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回梨花镇 ...
-
天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许盈就睁开眼睛,开始在黑暗中摸索着穿衣起床。
冬季天亮得都比较晚,许盈摸黑起了床,在手电的照明下,简单地用剩下的仅仅只有半塑料盆的凉水洗了一把脸……手一碰到冰冷的水,许盈一个哆嗦,所有的睡意顿时烟消云散。
水太冷,许盈也只能快速地打湿了毛巾,快速地在脸上划拉了一把,然后把洗脸水倒进了一旁的油漆塑料桶后,就找了扁担,在同的提盘上系上绳子,三两下一挽,就在扁担上固定好,拿了手电筒就出了门。
等土陶水缸里已经装满了水,水桶水盆里也装满了水时,许盈这才挑了最后一桶水,早起的运动算是做完了。
看着东方的天空蒙蒙亮,许盈用手电照了一下墙壁上那个已经油漆斑驳的壁钟,发现这会儿马上要六点了,而且也隐约听见许妈妈起床的动静,这才抹了一把湿热腾腾的脸,缓了一口气后,钻进了灶房,准备早餐——洗红薯,熬稀饭;切咸菜,拌红油;洗拣菜,炒菜苗。
简单的做了一顿早餐,许盈用没有半点女人味的速度扫荡了早餐,便开始准备去赶集的行头。
今天是梨花镇逢三六九的赶场天,不单是周围农家会准备一些农副产品到集会上售卖,然后再买一些日需品回家,就连县里也会有老头老太太们下来凑热闹。
这些年来,老百姓的日子算是渐渐过好了,讲究也越来越多了。简单打个比方:以前的时候,那是有饭有菜能吃饱那就阿弥陀佛了,现在可不行。现在不单要吃饱,还要吃好,还要吃健康。所以这才有了城里老头老太太来乡下集市赶场的局面。
为什么?
君不见农民家里才有土鸡土鸭土鹅土鸡鸭鹅蛋么?
君不见农民地里扯出来带着湿润泥土的各种蔬菜么?
君不见农民摊上那些各种原生态,堪比艺术品的手工制作么?
没错了,农民伯伯是淳朴的,农民伯伯是勤劳的,农民伯伯卖的东西一定都是最健康的……
看,那边那个富态的老太太因为抢到了一堆被虫子把叶子吃成漏洞装的青菜,笑得一脸得意,见牙不见眼么?
当然,城里人的古怪意识,乡下人根本不介意,虽然觉得这群人有些傻有些神经病,不过对于能把自家的东西换成钞票的人,农家人还是愿意乐呵呵地被人当成泥腿子的……哪怕转身他们回到乡下的家里,家里的摆设并不比一些城里人差多少;哪怕家里所谓的那些营养土鸡蛋,明明是饲料批量饲养的母鸡下下来的,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吃;哪怕……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标准诠释吧?
因为许盈要去赶集,许妈妈虽然有些担心女儿去了梨花镇又被人说闲话,但是想着需要照看的许爸爸,不得不放了口。所以,吃了早饭后,许妈妈就一边唠叨,一边把准备让人捎去集上卖的东西一五一十说给了许盈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许盈记住价格,免得被人坑了还不知道……用许妈妈的话来说,那些城里老太太最啰嗦了,嫌这嫌那,最后不就是为了省几毛钱么?!
许盈家的鸡都是放养的,所以下的鸡蛋绝对是纯正的土鸡蛋。这段时间虽然吃了几个,但是许妈妈还是存下了三十九个土鸡蛋,按照一块八的价格,总共应该收益七十块零两角钱……虽然现在土鸡蛋已经快临近两块一个了,不过许妈妈寻思着让许盈卖快一点,免得被熟悉的人看到,女儿吃亏。
再来就是许爸爸这次放手让许妈妈拿去卖的那些竹器——编了花纹的竹篮五只,滚了线边的竹扇十二把,还有各种竹根竹节雕刻而成的笔筒雕塑大小二三十个……反正,这次竹器的种类不少,虽然不沉,却也占地方。许妈妈一早就担心拿不走,所以早两天就跟再次遇上的淦老三打了招呼,说是今天淦老三会在村口等着,然后帮着拉货去镇上。
这些竹器并不是拿去集市上卖的,而是准备拉去县城许盈二舅家的表哥季勇媳妇儿开的精品店……许盈这次不单单要在梨花镇逗留,还要去一趟县城。
零零总总,拉拉杂杂啰嗦了一堆,许妈妈总算磨到了许爸爸都开口放许盈走的时候才住了嘴。
看了一眼时针马上就要指向六点的时候,许妈妈想着淦老三估计在村口等了许久,这才急冲冲地吩咐好许爸爸就在院里,要做什么等她回来再做,并急忙忙地去了祖奶奶那边,又拧回来一篮子祖奶奶让带去集上卖的土鸡蛋后,母女两这才盲跳盲跳地下了山,拐弯去了后背湾。
许盈自己完全可以用扁担萝蔸挑下去,但是许妈妈却执意要帮她拿一些。等淦老三帮着把扁担萝蔸里的东西转到了三轮车上,许妈妈这才紧赶慢赶地往回走。
目送许妈妈的背影消失在后背湾村去往墨桐山半山腰的拐角,许盈不理会后背湾村去赶场的乡亲们古怪的眼神,示意淦老三要是不拉人的话,可以开车走人了。
淦老三是个侠义肝肠的直率汉子,从当初送许盈母女回家的事就能觑得一二。一开始,淦老三确实是打算拉几个人赚点油钱,不过在许盈母女来之前,几个后背湾村的女人在车上等的时候听说淦老三是在等许盈母女,就说三道四的讲了不少闲话,还让淦老三别理会许盈家,免得惹得一身骚等等,淦老三听不下去,直接把那几个女人赶下了车。
这会儿许盈让他拉几个人,淦老三笑了笑,岔开话题道:“表姑,我瞧着三舅公的竹篾器编的真是好,不如您回头给我三舅公说一下,帮我打个蒸子,弄几层蒸笼好了。”说着还夸张地做了一副眼馋的样子,继续道:“我妈以前就说三舅公的竹篾活儿做得好,不过我却没见过,这回算是真信了。”
许盈笑了笑,她是真的为许爸爸一手好手艺自豪的,于是点点头,询问道:“你想要梧桐木的蒸子还是什么的?”
