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谁家陌上少年郎 ...
-
不过是刚刚过了中秋,京城的天气愈发的肃杀,凉风一吹,树枝便瑟瑟作响,拉扯着枝上本就不多的黄叶,不一会儿,地上就铺上了一层金色。
之前在江南的家中,常听爹爹吟诗: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只觉意境凄美,不禁有几分向往那北国的秋,却不曾想今日会以这样的境地,落魄在这样一篇凄清里。
“小哥儿,你这样睡着可不行!若得了风寒可怎生是好!”无需睁眼,便知道说话的是城北的老乞丐老跛。祁汐默应了一身,身体却不曾动一下,任被秋风扯下的落叶,罩在她脸上、身上。
老跛站了一会,见她不动,叹着气走了,如今世道不算太平,冻死饿死的人天天都有,明天自会有人来把尸体抬走,收拾得干干净净。
祁汐默不是不想动,只是她发着烧,迷迷糊糊的,仿佛手脚、连着脑子都被冻住了,只剩胸口一把火烧着,难受得喘不过气。如果是两个月前,不,即使是十天前,她都绝不会让自己躺在这冰冷的地上,母亲会早早取了暖炉温在她暄软的床褥里,父亲会为她焚一只药香,清幽的薄荷、怡人的茉莉……也许是想起了父母,想起了昔日,祁汐默略微恢复了些气力,她爬起来,踉踉跄跄地朝着城北的破庙走去。
这是一间年久失修的水神庙,破旧不堪却勉强能够挡风遮雨,天气不好时,全京城的乞丐都会聚在这里,升起一堆堆篝火,烤着白日讨来、偷来的馒头。
她的出现让老跛有些意外,又有些难言的欣喜。祁汐默寻了一处略干燥的角落坐下,又有好心的妇人端给她一碗滚烫的薄粥,半碗下肚,灰败的脸色终于有所恢复。
祁汐默还了碗,一一谢过了,用手背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露出半张莹白的小脸,秀气的眉眼像裹在泥土里的花生仁,露出了小半真容,老跛心里突地一跳,再待细看,那疲惫的少年却已侧身睡去,缩着小小的身体,双臂环抱,既不安稳的保护着自己。
再醒来已是第二日的中午,祁汐默艰难地起身,高烧的晕眩尚未褪去,空空如也的胃里又一阵阵的抽痛。过去十五年未受过的苦楚,这几日可算是尝了个遍。祁汐默苦笑着,正要站起来,却被一双手温柔又坚决的按了回去,她回头一看,正是昨晚给自己热粥的妇人。那妇人40多岁,平淡无奇的一张脸,衣衫破旧但很干净,密密的打着补丁,虽憔悴消瘦,面容却十分祥和宁静,仿佛身处的不是破庙,而是丰收的稻田之间。
“小哥儿,你这病可不能再出去吹风,躺下歇一会,放心,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你。”说罢从怀里掏出半个馒头,硬塞在祁汐默手里,
祁汐默撰着馒头,咬了一小口,眼泪顺着眼角默默留下来。
妇人见她落泪,叹了口气,问道:“你昨晚高烧不退,一直唤着爹娘,你是和爹娘走散了么?”
祁汐默不答,只是流泪。
妇人又问:“你看着倒像是好人家的孩子,听口音该是江南人,北上是来寻亲么?”
祁汐沉默了许久,终于轻轻答道:“我是杭州人,村子发了水灾,和爹娘失散了,我来京城寻我叔叔,他却已经不在之前的位置了。”
妇人点点头,叹道:“人人都说江南好,却不想四处都有灾祸,你昨日高烧,人人都猜你能熬到几更,到了后半夜,烧尽渐渐退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定是能寻到你的父母叔叔。”
祁汐默微微一笑,闭上眼睛。她出生杏林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名医,耳读目染,治疗发烧的药方早已烂熟于心,可惜身无长物,无法抓药,只好在城郊水塘采了些鱼腥草嚼碎咽下,现在看来,虽然见效甚慢,但终究捡了条命。
今年夏季水患频发,各地收成都有限,入了秋,城里能讨到饭的地方越发少了,为了不被饿死,祁汐默身体养了个八成好,便开始张罗着找活干。起初她想去药铺当伙计,一年寻了几家,老板们却都嫌他年纪小不肯收,祁汐默坐在路边,心里十二分的沮丧。
“祁哥哥!祁哥哥”祁汐默听见有人唤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和老跛一起在城北乞讨的小乞丐赵圆儿。小孩子跑过来,用脏兮兮的小手环住了她的腰。祁汐默虽说是男装打扮,但到底是个女孩子,忙把赵圆儿的手拉开来,问他叫她做什么。
“黄大善人又在家门口布施呢!有米有肉,跛爷爷叫我来喊你。”小孩说道有肉吃,眼睛里亮闪闪的都是期待,直拉着祁汐默的手催她快走。
被赵圆儿拖着跑过半条街,果然看到西街的一所大宅子外排着长龙,几口大缸里装着慢慢的大米和白面,另一边的筐子里装着一块块的腊肉,几位壮硕的家丁在为排队的穷人布施米面腊肉,一个20岁左右的丫鬟在边上记着帐。看着感激涕零的人群,祁汐默的思绪又飘回了江南,每年两次,爹娘也是这样布施粮食,更别说每月三天的义诊,慕名而来的人常常排满整条街。爹娘总是并排坐着,爹爹问诊,娘就开药,药方给爹爹过目,偶尔换上一两味,总能够八九不离十。自己便拿了小凳在门口坐着,望着爹娘的背影,看着长长的人群,如今自己也成了那队伍中的一员,爹娘更是生死未卜,过去的好时光,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