎一旦陷落平阳,将会失去昔日的威风。
‘调虎离山’之计的指导思想在于:设法调动敌人离开他们赖以依靠的地理优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使其进入他们不熟悉、不适应的作战条件之中,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为被动。
例如东周末年,卫庄公有三个儿子恒、晋、州吁,其中庄公非常喜欢生性暴戾、喜好谈兵论武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正直的大夫石碏曾经劝过庄公,希望对州吁有所遏制。但庄公不听,还导致石碏的儿子石厚同流合污。
后来公子完继承了王位,成为卫桓公。面对生性懦弱的卫桓公,州吁更加猖狂。石碏见状,便告老还乡避开此事非。正巧周平王死了,太子即位,各地诸侯都去吊唁。所以,州吁与石厚认为,可以在卫桓公入朝饯行会上乘机将桓公杀害,夺得王位。此计得逞,州吁自立为君,拜石厚味上大夫。他们商量着去攻打郑国来向国民证实称王的实力。
然而,国人仍然不信任州吁。无奈之下,他们只有请石碏回朝。石厚回乡请教父亲石碏。石碏告之:‘凡是诸侯即位,必先禀告周王,新王若能得到周天子的诰命,国人才会服气。’
石厚再进一步请教,石碏指点说:‘目前周天子最相信的人是陈国的桓公,如果让州吁去陈国,请陈桓公帮忙,此事定成。’
石厚走后,石碏割指沥血,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好友陈国大夫。陈桓公接过陈国大夫转呈的血书,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不久,州吁和石厚威风凛凛地来到了陈国。在陈桓公接见他们的太庙门口的石阶上,竖着一个白牌,上写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得入此庙。’
陈国大夫上前引见说:‘这时上几代人立下的规矩,两位请入庙。’州吁、石厚心神未定,步入太庙。
陈国大夫此时大声喝道:‘奉周天子之命,擒拿弑君贼人州吁、石厚!’
就这样,州吁和石厚这两只盘踞在卫国山中的恶虎被石碏用‘调虎离山’之计,调到陈国,兵权丧失,被生擒活捉。之后,卫国朝臣一致决议将两个贼人处决,卫国又恢复了礼制。
此计可见,欲调虎出山,必须是老虎在山外有利可图,或有危险在身。上例之中,州吁和石厚则是上述两个原因都同时具备。又必须注意,调虎者必须小心不要让虎给咬了。虎虽在平阳,但爪牙依然锋利,走投无路的时候仍然可以伤人。
所以,要记住韩非子的忠告:‘使虎释其爪牙而狗用之。’不仅要在‘调’字上下工,更重要的是要在‘虎离山穴之后如何能够擒住它’上下工夫。”
陈平以钟离昧的妻子薄凉为条件,要挟钟离昧归顺。
采薇陪同野蛮人来看望钟离昧,当钟离昧看到腿脚略显踉跄的项王时,悲痛而惭愧地跌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采薇紧紧搀扶着野蛮人的胳膊肘,觉得心疼不已,不知道这些年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到头来众叛亲离,到底是自己变了,变得不让人相信了,还是周围的人都变了,大家都开始尔虞我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