淦老三连忙道:“就梧桐木的,那个轻,用竹子做篱笆笼,蒸出来的饭都带着一股子竹叶香味,我家那熊小子最爱吃了。”淦老三不知道许爸爸做的蒸子好不好,但是他老丈人家那蒸子蒸的饭他那挑食的儿子确实能多吃好几碗。
“好,我爸要是知道了,一定很高兴。”许爸爸自打瘫痪了后,虽然手艺没有生疏,不过却不再给人做竹器活儿,心里的失落也多多少少积存了不少,这次要是接了淦老三家的活儿,估计手上有了工作,也不会成天想些其他事儿……许盈对这事儿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打个蒸子而已,别的不说,她从小就喜欢在许爸爸做活儿的时候守在一边,耳濡目染下,兴许也能独自完成。
拉着家常,路程也显得短暂。
没多久,三轮摩托车就抵达了梨花镇。
记忆中基本上每个赶场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场面倒是鲜少出现,不过许盈还是再次感受到了赶场天的热闹。
且不说那城管都顾不过来的路边摊,但是一辆又一辆从县城下来的满当当的中巴车,许盈也知道今天这个场也不会不热闹。
许爸爸的竹器许盈没能带着走,淦老三热心地表示先帮许盈放到了一个镇上的亲戚家,许盈这才得了空,拧着两篮子土鸡蛋去了集市上。
赶集的乡民还真不少,从农贸市场(梨花镇菜市场)门口,蜿蜒到了新街转盘路口的售卖小摊,让这个场有了些许盈记忆中的味道。
比如那香甜腻人的发糕香气,比如那当当叫卖的麻糖老人,比如从茶楼里飘散出来的清远茶香,比如那带着浓郁豆香和卤水味道的河水豆花,再比如那勾人馋虫,满大街乱窜的红油抄手的味道……一切的一切,许盈觉得梨花镇的美,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的人是品味不出来的。那种越沉越久越深刻的家乡味,说的文艺点,那是人走到哪里都魂萦梦牵的家的味道。
虽然也遇上一些半生不熟的人,一些不太友善的眼神,不过这些丝毫不影响许盈家土鸡蛋的生意……毕竟,脸皮比不上生活下去来的重要,许盈对这一点是深铭于心的。
今天或许也是一个幸运的日子,这不,许盈还没有找到地方蹲着卖鸡蛋,已经不见了半篮子……好不容易在老街新街交叉的拐角,许盈等到了一个卖完菜的老人家走人才有地儿蹲。
刚把两个篮子的鸡蛋小心翼翼的摆好,许盈又好运的恰巧遇上又一班县城下来,恰巧在转盘路口停车下客的班车。那些老太太一下车,又恰巧看到一群老农中鹤立鸡群的许盈,顺便又看到她跟前摆得整整齐齐的土鸡蛋……篮子。
别怪这些老太太“主次不分”,实在了许爸爸手艺太好,所以这些老太太自然第一眼就看到了许盈卖鸡蛋的篮子。
几番讨价还价,在许盈多次表示卖鸡蛋不卖篮子后,几个老太太这才悻悻地拿出了随身带着的环保袋,目露不舍地放过了装鸡蛋的篮子,霍霍地把许盈篮子里的土鸡蛋买了个一干二净。
许盈正背过身在心底算这次的账时,猛不迭被人轻轻拍了一下肩膀,整个人险些惊得跳起来。
正想对着这个不知道“人吓人能吓死人”的人一通喷,却发现来人是好久不见,现在一脸复杂表情的包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