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登基 ...

  •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时,这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帝王,雍正皇帝突然在圆明园病故。他自患病到辞别人世,只有两天时间。甚至在患病的前一天还在处理公务。他遗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嗣位,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四人辅政。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八岁。后谥宪皇帝,庙号世宗。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当日),奉懿旨册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雍正十三年九月,尊母钮祜禄氏为圣母皇太后
      雍正十三年九月,将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镶黄旗,封慧贵妃。
      雍正十三年九月,乌拉那拉氏为娴贵妃
      雍正十三年九月,苏氏被封为纯嫔。
      雍正十三年九月,黄氏被封为仪嫔
      雍正十三年九月,金佳氏被封为嘉贵人
      雍正十三年九月,珂里叶特氏被封为愉贵人
      雍正十三年九月,陈氏被封为婉贵人

      弘历现在的感情很复杂,对于四四的死,它是伤心的,皇阿玛虽不苟言笑,但对他真的很好,现在他去了,给自己留下了改革之后国富民强的大清,但同时他也是高兴的,他终于登上了这个全天下最尊贵的位子,他可以在这大清的土地上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刚刚即位的弘历,是十分勤政的,他急于在满朝文武面前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弘历心里,他不比他的皇阿玛差,甚至青出于蓝可和圣祖相比。(前朝事我们暂且不论,现在且说后宫)

      转眼到了乾隆元年。

      长春宫
      景娴正给富察静雅剥着橘子,恭敬地说道:“姐姐可是累了?辛苦姐姐了。”

      富察静雅刚把四四葬礼忙过去,后宫的事还有些杂乱无章,抚着额对景娴道:,“这些虽然刚上手,却也是本宫的分内之事,哪谈得上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就怕做的不好惹人耻笑罢了。”

      “姐姐把诸事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朝堂后宫谁敢说一个不字,要是有人敢乱嚼舌根,景娴第一个找他理论去。”景娴心中不免鄙视自己的谄媚,这些事要换做本尊怕是不愿做的吧,但现在的景娴对于不着痕迹的拍马屁已经驾轻就熟,再说自己已经给众人都留下了心直口快,毫无心机的印象,自己就是说什么,怕是他们也不会深想的。

      “你这泼皮,倒是来调笑你姐姐,不过有你陪着,我这宫里还算没那么冷清。”富察静雅对景娴三分真情,七分假意的说道。自从除了服,弘历虽忙于政务,可闲下来的大部分时间可都是歇在高汀兰那儿,又早早的给高氏全家抬了镶黄旗,这份恩宠在这后宫还真是独一份。

      景娴暗想道,这是抱怨咸福宫那位专宠了,景娴装作没听懂说道:“姐姐宫里怎会冷清,永琏和三公主哪个不是聪明可爱的,若是还嫌寂寞,臣妾那的永璜和纯嫔那儿的永璋都是孝顺的,永璋正是好玩的年纪,永璜总说要去看弟弟呢。”

      富察静雅心说这位也太不上道了,不过想着景娴一向如此,听不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只道“要说起来,永璜和永琏也是兄弟情深,永璜这孩子真是由长兄风范。”

      “永璜是皇上长子,又是臣妾细心教养出来的,必不会差了的。”景娴如是说。

      “你还真是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不过本宫与你说说话,心情好上了不少。” 富察静雅调笑着景娴。

      “皇上驾到。”门外的小太监通报道。

      弘历进门后免了正要请安的二人,看着满桌的文件账本,又转头看到富察静雅眼下的黛色,有些心疼富察静雅:“这阵子忙,静雅辛苦了。”

      “能为皇上分忧,臣妾很是高兴,倒是难为景娴妹妹每日都来陪着臣妾,忙碌之余也不太无聊。”富察静雅回答道。

      看到景娴一向匀称的身材也消瘦了不少,再加上那一副讨赏的神情,弘历有些想笑,这个景娴,还是没长大啊。“是是是,景娴也辛苦了。”

      得到满意的回答,景娴像猫儿般眯了眯眼,答道:“皇上也辛苦了,皇上想必和姐姐有话要说,景娴就不打扰了。”景娴识趣的请了安回自己的翊坤宫。

      富察静雅满意景娴的知情识趣,伺候弘历坐下亲自为他捏着肩膀,问道:“皇上可是要在长春宫摆膳?”

