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引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我最尊敬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历尽坎坷,可是没有任何可以浇灭他心中如火般热情的东西。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意志莱茵河畔的波恩小城,他在1792年离开那里,并用他剩余几乎所有的时光思念故园。他的《七重奏》(1800)、《第一交响乐》(1799)等作品都是莱茵的赞歌,明净的旋律中掺有他浓浓的思念。
贝多芬的童年的不幸的,17岁他便代替只会酗酒的父亲成为了一家之主。1789年,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恩师希纳埃特的引导下,他的心被革命占据了,走向共和成为他心中的唯一信念。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他在1796年到1797年间写下《行军曲》好《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并因之而名声大噪。
1792年,音乐之都维也纳迎来者为躲避战火的音乐家。1797年之后,他的步伐似乎是轻快的,他的道路似乎是顺畅的,他的前途似乎是光明的。然而事实上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此时耳聋症已经找上了他。“我生命中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已经大大衰退了。”1801年,他写信给朋友阿芒达牧师。
于是,抗争开始了。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这位倔强的音乐家并未就此沉沦,而是以他顽强的斗志向命运宣战!著名的《幻想朔拿大》(又称《月光曲》)就是这时候的作品,反映他年少气盛的爱情的《第二交响乐》也创作于此时。不幸、苦难,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你以为凭此就能打倒我了吗?妄想!
“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罗曼罗兰。
新一轮的冲击又到来了,1814年,命运再次与他开了个大玩笑。维也纳的风气变了,意大利口味席卷而来,社会目光由艺术转向政治。人们视罗西尼为时尚,视贝多芬为迂腐,他以致被打击。在1816年到1821年这几年间,他只写出了3首曲子。1815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最后一次钢琴演奏会。此时这个可怜的人已经完全耳聋了,再也没有办法指挥乐队了。他穷困潦倒,孤苦伶仃,颓丧忧郁。
这时,他又把自己的内心转寄予自然,祈求在大自然中可以寻找安慰,酝酿着“欢乐”的主题。亲爱的贝多芬先生,你的生命并没有燃尽,消极并不适合你,悲剧也完全不是你的。你会被这困难和失意打败吗?妄想!我依然对未来饱含热情,前方无论有多崎岖,我照样可以通过!就让“欢乐”赶走这些悲伤与颓废吧!“欢乐”的光芒会照亮这个世界,我才是这场斗争的胜利者!
他已然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依旧指挥着——指挥着时代前进的脚步。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乐》(又名《合唱交响乐》)的第一次演奏会在维也纳举行。这是一场以“欢乐”为主题的音乐会,著名的《欢乐颂》便是《第九交响乐》的末篇。当“欢乐”的音乐响起,它像一只手抓住了众人浮躁的心,踢走了众人的庸俗。现场沸腾了,贝多芬甚至激动得昏了过去。
这不幸中仍然被讴歌的欢乐,让整个音乐厅为之动容,让整个维也纳为之动容,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高于一切的上帝!”贝多芬。
“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罗曼罗兰。
这时,贝多芬站在命运的顶峰,将命运狠狠地踩在脚下,俨然一个巨人。那是他人生的顶点,他的一生再也没有如此辉煌过了。
三年后——实际上并不到三年,1827年3月16日,这位巨人永远地离开了。在最后的日子中,他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就像他人生中大部分日子一样。一代巨星的陨落,并没有造成当时的维也纳多大的哀恸,甚至在离开时,他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陪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苦难的英雄,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命运抗战,但毫无疑问,他胜利了,命运臣服在他的脚下。有哪一个胜者会比他更加伟大?在此,我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
“世界没有带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给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