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2、诸葛亮与黄氏女(六) ...


  •   “此卷详述玉人之事,私以为旨要详尽,但仪礼规制过于繁琐严苛,后世不宜取法……”

      她蓦地瞪大了眼,生生愣在当地,而后有些不可置信似的,随即又取了另一卷展开--

      “此处详记斫轮之技艺,惟叹费工耗时矣,望后世踵事增华,加以进益……”

      --这些,都是她以往读书时随手写下的评议!怎么……怎么他会看到?且记得这般仔细!

      见她怔怔看向他,目光里不掩错愕。孔明的语声温淡地响了起来,神色间带着几分追忆的暖意:“当年在官学读书时,蒙水镜先生垂爱,有幸得以出入书阁遍览典籍。我看书一惯有些驳杂,除了诸子经史外,亦喜欢星象、百工、地理水文之类的典籍。因为这些书太过偏颇,所以同窗之中少同好。”——甚至连元直、州平几个,也觉得这些书偏僻无用,所以无甚兴趣。

      说到这儿,他语声忽而微微一顿,杂进了几分暖意“谁晓得,有一回看极为生僻的《考工记》,竟发现其中夹了一纸书评,其上的字迹清娟里透了丝稚气,却已笔法初成……是个小姑娘的字。”他仿佛是忆起了其时的情形,眸子里微微漾笑“那个时候不禁就想,这世上竟会有个小姑娘,同我一般喜欢这些偏颇的杂书。”

      “我一字字细读了那书评,其间针砭议论虽未褪少年人的简单稚气,但却颇有独到之处,许多创见,竟同我不谋而合……后来又在《鲁班书》《归藏易》《连山易》《盐铁论》等几部中看到了几张随手而书的纸笺……不知怎的,逐一看过之后,便这么记了下来。后来每每重读这些书,总喜欢拿出来细阅一二。”青年温声细叙着往事,神色极为澹然,暖意几乎自那双眸子里溢了出来--那个时候,那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对于在书中意外发现的属于稚气少女的书评,多少暗自意外的窃喜,又多少得遇知交的颀慰。

      七年之后,十九岁的黄硕,听他娓娓说着这些,心下霍然开朗--是了,她自开蒙起,便时常司马府上做客,尤其喜欢水镜先生家的书阁,往往一呆便是整天,抱着几册竹简不肯释卷,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自十一二岁起便喜欢在看书之时,随手记下心中所悟,黄麻纸卷用了不知多少。这些书评大多都带回了家中,但偶尔疏忽,也会有几张遗落在了书卷里。

      原本,这些东西竟然有人仔细地看了,且认认真真地记下……这般妥帖地收藏了起来,时时重温。

      --一瞬时,心底里竟有些纷乱,思绪如丝,却理出不个所以然。

      “直到后来,水镜先生同我说,有人解了那局僵持的残棋……我方猜知,留下卷册间那些书评的人,亦是你。”

      他看着她,眸子的暖意较方才更盛了几分,亮得几乎有些灼然,让她--本能地几乎想要错目避开。

      但,黄硕终究没有躲闪,这这样力持镇定地与他两相对视——她,其实一惯极少示弱。

      “知道了你的出身……那时,心下其实已不敢再做奢想了。”青年静静出声,恳切而坦然“诸葛氏不过寄居于荆州,亲长俱逝,家世单薄……齐大非偶。”

      黄氏在荆州一地,乃是仅次于蔡氏、庞氏的世家望族,根基深厚,声势鼎盛。而他不过一介流寓于此的士子,家门不显,又如何入得了黄家长辈的眼?

      “两年前,初见岳父大人,相谈甚契,老人家道——愿将你许我。”青年想到这儿,微微阖了阖眼,唇角微扬,笑意恬然得仿佛都有些恍惚“那时候,惟怕是自己听岔了音。”

      既而,他睁了一双澹然清湛的眸子,静静与她对视,神色挚切坚定--

      “苍天眷顾,此生诸葛孔明与黄硕得为连理。今指日为誓,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相偕与老,此生不负!”

      ※※※※※※※※※※

      不知不觉间,时令已是夏至,三个余月的光阴恍然而逝,竟然令人觉得辰年匆遽。

      ……或许是因为,这些日子以来,她过得太过舒心惬意了些罢。

      黄硕从来不知道,原本世上竟然真有与她可以这样合契的人。

      品诗论文,抚琴对弈,说星象、百工、堪舆,几乎无一不聊得和洽投机,偶有分歧,也是两相畅议,求同存异,合而不同原是君子之道。

      他们可以一起说车轴的构造,探讨怎样才能承重更多;可以观星看云,推测明日晴雨,相互作赌;可以说至今走过的州郡,谈水文地理……

      原来,得逢知己,就是这样的感觉呵。

      正是日出时分,半个时辰前用过朝食之后,孔明便带着几名仆役,持了镰具去田中收麦。

      其实,论起来,诸葛氏的家底并不寒微。毕竟孔明的叔父诸葛玄做过豫章太守,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在荆州一地交游甚广,经过数载经营,算得小康之家,断不必陇亩躬耕。

      但他却坚持在襄水河畔留了半顷良田,晴耕雨读,每岁春分并种,社日酬神,三月三侯杜鹃初啼,四月获谷鸣时犁杷上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岁耕耘所得,恰好够一家人饮食用度。

      耕读传家,诗礼继世,原本就是士人的立身之本。自小随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她,对这些,只觉得熟稔而动容。

      今日是夏至,依时下农俗,夏至这一日,要取菊花烧成细灰,待小麦收囤之后,将菊灰撒入麦中以防蠹虫。

      这些事,以往在家中时她便清楚,不过如今是头一遭自己动手……跽坐在中庭的一丛云丘竹边,点燃了一堆小小的柴禾,不一会儿,便闻见架在干柴上铁盂中不大一堆晒得干黄的白菊,被烧焦后散出清苦微郁的香气。夕阳中,女子的目光宁静地落向襄水河的方向,眉目间尽是恬然的笑意……

      近日里,她甚至打算着添一架织机,针黹织绣这些自小便学过的,但因为太过耗时又繁琐,已许多不曾碰过织梭了。可,这些日子,她竟心下有些莫名地生出几分冲动,想自己亲手织布裁剪,与他做一身轻薄的夏裳……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寻常的夫妻,便是这般岁月安宁,静好度日的罢。

      单想一想,便令人觉得心底里温暖而适意。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02章 诸葛亮与黄氏女(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