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史书里的真相 ...

  •   【赵姬】

      关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读《史记》的时候,作者君有三处存疑。

      一、关于赵姬身世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先写:“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

      点明了赵姬的身份只是邯郸一名女伎,地位鄙贱。

      但后来到子楚逃回秦国时,又写道“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这里,赵姬又成了“赵豪家女”,出身显贵大族。

      所以,《史记》里的记载,本身就自相矛盾。

      史实究竟如何,现在仍众说纷纭,莫能定论。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就取了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一些的赵氏豪族的家伎身份。

      二、关于赢政血统

      《史记》里,太史公明白无误地写了:“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在吕不韦那儿见到赵姬时,她已经怀有身孕了,后来诞下一子,即是赢政。

      但,客观的来讲,太史公写《史记》之时,距邯郸城中这一段历史的发生,已经相隔了一百五十多年。要把当年所有细琐的史实都毫厘无谬地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像这样极其私密的事情,探赜索隐尤为困难,因此,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也就存疑。

      而在赢政出生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吕不韦对这个孩子的态度表明,彼此之间是父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吕不韦在助子楚逃回秦国时,放弃了赢政和赵姬;其次,赢政承位之后,吕不韦作为相国,独擅专权,完全压制着赢政;而最后,蕲年宫之变后,吕不韦先是免官,再被迫迁蜀,终究仰药自尽。(若是亲生父子,何至于此?)

      太史公著书之时,曾漫游多地寻访遗迹传闻,而他最终在《史记》中这样落笔,起码证明了一点——当时,的确有赢政系吕不韦之子的说法。

      如果依之前的推论,赢政的身世没有问题,但当时有人谤议其出身,污蔑他是太后与当朝丞相私生——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如果这个谣言被坐实,简直可以将吕不韦和赢政同时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史实究竟如何,两千余年后的今日,已然湮沦莫考。

      此外,当时的确有一段“移花接木”的典故,为这个说法提供了原型:

      楚考烈王多年无子,相国春申君宠幸了一个女子,等到她有孕,再进献于楚王。这女子进宫十分受宠,封了王后,涎下一子,取名为悍,后来被立为太子,继承了楚王之位,这就是楚幽王。

      楚国这一段历史与秦国赢政、吕不韦之事发生在同一时间段,是以,后世也有推断,可能是当时坊间传闻里直接把它张冠李戴,嫁接在了赢政头上。

      三、关于赵姬杀子

      《史记》中载,嫪毐谋乱时,是“矫王御玺及太后玺”,“矫”即假托,盗用。但个人觉得,赵姬与嫪毐合谋的可能性更大,而之后,秦始皇对待母亲的态度,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只是为了一个面首,谋杀亲子当然丧心病狂,但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的份量呢?

      赵姬心里应该相当清楚,这两个孩子一旦暴露,赢政绝不会让他们活命。尚在稚龄的两个幼儿和早已离心、并不亲近的长子,如果只能选一方?

      所以,真实的历史上,赢政很有可能就成了被母亲抛弃的那一方。

      【赢政】

      读《秦始皇本纪》,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如履薄冰——用四个字形容赢政二十二岁以前的生活,并不夸张。

      两岁大的小孩儿,就开始过朝不保夕的日子,质于异国,被身边的所有人或怜悯鄙夷或轻贱欺辱……一直到九岁。因为稚嫩年幼而无力反抗,所以,只能默默压抑隐忍着所有的恐惧、愤怒还有仇恨。

      然后,九岁归秦,终于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尽管要面对的是当年抛弃了他的父亲,还有几乎挤占了他身份的异母弟弟成蟜。

      四年之后,赢政丧父,承王位。但,十三岁的他面对的却是母亲同朝中权臣私通,一心助那人把持朝政,将少年秦王完全架空,形同傀儡。

      之后数年间,吕不韦、赵姬合谋,迟迟不令赢政加冠亲政。再接着,更令人发指的是赵姬与嫪毐一手策划了蕲年宫之变。

      经历了这些,他成年之后行事狠决、手段暴戾、性格偏激等等几乎都是必然的。如果在这种环境下,这孩子居然长成了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好少年,那才真正不可思议。

