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能有人看到吗(二) ...

  •   观音山的秋天景色很美,那漫山遍野的花木将观音山装扮得分外妖娆。再仔细看去,那些白里透红、绿里透红的各色花果,在明媚阳光的映射下,就像是一串串雍容华贵的宝石镶嵌在了观音山上一样。
      在观音山东边的山脚下,距离王歆格陷身的地洞约有六七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作槐树庄。但其虽然号称为槐树庄,村里的村民却没有一个姓槐的,而是清一色的柳姓。村庄的规模不大,拢共能有七八十户人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小麦、地瓜等,另有少量的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后,农田承包给了个人,种什么、不种什么由村民自己说了算,因此,原来那漫山遍野的不很茂盛的农作物,被如今的清一色的瓜果和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所代替。由于作物与土壤性质对了路,所以,农民的收成也比过去好,生活质量也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
      槐树庄坐落在由观音山岔出来的一个子山的东坡,村庄由西到东呈落差式坡状。在村的最西头,也就是靠近山体的、全村最高的位置有一户人家,户主叫柳玉升,六十多岁,是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柳玉升育有六个孩子共四男两女,都在本村务农,只有一个最小的儿子柳立民在清原县中学上高二。由于离家太远,柳立民平时都住校,只有到周末时方能回家看看。但由于是农村,农活比较多,即使是周末回家也得到庄稼地里帮助家里干农活。
      这是一个秋天的礼拜天,柳立民象往时的周末一样,吃完了早饭便带着工具来到了自家的花生地里刨收花生。自家花生地的旁边是别人家的一个葡萄园,葡萄园里搭了一排一排的葡萄架,葡萄架是由一根一根立起来的石头柱子与横拉着的长长的铁丝连结而成。葡萄园的地势高,柳立民家的花生地地势低。
      柳立民来到自家花生地的地头,稍稍的歇了歇,便走进地里抡起头刨出了第一墩花生。——哇!今年的花生长得真好,胖胖的花生果密密的拥挤在一起,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柳立民顺手摘了一粒并剥去了果壳塞进了嘴里——好香好甜呀!喜不自禁的柳立民赶忙脱去了外衣并抡起头大干了起来。
      柳立民是顺着自家的花生地与邻居家葡萄园的结合部开始向前刨的。当柳立民刨到大约花生地长度的三分之二地段时,柳立民发现前面有一根白布条。由于葡萄园的地势高,花生地的地势低,布条是从葡萄架处垂下来的。柳立民没有在意,继续往前刨,当刨到布条跟前时,柳立民居然一刨出了一只老鼠。这突然的意外禁不住吓了柳立民一跳。待柳立民缓过神来,再仔细查看这只老鼠时,柳立民发现这是一只死老鼠。——哦,可能是哪个调皮孩子用布条拴着老鼠玩的:柳立民心里想。柳立民本能的提起布条想扔掉这只老鼠,谁知布条被固定在了葡萄架上无法将老鼠扔出,这引起了柳立民的好奇:莫非是谁故意拴起来的?柳立民边想边放下了头,然后向葡萄架处探出了身子想看个究竟......柳立民看清楚了:这老鼠不是别人栓的,而是它自己拖着的布条被钩在了葡萄架的铁丝上固定住了,老鼠跑不了了,所以死了。无奈,柳立民只好再探着身子并伸出胳膊去摘那钩在铁丝上的布条......
      由于老鼠要逃生,所以便会不停的翻滚缠绕,因而便将布条拧成了布绳。待柳立民将布条解开以后,布条就松开了,柳立民从布条松开的缝隙里发现这布条上似乎还有字。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柳立民也不例外,柳立民赶紧将那布条展开来看。这不看还罢,一看居然将柳立民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居然是一封求救信。只见布条上写着:救命!我叫王歆格;东城大学电话:27158;山根南树林粗树下地洞里。柳立民毕竟才是一个中学生,没有经历过大世面,哪里知道该如何处理眼下的这件事?柳立民赶紧将老鼠解开,拿着白布条飞一般的就跑回了家。到家以后,家里只有父亲和母亲,他们也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拿不出章程来。最后父子二人拿着布条来到了大队部。大队部里倒是聚集了五六个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的倒是热闹:有说可以先到附近去找找看的,也有说可以先按照布条上的电话号码打个电话通知学校的。但最终经过推敲都不可行,因为布条上只写了“山根南树林”,并没有写是哪个山根。打电话也不行,因为本大队的电话只是内线打不了外线。最后还是大队会计想出了办法:“立民你今天下午不是就要回学校吗?”
      “是啊!”柳立民很直快的回答。
      “那你能不能到学校后,让学校帮助打个电话问问?”
      “哎,对对,这是个办法。”大家同声响应。
      “这......”立民似乎有些为难。
      “这什么?救人的事大家都是有责任的,学校也不例外!”大队会计说的很肯定。
      “那好吧!我将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请老师帮个忙。”
      ......
      说是县中学,其实柳立民所在的中学并不在清原县城,而是在距离槐树庄十多公里的一个镇政府驻地。那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且多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柳立民由于怀揣那个求救的布条,心里自然就多了一份责任感,骑自行车也格外的用力,等骑到学校的时候,柳立民已是满头大汗。
      此时是周日的傍晚,老师和同学都还没到校,只有几个住校的学生来得早了一些。
      柳立民放下自行车就奔着班主任办公室而去,可班主任办公室锁着门,无奈,柳立民又去了教导主任办公室,依然没人。柳立民很沮丧,垂头丧气的便回到了学生宿舍。
      看到柳立民满头的大汗,其他学生不解。其中有一个叫姚斌的同学非常好奇:“柳立民你这是怎么了?居然跑的满头是汗!”
      “找老师呗!”柳立民沮丧地回答。
      “老师都还没来呢!你找老师做什么?”那个姚同学继续好奇。
      “有急事!”
      “什么急事居然把你急成这样?”
      本来柳立民是想直接向老师汇报的,但听到姚斌问到这里,柳立民没办法只好如实的对姚斌和盘托出。
      听完柳立民的叙述,又看了那根呼救的白布条,几个同学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还夹带着些许的兴奋,大家围到了一起开始想办法。这时,就见那位姚斌同学突然眼睛一亮:“我能找到长途电话!”
      “真的?”
      听到姚斌说他能找到长途电话,一帮小伙伴全都向姚斌投去了羡慕和期待的眼光。
      “在哪儿?在哪儿?”几个同学亟不可待。
      “我舅舅他们厂子里有。”
      “那还不赶紧去?”几个同学催促着。
      姚斌的舅舅是本镇人,更是一个能人。改革开放后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发家致富的先机,率先在镇政府驻地办起了一个塑料厂。由于是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迅速,产品需求量大,塑料厂的业务发展的很快。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姚斌的舅舅便在自己的厂子里装上了能联系到全国各地的外线电话。又由于姚斌家距离学校远,所以姚斌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舅舅家度过,因此也就会不时地用舅舅的长途电话往家里打电话。
      几个同学敲开了舅舅家的门。只有舅妈一个人在家。
      “舅妈,我想打个电话,行吗?”姚斌请示舅妈。
      “打吧!”舅妈很爽快。
      那时的电话尚是拨号的。只听到姚斌站在电话机旁“嘟—嘟—”的不停地拨。一会儿,电话拨通了,但没有人接,姚斌便继续拨、继续拨......
      “喂......”电话那端传来了声音。
      终于有人接了,姚斌很兴奋,姚斌就像一会儿电话就要断似的急忙扯着嗓子喊:“喂!喂!请问你这里是东城大学吗......”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