      “嗯,朕吃罢就回养心殿吧,还有些公务没处理完,朕就是来看看你。”弘历闭目养神着说。

      “臣妾知道了,万岁爷也要当心身子。”富察静雅关心的说道。

      “放心,朕心里有数。”

      。。。。。。

      七月乾清宫
      弘历屏退了一屋子的宫女太监,亲自搬了梯子,把今晚写好的诏书郑重的置于顺治所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期许,愿自己是大清第一位由嫡子继承皇位的帝王。

  • 作者有话要说:  、清代皇帝死后,丧葬仪式十分隆重。
    清代沿袭我国古制,称新死尚未安葬的皇帝为大行皇帝,意思是一去不复返了。
    大行皇帝死后当天小殓,为死者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皇子、皇孙,都要穿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一缕头发。宫内女子自皇后以下,都要摘掉耳环,去掉一切头饰。
    小殓之后第二天大殓,将大行皇帝抬入梓木制作的棺材梓宫。大殓时,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都要进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皇子、公主都要站在乾清宫丹陛上,行大殓礼。
    大殓之后,梓宫停在乾清宫正殿,设大行皇帝灵堂,供人祭奠。
    清代规定,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大殓以后,都要把他的梓宫运回紫禁城,运到乾清宫停放一些天,一般不超过27天。如顺治、乾隆、同治三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帝死在畅春园、雍正帝死在圆明园,嘉庆、咸丰帝死在避暑山庄,都在大殓之后,把他们的梓宫运回乾清宫,设灵堂祭奠。
    大行皇帝的梓宫从宫外运回紫禁城,嗣皇帝要跪迎。咸丰帝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就是嗣皇帝、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
    在乾清宫设大行皇帝的灵堂的同时,还要颁发大行皇帝的遗诏于天下,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演戏作乐。
    在乾清宫按规定仪式祭祀大行皇帝之后,梓宫就要移送到临时停柩之所殡宫去,移到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
    从乾清宫移梓宫到临时停柩之所,先用小轝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换用大升轝运送梓宫。清代入关后头一个皇帝顺治的梓宫是移到景山寿皇殿时,头一天就已陈列好了卤簿仪仗及象辇,当天黎明,梓宫启动时,文武百官一直从东华门排到景山,跪再道左哭送。
    嘉庆帝的梓宫是从乾清宫移到景山观德殿的。嗣皇帝道光一路哭泣步送,从东华门进景山东门,京中自王公大臣官员以下,一律白袍,伏在道左哭送。
    临时停柩的殡宫也有选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那是道光帝的梓宫。
    在槟宫停柩一段时间后,又要经过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最后才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皇帝死后,嗣皇帝还要为大行皇帝上谥号和庙号这样,一个皇帝在生前有年号,死后又要加上庙号和谥号。
    年号,是皇帝继位后,为了记录他在位的年数而立的名号。
      庙号,是在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特地起的尊号,如某祖、某宗等。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生前的事迹,为他评定的一个称号。
      如雍正帝第四子弘历在1735年即位,定年号为乾隆,他即位之后的第一年,即为乾隆元年。第二年,即位乾隆二年。他死后,庙号为清高宗,谥号为纯皇帝。
    1736年(乾隆元年)-杂谭逸事
    编辑
    经略张广泗平定贵州苗乱:乾隆元年(1736)三月,张广泗奏攻破牛皮大箐,苗疆事平。先是,雍正十三年(1735)春,苗疆官吏征粮不善,各寨苗民起而反抗,攻城掠地,声势日炽,镇远、思州、台拱、清江皆被攻陷,本省兵征调殆尽,奔救不遑,雍正帝乃诏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滇、蜀、楚、粤四省官兵会剿。不久又以董方为副将军,会同办理。七月,又命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滇省节制诸军。张照到任后,专主招抚,与哈元发生矛盾,以致大兵云集,旷久无功,甚至苗疆改土归流成翻案危局。乾隆帝即位,坚主剿平之议,诏张照等回京,授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将军哈元生以下均归节制。张广泗总结得失,改变战术,调黔兵集镇远,保证了云贵之间大路畅通。又简选将士,面授方略,各以精兵四千攻上下九股之苗,自己亲率五千精锐攻清江下流各寨。届期并举,号令严明,所向克捷。乾隆元年(1776)春,又增兵分八路,合力围攻,遇有抗拒,即行荡平。余存苗众纷纷逃入牛皮大箐。此箐居于苗寨中央,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临都匀、八寨,东接清江、台拱,盘亘数百里,实为一大森林。危岩切云,老樾蔽天,雾雨冥冥,泥潦没胫,蛇虺所国之地,虽苗民亦不知其深远。苗众以为官军万不能至,乃潜藏其中,等官军退后复出再起。张广泗檄令诸军分扼箐口,层层包围,逐渐进逼,结果,先后焚毁一千二百余寨,赦免三百八十八寨;斩一万七千余人,俘二万五千余人;获铳炮四万六千余,刀、矛、弓、弩、标甲十四万八千余。
