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两个人的旅行 ...

  •   我朝那位僧人微微一笑,他也回报给我一个微笑。其实人与人也是这样吧,有时候,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人心了。我和韩影走进寺庙的大堂。有熏香插在大堂的花盆里,清绕的烟雾,慢慢散开,恍惚间,置身在安静的深山。内心一片澄净。
      在宁静的寺庙里,穿堂而过,木鱼声起,不知是谁在低念佛经。寺庙前几只野猫,流落佛前。
      我闭上眼,想起仓央嘉措的诗句来:
      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下,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己失去旧日的光泽
      那一夜,仓央嘉措寻找心爱之人的气息,现在韩影就在我身边。我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呼吸。仓央嘉措在那一夜,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而韩影,我们能舍弃这个世界,勇敢爱下去么?
      像是看出了我的出神,韩影拍了拍我的肩膀,“怎么了,墨。是累了么?”
      我摇摇头。朝前走去。
      穿过长廊,后面便是僧人吃饭的地方。还没到饭点,所以这里不见众多僧人。只见两个煮饭的老婆婆,一脸慈爱。
      她招呼我们坐下,从厨房里端来热茶。茶是后山采的,是僧人们种的。虽然算不上什么上品,但在这样的季节,有一碗热茶,倒是不错的。
      老婆婆坐在灶门前和我们聊天。她说,她以前很喜欢在这里来听佛,读经,派遣心里的苦闷,压抑。自从老伴离开人世之后,她就搬到寺庙来了。儿女们也曾表意让她去他们那里住。不过自己和他们年轻人住在一起,没什么好聊的。就还是选择了留在寺庙里,帮僧人做做饭什么的。有点事做,才不会觉得日子难熬。
      也许这就是老婆婆选择的归宿,而我现在的归宿就是韩影。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韩影离开了我。我该去哪里寻找我的归宿。
      在离开寺庙前,我去求了一道平安符。不为什么,只为心里安定。我将平安符交到韩影手中,他将平安符挂在了脖子上,“墨,这样就不会担心我了吧。”
      我点了点头。但我很清楚,我不可能不去担心他。担心他,想要守护在他的身边。想让自己给他带来快乐。我知道,因为爱他,所以担心他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还是怎样都改不掉的坏习惯。
      离开寺庙,我们又去了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面积1.5平方公里,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3公里,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1997年,重庆新发行的一套《最后的回忆》地方磁卡,与解放碑、通远门、临江门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码头。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史料记载,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据说: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仓皇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浪迹天涯。当他流落到巴蜀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后来,世人知道事件真相,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如此这般,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这个龙隐寺的香火从此更加旺盛,成为川东的古刹。
      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产量高,质地也好,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的进步,瓷器的品种也不断的增多,名气也骤然扩大了起来。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镇里的街道上忙里忙外的几乎全是外地驾船来装运瓷器的货商。
      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时光如嘉陵江的流水,打磁器口缓缓经过,却又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因为水运方便,磁器口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重庆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脆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
      史料记载,重庆成陪都后,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
      磁器口码头上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站在码头观望,船来船往,装卸搬运,每日不绝。这种繁荣,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据介绍,当年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来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
      我和韩影走进这里,立即就被那厚重的古朴气息所感染。
      古风犹存的茶馆、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我走过一条街,那里正有人在现场制作纯手工的花生糖。那每一下敲打,都是对传统历史的尊重。韩影走进店铺里去买了一小袋牛皮糖和千张饼。那是我喜欢的东西。
      古镇千张的制作非常讲究。都选上好的黄豆,再取深水井的水浸泡,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后,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然后滚水下锅,文火熬煮,不用胆水;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铺一层滤一层,榨上一天后,再一张一张的揭下来。千张由此而成。
      软烩千张,将千张切为二分宽、寸长韭菜叶般的细丝,加上纯碱将千张丝烧开,捞在瓦罐内用清水浸泡去碱至发白备用。用化猪油炒,加肉汤烧开,加酱油、味精、加入肉丝下锅烩炒后,下韭黄炒转,再下5钱化油,起锅置于盘中,撒了花椒面,即成。这就是软烩千张。此菜入盘,一青二白;动筷,柔韧不碎;进嘴,细腻爽口,深受食客欢迎。软烩千张也成了磁器口的一块招牌,享誉重庆。
      来到古镇,品尝一下当地的千张,那豆香萦绕舌尖,滋味绵长,犹如古镇的故事一般,诉说不尽。
      路过一家一个路人甲为另一个路人甲开的茶馆,自己泡茶,茶费随意。瞬间被感动于人与人的信任。
      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达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更普遍是说书茶馆。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座无虚席。卖报的报童:‘卖报,卖报”的喊声不绝于耳。姑娘和大嫂们:“卖瓜子,南瓜子,葵瓜子,卖花生,磁器口的盐花生!”叫卖声清脆响亮。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们称之为“品仙台”,都是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谁就能得到“红包”。哪一位说书人讲得好、茶馆的生意必定会更加兴隆、老板自然高兴,说书人得的红包就越厚实。
      而今的茶馆虽不及当时,但在这里泡上一杯茶,看一会书。也别有一番感受。
      天色渐晚,我和韩影踏上了回家的轻轨。在那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车厢内,韩影用他在古镇买的画做挡板,吻了我。那样温柔的吻,让我彻底沦陷。
      “墨。我喜欢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两个人的旅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