      而历史上的赢政,最为强大的地方在于——幼年到少年时期那一段不堪的经历,在他生命中烙下了屈辱与黑暗的印记,但却并未使这个孩子消沉颓废、胆怯懦弱或者完全耽于仇恨。那样的话,中国历史上大概就不会有秦始皇帝了,取而代之的恐怕会是一个庸庸碌碌甚或丧心病狂的昏聩秦王。

      他以此为砥砺,在隐忍示弱的表象下,藉李斯等臣子的辅佐,在政治军事方面飞速地成长,终于——二十二岁,嫪毐被车裂;二十三岁,吕不韦自尽;三十一岁,灭赵国,将昔日仇雠统统坑杀!

      三十九岁,一统寰宇,阐并天下。

      有时候想,或许正是少年时的这些坎坷与不幸,成就了这个人的千秋功业。

      赢政这个人非常难以评价,读这一段时我个人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

      一、寡情

      中国古代的后宫制度,从王朝诞生起就产生了。据《礼记》载“天子在内廷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数量众多,品级分明。)

      而到了秦始皇这儿,直接删繁就简,嫡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而他一生也没有立后,所以,始皇的后宫,只有一众夫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后宫的态度,是极为淡漠的(那个时代,后宫女子一般是因君王宠爱而定品级位份,而他谁也不爱,所以根本无所谓份份)。

      这样一个多次被至亲背弃、极为缺乏信任感又唯我独尊的人,对哪个女子倾心相付,至死不渝之类的——纯属天方夜谭。而他所需要的,大约也不是什么缠绵绯恻的情爱,而是一份温暖而安静的陪伴而已。

      这个故事落笔之初的构想,就是少年相识,一见倾心,一生守望,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起情感和信任的故事。

      一点题外话:故事最末一个情节,阿荼想到赢政,说“而陛下他,半年前御驾东行,而今……该过了平原津,将到沙丘了罢。”

      历史上,始皇病死于沙丘。所以,这里其实是隐讳地点出阿荼和赢政几乎是同时离世的,算是为这个几乎从头到尾都安静寡淡的故事添上一点点温暖色彩罢。

      二、示弱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为秦始皇应该是个十二万分强悍凌厉,专断霸道的人物。

      但实际上,在《史记》里,太史公笔下的赢政,虽然行事果毅决绝,但却绝对算不上独断专行。在君臣廷议时,时常可以看到秦王“下其议”,即将一些提议章奏之类(比如李斯提议废除分封,行郡县制),都由君臣来讨论,兼听各方意见之后,赢政本人才会做最终决定。这也是他在位三十五间,朝中文武济济、名臣辈出,而且君臣相得的重要原因。

      甚至,有些时候,他对待自己所看重的臣子,是十分放得下身段的。

      这一点,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尉缭。

      赢政二十三岁时,初见尉缭。此人很早就名闻诸侯,他见秦王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方面的重要建议,赢政采纳,并十二分地礼遇于他(“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但之后,尉缭却对旁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然后,骂完秦王,逃了!

      当年,逃不出赢政的势力范围,秦王赢政恭敬地将人请了回来,然后更加礼遇,且授之以国尉之位(掌军政,职位高于当时的李斯)。

      折节下士至此,赢政的政治魄力可见一斑。

      【扶苏】

      公子扶苏,这是读秦代这一段历史时,我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史记》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可见其品格秉性的只有三处。

      其一、《秦始皇本纪》:“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单从这里,我们充分可以看到扶苏在政治方面的敏锐。

      “坑儒”一事,起因其实是一群自称可以为始皇求来“长生之药”的术士。

      侯生、卢生等一众术士借着“求仙药”的幌子,几年之间索求无度,从秦始皇这儿骗了财货珍宝无数。最后,他们自然是拿不出什么“长生药”来的,于是,夹着尾巴,逃了!

