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黑暗、隧道与侧写 ...

  •   黑暗与死寂。

      空气中充斥着陌生。我看不清,但我能听到它,嗅到它,触到它。也许你经历过或将会经历这种时刻:命运的剧情轰然脱轨,“日常”崩塌,世界一瞬间面目全非。在真正遭遇之前,你永远不可能预料到“真实”。

      现在,面对这一切的人,是我。

      我在地上躺了一会儿,才慢吞吞爬起来,坐在浓郁的未知里,等眼睛适应黑暗。

      对自己说:来了。

      不知尽头的等待途中终于泛起了波澜,我却搞不懂自己的心情。兴奋?轻松?期待?或许都有一点。然而更多的却是与往常一样、无时无刻不啃噬着我的无聊。我太平静,让自己都无趣。

      不明白,是尚未入戏的原因么?小说里的主角们对穿越这种事大多反应夸张失真,我想了想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要我蹦起来大骂上帝,或是原地呆滞疯癫地自言自语?——哈,也太傻了。

      清醒得很,我还不至于分不清自己是否在梦中,更不至于做出自残的蠢事。稍稍确认了一下自己是否还待在那个熟悉的壳子里:身体,衣物,是我没错。

      接着便无事可做,没想到环境的改变还是没能驱散百无聊赖的空虚。我坐定,等待。等什么呢一声巨响,一个人,一套解释?无所谓。反正我已经习惯了等待。

      几秒、几分抑或几小时——什么异状也没有。倒是眼前因为适应了黑暗而渐渐清楚。

      唉。

      看来还是要靠自己。

      慢吞吞站起身——不过我的话,站起和坐下其实也没差——事物的轮廓在渐隐的黑暗中默然凸现。

      我身处的地方,与其说是走廊不如叫做隧道。幽深黑暗,向前向后都是近乎无限的延伸。墙很高,我眯起眼抬头,只有一片随时准备向下俯冲般的浓重阴影,让我放弃估测高度。伸开双臂的话,双手刚好能触到实体——我今年4岁,身高1.08米,双臂张开的宽度应该比身高少一点儿。就算成是1米好了,这样说起来,这隧道仅容两个成年人并排,和高度纵深比起来不算宽。

      手下的触感凹凸不平。两边都是。

      机关吗?

      谨慎的警戒在脑内掠过。我下意识缩回手,却又在短暂的思考后重新放回。鉴于两边不可兼顾,我选择了左手边的墙壁,把双手都放在上面摸索。

      触觉加上微弱的视觉,确定了,是浮雕。

      我开始兴奋。

      当然,一觉醒来莫名其妙就身在这么一个封闭空间内,理论上说应该也是值得兴奋一下的,但正如前文所述,不知为何我还是无聊。也许我太迟钝,把所有应激性反应积攒到了现在。不过对我而言更靠谱的解释是,之前发生的一切只是“现象”或者说“事件”,它就这样发生了,我只有被动接受。可现在我正主动整合信息,寻找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就是这种追根溯源让我兴奋。

      我称作姐姐的那个女人曾经说过,想不明白的事情就由它去,不要太钻牛角尖,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可是我做不到。我坚信任何事情必有前因,即使是偶然,也可以用概率来衡量。找不出原因,只是暂时找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像方程的“无解”也是它的结果一样。但当我这么回复姐姐时,她翻了个白眼说我是典型的理科思维,要我离她这个正宗文艺女青年远点。

      理科有什么不好?我喜欢数学,它让我觉得安全。

      我知道我是不正常的,如果正常的标准就是我身边那群咋咋呼呼的幼儿园生的话,那么大概比我所谓的父母口中的“古怪、孤僻”还要不正常一千倍。但我喜欢这样,或者说,只能这样。要我放弃“自我”和那帮脑子里只有黏液与排泄物的小鬼头腻成一团?……杀了我吧。

