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闲评《重生之禁术》 ...
-
茶馆-碧海刀:
这又是一个演绎“斯德哥尔摩情结”的故事。简而言之,它意味着施暴者和受害者,扭曲的心灵、阴郁的情感、疯狂的纠缠和痛苦的彼此伤害。施暴者因爱而虐,受害者因虐生爱,两人虐着虐着就升华到爱的甜蜜乐园,是典型的“虐恋情深”。
类型文的得失暂且不予置评,作者自称洒了不少狗血,在第一卷的中段我得到了相同的观感。
狗血不是来自题材或者桥段的俗套。毕竟有些可谓“俗中之俗”的桥段,如英雄救美,从古到今传承了快千年,但在名家手上照样精彩纷呈。
狗血是来自于桥段的处理方式。首先该说类型文真是个好东西,“施暴-情窦暗生-情难自禁-复合”,即使想象不到细节,大概的方向、所用的桥段都有了参照。然而生搬硬套桥段只会带来落差,当情节跟着类型文方向一日千里时,人物还是苍白无力地待在原地。仰慕的目光中我读不出仰慕,“冰冷的杀意”中杀意从何而来?人物的言行和作者的结论间差距太大。没有上楼的铺垫,读者突然站到了五层楼顶,有意无意的sexy暗示接踵而来,于是我腻味了。狗血感也油然而生。
展开来说,一个被囚禁300年的“人类”,忍受着永无止境的侮辱折磨,他的心灵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偏激的?年幼无知的小王子又如何被仰慕对象的恶言恶语逼到价值观崩溃?
自我的沦丧,心灵的扭曲……这些展现激烈变革的元素能构筑起极有张力的剧情,极具魅力的人物,给人极致的情感享受。可是如果把那份享受定义为十分的话,《重生之禁术》至多只写出了三分。或许有些情感必须切身经历了才能写出,任凭翻查了多少资料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作品最初,作者正在挑战超出驾驭能力的设定。
另外,玩世不恭的王都交际花,“让神圣的东西变得污秽不堪是他的爱好”,而他和作为神明化身的大神官交谈时,流露出的却是诚恳善意?暗地里唆使王室自相残杀的大神官,想来心机智慧也算不错,可居然不为自己“借体重生”做一二准备?
交际花先生和神官大人的言行不一,也许另有内幕,但作品中也无从阐述。逻辑链条的断裂与其说是没有写到,倒不如说前期思考还不够充分。
另外,文案暗示了本文属于“重生系”,可故事居然在重生之前停留了整整一卷;侍女维拉的走龙套出场,占据了快要半章……几处布局也许值得作者多多斟酌。
茶馆-花雕:
这篇文我也点进去了几章,没有刀看得那么多,但想补充一下我的观感。
我并不排斥剧情狗血或者类型化。事实上,我对于剧情的看法就是,剧情老套没关系,只要讲故事手法足够高超就行了。
刀说的问题的确我认为也存在,但我觉得这文最首要的问题反而不是人物的单薄和剧情的类型化。而是阅读的不流畅感。
阅读的不流畅感来源于两点:一,视角。二文字。视角问题主要还是全知性第三人称视角几乎统领全文的问题。我在74L转了罗伯特.索耶对此的一个教程就是说这个问题的。我补充的就是文字问题。
我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近似作者的脱力感般的感觉,就好像是作者在努力想营造某种氛围,或者某种气氛,然而可能之前阅读经验阅读领域的限制让作者没有办法很好的把心中所想完美地转化成文字。在场景和氛围上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我不想苛责作者的文笔,因为西方奇幻是一个非常难写的题材。它的世界观、元素等等都离我们所知的世界太过遥远。假设你要写中国的一座庙,你只要说寺庙,大部分人都能完整想象出建筑的样子。而你要写一个西方的神殿,你要怎么表述?它是什么风格的?古罗马式还是歌特建筑?有立柱还是彩色玻璃?这些都需要详细而准确的描述。而需要这些描述就必须在脑海里有准确的形状。所以做功课对这类题材尤为重要。
所以,我想,也许可能的改进办法就是从奇幻题材的电影和小说里吸取一些养分。尤其是电影,对于视角的调度其实可以给写文很大帮助。
茶馆-碧海刀:
被吸引去看文,是因为文案的配乐。舒缓的鼓点、华丽的和弦、少女全身心的虔诚献唱,使旋律流露出空灵飘渺的意味,很美。
阅读进度:第二卷中
毫无疑问作者是用心对待这个故事的,这从不少章节几次三番的修改就能看出来。但文字依旧是凝滞的,死的,是写作时需要与之“搏斗”的对象,而非帮助飞翔的翅膀。也就是说,在为情节发展感到愉悦的同时,文字的表达却令作者苦恼不已。
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原理”,即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桶的储水量。对这篇文,文字就是那块制约发展的短板,这表现在镜头的紊乱、场景的单薄、无意义的重复等状况上。
以楔子为例,一一剖析。
1、场景的单薄
“阳光绕过神殿前的圆柱,淡淡地铺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也将身着华服的孩子的身影勾勒得仿佛镀上了圣光。”
“环顾四周,神殿空旷又宁静,除了陪伴自己的被阳光拉得老长的影子,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
“这里既阴森又寒冷,不像是神的居所,倒像是恶魔的巢穴。”
“月色下,始终被魔法能量围绕的神殿闪耀着神奇的光晕,犹如镶在黑色绒毯上的钻,映得周遭的森林越加晦暗阴森。”
以上是本章对神殿的所有描写。它明显是匮乏的,无法给读者勾勒大致的一幅画面。而在这些叙述中,最没有说服力的是第三句“恶魔的巢穴”。
因为,对于抽象的概念如“阴森”,如果无法转换成具象的感官,读者就始终和人物隔了层玻璃,看得到却体悟不了。阴森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是长长的、延伸到视野尽头的幽暗走廊?是一排排明灭不休的烛火?还是一个人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殿堂激起阵阵回响?抑或是墙上阴郁风格的装饰画?
细节的补充能够令读者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使空间栩栩如生。“恶魔的巢穴”就不再是作者强硬灌输的结论,读者能够发自肺腑地认同。而第四句的效果是上述摘录中最好的,正因为描述了细节,又用“黑绒毯上的钻石”拉近了异世界和读者的距离。
同理,“灰色的长发,雪白的长袍,跟记忆里一模一样。可是这人真的是他?这种奇怪的压迫感,这种诡异的宁静,跟祭典时候看见的人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他明明很温柔……”,光凭概念是无法让读者体悟到压迫感的,细节的填充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