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骑班见闻录 ...
-
骑班见闻录
音乐水果
很多年以前流行“走班族”,即走路去上班;现在大街小巷都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流行的则是“骑班族”。其实在北京,如果不是有要穿过五环去参加的会议,十公里以内都可以选择骑车。比起坐地铁时的胸闷气短,在路面上肯定能看到更多风景。
一辆天蓝色简单轻便的自行车一直是我的“坐骑”。亲朋好友曾建议我开车或坐公交车上班,我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长安街沿线的早晚高峰堵车盛况,他们恍然大悟:选择了机动车,可能第二天我也无法抵达,真是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只有“到不了的公司”。我还测算了下上下班这段路“开车和骑车”哪个更快,结果十次里自行车赢了八次,即使汽车占据了自行车道,我也能自由地穿梭在狭窄的缝隙里,完全不受交通路况的影响。
以前还觉得骑车累,可自从在南半球自驾了一个月,那右舵驾驶开了5000公里的经历让我觉得,骑车就是放松,偶尔前面送外卖的电动车紧急刹车,我却因刹车不及时撞上去,人家也不会纠缠,连理都不理我直接走人。除此之外,我的注意力不仅不需要高度集中,还能在慢悠悠蹬车的时候四下张望,这一观察,还真发现有值得留意的事情。
十字路口处,总有固定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做着固定的事情。比如我上班经过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有一位女士坐在花坛边的栏杆上骂街,她穿戴整齐,说话声音很大,听了两句后便知,此人精神不太正常,交通协管员悄悄地告诉我,这个人每天早晨骂半个小时后就会自己回家,也不妨碍他人,更不影响秩序,大家也就任由她去了。而我上班经过的第二个十字路口,则是有一位中年男人举着手里的红皮书晃悠,书封上的照片赫然就是他,也不知道是他自己写的书,还是别人为他写的传记,这个人就举着一本书、抱着另一本书,雷打不动地做着“无声的宣传”,当然,也没有人买他的书,这完全不影响他为自己代言的热情,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都会准点出现。
初雪时,我以为我在雪地里骑行很浪漫,却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到。北京冬天下雪很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初雪时,我能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兴奋,可这“兴奋”显然是过了头。那年冬天的初雪来得格外晚,夜幕降临时,我慢慢蹬着车压着雪哼着歌,正当我感慨雪的松软洁白时,就听到“咣当”一声巨响,吓得我赶紧刹车。隔着人行道和绿化带,我眼见一辆私家车在撞向公交车的车身后立刻往反方向打方向盘,车子越过三条车道,直直地冲向了人行道。还好有栏杆防护,私家车直接将一大排栏杆撞到,车前的保险杠也登时脱落。这场交通事故前后不过15秒,却足够吓人,公交车司机无奈地停车下车,估计他也很纳闷,好好地在公交车道上开着也能被撞,真是“躺着也中枪”。“雪天路滑,出行注意安全”这句话说了很多遍也还是很有意义。
交通协管员是我最常碰到的人,他们穿着工作制服,手举旗子,身带扩音器,看着红绿灯负责地吹哨子。夏天的时候我等红灯,即使带着遮阳帽和防晒套袖,光秃秃的路口晒得我难受,我感慨了句:“好晒啊,也没有个遮阳棚。”没想到过了一周,那个路口竟真的多了四个遮阳棚,东西南北路口各一个,专门为骑车人等红绿灯搭建,我问交通协管员,她笑嘻嘻地说:“你们的意见我都反馈上去了,是挺晒的啊!”有的交通协管员还是段子手出身,大家等红灯的功夫就能讲个小段子,我就听过不同版本的交通安全绕口令,三十秒到一分半钟的等待一点都不漫长,反而充满欢乐,表演完毕后,行人们还为交通协管员鼓掌,一副“演出结束”的落幕架势。
做一个“骑班族”,绿色环保又能节省时间,这些见闻像是连续剧不断上映,丰富了我每天上下班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