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无题 ...


  •   时间在往后迁延。道德色彩也越发沉垫。这仿佛修建厅台楼阁一样,一旦有了格局。后世只要照着做。就不会出样一番景象呢?好比内恃拈起兰花指,再轻涂些腌脂水戴。步履婉约。可又捏手捏脚的,阴阳怪气作贱起女人来。别人不说,自己又不知道,到后来竟又飘然起来。这是一种大可悲。之与我是伪“文化”伪“文学”。小孩子穿大人衣讲大人话。李玉刚在美到底不是女人,更加不是杨玉环。即便要“是”谁又愿作这这个唐明皇?这种缪论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头上。不宜作长久的思量。贾平凹说过文学是不幸人的事。想来这话不假。幸和不幸需要做点研究才能有发言的权力。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从《诗经》至《离骚》,由《史记》到《资治通鉴》。无时无刻都反应着这种大悲哀。然而却是大“幸事”。从先秦的焚书坑儒,这种对文化文人大摧残悲微色彩碑基的建立。不幸的事在朝代的更迭中越发有光彩了。司马迁之与《史记》而受宫刑。到晋时更尤甚。黄祖杀祢正严。曹操诛孔融。仲达除夏候玄。子上算嵇康。甚至于兄弟相残,七步成诗。于是乎有“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后来的柳宗元之于《三戒》。韩愈之于《佛骨论表》。更是与事不济。与世不入的反抗和呐喊。典型的写照。他们的不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文者文学也。文学文者。平时你只要写写山论论水。歌功颂德。抚琴弹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只如此。大抵是不会出什么乱子的。可是他们谈疾苦,诉民生。揭露和鞭策一些不光彩的地方。而这些的不光彩恰是部分人的光彩的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家的姑娘如何听得别家的话。当一些士子一时无法适应朝代更迭带给他们思想的落差,正统的文化情怀受到冲击甚至毁灭。道德和伦理纲常发生严重的背离。就在也忍不住暴发起来。之后的事就是挨打。文人到底不是政客。文学也不全是政治。政客他们懂得韬光养讳。审时踱事。相机行事。而文人墨客这中衣裳确比较单薄甚至于透明。所以要挨打。鲁迅说过侮辱和吗不是斗争。这也不幸人的又一通病。然而他们却很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拒周绝食而亡。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例来被士人所推崇。这是“通病”关键所在现什么错误的事情。可是这一切对于一个“饱读圣贤”加之略知二十四史的我而言。由最初的“耳濡目染”到最终的“相濡以沫”。对于这寄托的原故。从甚了然,也渐渐堂而惶之起。这是读书人的通病。但之与我一旦静下细想。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好比内恃拈起兰花指,再轻涂些腌脂水戴。步履婉约。可又捏手捏脚的,阴阳怪气作贱起女人来。别人不说,自己又不知道,到后来竟又飘然起来。这是读书人的通病。但之与我一旦静下细想。又是怎。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大多文化要想久远。必须载以与之相对的另类事物。彼此要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分主次。且不可喧宾夺主。鸠占雀巢。要存以依附的关系。当依附的情况发生逆转。一旦这种形式足以左右的力量。就要遭到拼命的抑制。最好是灭亡。他们于是拿起笔墨。咬文嚼字。妄图掀起巨浪冲击那股力量。却被更大的风浪所吞没和掩盖。物质才能决定意识。并不为之转移。当统治阶级发现不利用自己统治施政的文化文人时。必要要大作“文章”。况且文人又多半是穷酸的。寄托于山水。弄义于春秋。不惜于泼墨。偶有佳作。也被看作无病呻吟。和故作高雅。和风尚。只要不谈政治。落个穷酸也无关身家性命。即使后面的孔孟之学。科举时也仅供于八股文。之于之后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那就另当别论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