    准噶尔遣使入觐
    先是,雍正帝征准噶尔罢兵议和,噶尔丹策零请定游牧边界。雍正帝敕谕自克木齐克、汗腾格里,上阿尔泰山梁,由索尔毕岭,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过乌兰乌苏,直抵噶斯口为界。事未定,雍正帝病逝。乾隆帝即痊,根据西北边情与国家财力,定撤兵守边,与民休息策,并作好议界、驻防等各项准备。乾隆元年(1736)正月,准部噶尔丹策零遣使吹纳木喀奉表赍贡至京。十七日,赐吹纳木喀入觐,乾隆帝谕示:噶尔丹策零表文内,不遵雍正帝谕旨定界,漫指从前未允的哲远洋 格西喇呼鲁苏等处为准部边界,欲于喀尔喀境内更留空闲地,是无求和之意,希图通市之利,因而遣使无益。乾隆帝还表明:我为大国之君,唯以兴教安民为念,不想兴戎用兵,业已降旨将大军撤回,只留少量兵弁驻防守边。如果噶尔丹策零率先旨定界,可再遣使来议。不然,就各保其境。倘若不自揣量,犯我边境,自能办理。二月初十日,吹纳木喀起程回部前,乾隆帝再召见他于乾清宫,命归告噶尔丹策零,抑或遵照指示,止以喀尔喀游牧不过哲尔格西喇呼鲁苏为请,亦属可行。并于敕书之内说明,我为万方共主,不但轸恤内地蒙古,就是准部,也在抚绥之内。你为台吉,应图及久远,将一切利害得失,再四思维,详悉定议。
    清厘僧道
    乾隆帝即位之初,以缁流太众,品类混杂,真心出家修道者百无一二,渐有游民、逃犯匿迹其中。又有房头“应付”僧,世守田宅,不忌酒肉,甚至娶妻生子。“火居”道士也一样。以致僧徒日众,佛法日衰。不但参求正觉,克绍守风者寥无几,就是严诗诫律,习学小乘之人亦不多见。因恐流弊日深,有玷深规,且于社会经济大有妨害,遂谕令礼部详议清厘僧道法。乾隆元年(1736)四月初六日,礼部议定并得乾隆帝旨准,令顺天、奉天两府各直省督抚,转饬该地方官,于文到三月之内,将各戒僧,全真道士的年貌籍贯,焚修处所,清查造册,取具印结,汇送到部,发给度牒,交各僧道收执。遇有事故,追出汇缴。嗣后情愿出家之人,必给度牒,方许披剃受戒。如有借名影射及私自出家者,查出治罪。其“应付”僧人一体给与度牒,不愿受戒者,勒令还俗。其中老迈残疾既难受戒,又难还俗的,给与度牒,看守寺庙,以终天年。深山僻壤不能远出受戒,及无俗家可归的,也发给度牒,另行注册,永不许招徒。清微正一道士,除龙虎山上清宫由真人给与印照,各直省清微灵宝道士,仍给部照,“火居道士”俱令还俗;年长者暂给部照,不许收徒。僧尼也照僧道例,愿还俗者听其自便,不能还俗的亦给度牒,永不许收年少生徒。妇女必至四十岁以后,方准出家,年少者严行禁止。四年(1739),乾隆帝再令渐次裁减僧道人数。
    定江南水利岁修章程
    乾隆元年(1736)六月,乾隆帝以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如果使河道疏通,蓄泄有方,旱涝皆备,田庐无虞,对于人民益处非浅;但自雍正开浚以来,已过数年,圩岸不无塌颓,泥沙不无淤积,与其年久浚筑事难费倍,不如逐年修葺,省工省费。遂命江南督抚及河道总督,令管理河道水利河务各官及滨河州县,各于所属境内,相视河流浅阻,每岁农闲时,募夫挑挖,逐年修葺,定为章程。
    禁百工当官贴费
    原江浙一带百工匠役奉官役使,名为当官,吏胥从中舞弊,少发或不发工食。如匠役不能亲自当差,则暗中敛钱相助,名为贴费。致使官吏徇私中饱,种种弊规,苦累小民。乾隆元年(1736)六月,乾隆帝命督抚严行禁止。
    密立皇太子
    乾隆元年(1736)七月初二日,乾隆帝将第二子永琏密立为皇太子。他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王、大臣、九卿等,宣谕:宗社大计,莫如建储一事,国体攸关,自以豫定为宜。朕即位已逾半载,未经降旨,实因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储太早,以致别生事端。皇考当日建储,亲书密旨收藏。今唯有循用先例,遵照成式,亲书亲密旨照前收藏,待皇子年齿渐长,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之时,再布告天下,明正储有贰之位。遂亲书密旨,著总理王、大臣等看视,让总管太监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亲试博学鸿词
    乾隆帝即位之初,申谕各省督抚,速行保荐博学之士,定一年内候试京师。乾隆元年(1736)九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在保和殿御试博学鸿词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刘纶等十五人,分别授于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等官。次年,又于体仁阁试续到博学鸿词四人。授万松龄、张汉为翰林院检讨,朱铨、洪世泽为翰林院庶吉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