      扯远了?好像是的。但我不在乎。我喜欢思考多过把杂乱的思绪整理成平顺的语言表述出来。似乎大多数人类认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无障碍的,看到了,就是看到了,眼前的景物直接映入意识。其实不是的,所见之景在传导到大脑之前经过神经的转化加工已经不再是原始的“材料”了。所以人类才会被误导,陷入直觉与逻辑的苦战——这方面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与之相对的,“输出”的过程比“输入”造成的偏差还要大,最原始的感觉就像一团朦朦胧胧的雾气,硬要用语言将它理顺就像雾气在玻璃上凝成水滴。是,它们当然都是水,但是雾的形态已经不复存在,大量的信息在转化过程中丢失了。然而更可怕的事往往发生在表达之后。“他人即地狱”,表达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而每个个体的差异就注定了会对同样一段信息做出不同的理解。

      我懒得解释,所以讨厌表述和交流,更讨厌被误解。

      ……这么说来,似乎就待在这个封闭空间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没有他人的干扰,我可以安安静静地待着,一个人待着。

      听上去是个难以抵挡的诱惑。

      就在我认真地思考着可行性的时候,肚子咕噜噜地叫了一声。

      可悲的人类啊。我叹了口气。好吧,我需要起码的生存资料。至少现在,我还不想以饥饿这种没有意义的死法结束短暂的生命。

      还是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吧。

      一般来说这种浮雕都是叙事性宗教神话,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墙上的这些似乎也是这样。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后半句虽符合,但我并不能确认前半句——主角不是任何我所知道的宗教故事的主角。话又说回来,我对这方面本就了解不多。

      不过就算再怎么不了解,我也知道,正常的浮雕都像壁画一样尽量勾勒出人的形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而不是像我手下的玩意一样,如此地……不怎么有水平。

      我其实没有批评的资格,因为我自己就缺乏艺术天赋。不过像这幅上代表人物的“O<=”,连那些稍大一点的幼儿园学生都不屑于画,给它这种评价算是非常礼貌和客气的了。

      把这种东西费心费力地刻在这里,创造者还真是有意思。

      不过那位不知名的创造者很贴心地在每个小人的脸上做了不同的标记以区分,对我来说比刻出惟妙惟肖的面容更为简便易懂。就我个人而言,这足以弥补它在美术上的不足——毕竟最终目的应该是让人“看懂”。在这种程度的黑暗下只能靠摸的,简洁比繁复降低了我的工作难度。

      奇怪的是,我摸起来毫不费力——恰巧符合我,一个4岁男孩的身高和臂长。一般浮雕不会安排在这种高度、这种尺寸吧?

      因为无法确定故事的开始,我只能从手接触的那一块墙壁开始“阅读”。故事并不长,每个画面都用凹陷的线条框起来。结束后就是从头的重复——整条隧道的墙壁就是同一个故事的无数复制组成,左右墙壁都是,我因此得以拼凑出完整的情节。话说回来,其实“左右”的概念在某些拓扑结构中并不存在,不过这不是重点。

      为了记叙的方便,这里用字母来代替那些取代五官的曲里拐弯的标号。

      主角A——出场最多,暂定为主角吧——躺在床上,一会左侧翻一会右侧翻,很无聊的样子。

      第二个角色B出场,两个人面对面一会,B离开了画面。

      第三个角色C出场,两人面对面稍长一会——体现在浮雕上,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比A和B多了几格——C消失,A继续在床上滚来滚去。

      最后一个画面很奇怪(是的,故事就是这么短),是上下并排的两幅,与前面的方块形成“口口口……吕”的格局。上面的框里,A继续躺在床上。下面的框里,A坐了起来。

      上下两个方框的右下角都有一个按钮状凸起。

      哈,选择题?

      也许我应该多想一些,比如,这么简单的东西会不会是陷阱之类的。不过很巧的是,我和那个不知名的出题人一样懒。

      我毫不犹豫地按了下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黑暗、隧道与侧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