      赢政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大怒,下令彻查,最后坑杀了四百多名“生”。

      至于这个“生”究竟是不是儒生,至今史学界仍然存疑,但秦始皇因此是被读书人骂了两千多年。

      而不论究竟是否“坑儒”,天下初定就大肆杀戮都是绝对不利于统一的,暴虐百姓最终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扶苏说“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实在深中肯綮,思虑长远。

      就此一事,不仅可以看出公子扶苏秉性宽仁,其政治方面的远见也可以略窥一二了。

      其二、《李斯列传》:“皇帝二十馀子……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刚毅、武勇、信人、奋士,齐备这四点,继承了始皇的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却没有承袭父亲暴戾狠绝的那一面。于当时初并天下的秦国而言,简直是个合适得无可挑剔的优秀继承人。

      其三、《李斯列传》:“扶苏为人仁。”

      而此外,《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临终之前“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这里明白如话,是传位于扶苏的意思。

      又据《陈涉世家》载,“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之前多次劝谏于始皇,可见父子二人政见并不相同。

      赢政性格偏激且霸道,几乎无人敢触其逆鳞。所以,对扶苏与他政见不合,且“数谏”,应该是十分恼怒的。但即便这样,临终前仍决意传位于他,足见他对这个长子何其爱重。

      最后,始皇崩于沙丘,公子扶苏被赵高、李斯的矫诏所欺,自刭于上郡望月台,实在令人叹惋不尽。

      公子扶苏,嘉木为名,出身极贵,秉性宽仁,至孝至善,遭际堪伤。惜哉,憾哉!

      ※※※※※※※※※※※※

      【整个系列的总纲及设定】

      另外,因为有不少筒子都问到文文都会写到哪些人物,所以,作者菌就把大纲设定列在这儿吧~

      这个系列总体以朝代来划分,共是五卷(秦汉卷、三国魏晋卷、隋唐卷、两宋卷、明代卷)。

      每一卷是六、七个小故事(主人公有历史出名的,也有不怎么出名的),每个故事三、四万字左右。

      《秦汉卷》和《魏晋卷》的目录为:

      秦汉卷:

      一、秦始皇与郑女(千古一帝和民间少女的故事)

      二、项羽与虞姬(少年将军和绝色舞伎的故事)

      三、张敖与鲁元公主(落魄王侯和开国公主的故事)

      四、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寒门才子和富贵千金的故事)

      五、汉宣帝与霍成君(心机皇帝和纯真少女的故事)

      六、刘庆与左小娥(低调皇子和掖庭宫女的故事)

      七、汉和帝与邓绥(病弱天子和腹黑皇后的故事)

      魏晋卷:

      一、诸葛亮与黄氏女(千古名相和聪慧女子的故事)

      二、荀粲与曹氏女(儒雅名士和倾城佳人的故事)

      三、谢安与刘氏女(魏晋名相和狡黠少女的故事)

      四、王献之与郗道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

      五、独孤信与崔氏女(铁面将军和淡定淑女的故事)

      六、高长恭与郑氏女(美貌皇子和名门千金的故事)

      由于刚刚啃完《史记》,中毒太深,导致文文开始时文言风很重,可读性不够高。可是请相信--作者君真的已经发现问题,并努力在改正了,坚持到第二个故事就好些了,后来会越来越接地气的,汗~

      然后,请相信各种绝色或温文的楠竹,各种强大或腹黑的女主,以及各种忠贞不渝或唯美浪漫、精彩惊艳的爱情,都是会有滴!(秦汉卷风格比较古朴苍凉,故事慢热,这是客观因素决定必须酱紫的,觉得兴趣不大的亲,等到魏晋就转为清丽秀逸的文风,然后楠竹清一色旷代美男子撒~)

      秦汉卷已经快完了,将将进入魏晋卷,亲们有兴趣的话就收了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史书里的真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