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海外过年倍思乡 ...

  •   海外过年倍思乡

      ◎音乐水果

      漂在海外,实属不易。春节气氛的热闹程度取决于当地华人的多少,如果很少,那就冷清;如果很多,则是繁华

      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所在的小镇一共有20万居民,其中华人不超过500人,不仅没有唐人街,就连亚洲超市也找不见,每次要买点五香粉、味精这样的调味品,要搭着中国同学的车去其他小镇寻找。在这样僻静的小镇上生活,中国春节的气息是半分也无,加上每次春节都适逢春季学期的第四周或第五周的周中,上课上得热火朝天,作业留得铺天盖地,过年便硬生生地成了一种奢望。

      在美国的第一年除夕夜,我奋笔疾书地写了两篇论文,把第二日上课要做的演讲练习了十几遍,然后关电脑洗澡。睡觉前我还敲了敲隔壁中国舍友的门,跟她道了句“过年好”,她疲惫地抬起双眼问我:“今天过年呀!”我点头,瞥到她满屋子堆的文献书籍,很理解地轻轻为她带上了门。

      在美国的第二年,我决定布置下我的小房间,先把钉子都拍进了门框周围,然后将那些精致的红色小中国结挂在上面,这样多少有了过节的气氛。然而,除夕夜依然是与作业战斗,完全忘了过春节这件事,第二天上课碰到香港同学我才想起。我跟他讲:“昨晚是除夕哎。”香港同学沉思许久,幽幽地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我已经五年没过春节了。”听完他的话我立刻得到了安慰,想着自己也就是两年没过年,比这哥们儿短多了。

      那些挂在我房间门框上的小中国结好看无比,引起了美国舍友的注意,于是我趁机给他们普及了中国的春节。但最后我搬走的时候,房东以“门框上有钉子洞”为由,将我的租房押金悉数扣下。

      来到英国读研后过的那个春节,很凑巧是在周六,这就给了我们所有中国学生聚会吃饭过年的时间。其实,学校的中国学生会也组织了文艺专场演出与聚餐活动,不过,看一场演出需要十英镑,外出聚餐需要上百英镑,这样高昂的花费还是让众人望而却步。与其和中国学生会一起过年,还不如自行组织圈子内的同学来个小型聚会呢。场地定在了我宿舍的大客厅,为此我提前跟那些新西兰、印度、英国舍友打了招呼,告诉他们周六的大客厅与厨房都被我“征用”了。然后就是统计人数,我们一共七个女生,大家决定中午吃火锅,晚上包饺子,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比如谁去买蔬菜、谁带火锅调料、谁去买甜点等等。

      除夕当天中午,看着一盘盘色泽鲜艳的菜与肉,以及热气腾腾的火锅,我们举杯欢庆,在开饭前互相赠送了礼物与贺卡。这顿火锅吃得热火朝天,火锅之后就是水果与甜点,吃撑了的同学就站在一旁开始和面、拌饺子馅,为晚上的“饺子宴”做准备。其实在国外生活久了,同学们的厨艺都趋向精湛,这边同学切菜时,菜刀与案板碰撞发出“咣咣咣”的声响,那边同学在擀饺子皮,三下两下就擀了出来,让在一旁拍照的同学不禁拍手叫好。我们给其中三个饺子包进去了三小块菠萝,吃到“菠萝馅”饺子的同学便成了当晚的幸运儿。即使平日的文献书籍再难懂,课业负担再沉重,至少在春节这一天,中国同学把那一切都暂时抛置于脑后。这一刻的欢聚,是为了让海外学子不再孤独,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你一起漂泊,不就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吗

      伦敦的唐人街在春节这几天也是热闹非凡,我们的火锅与饺子宴结束后,第二天便直奔唐人街凑热闹。舞龙舞狮的游行队伍吸引了大批英国本地人和欧洲游客,就连维持秩序的警察也忍不住边观看边鼓掌。唐人街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家店面都透露出红色的喜气。随着人流,我一家店一家店随意地逛,看外国小朋友好奇地央求父母给买冰糖葫芦,看卖港式茶点的广州商贩忙得不可开交,看一群老外举着相机对着挂炉中的烤鸭不停按下快门……2月的伦敦还很冷,但这样的气氛却不清冷。春节这几天大约是唐人街华人员工最忙碌的日子,没有休息,生意兴隆,过年对于他们,仿佛是一道云烟,一个影子,只残存在心底,留一点念想。

      漂在海外,实属不易。春节气氛的热闹程度取决于当地华人的多少,如果很少,那就冷清;如果很多,则是繁华。冷清与繁华只是人数多少的区别,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上哪一个地方,都会在过年这一天思乡之情浓烈至极,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就是如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