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贾母 ...

  •   贾母在繁华锦绣里出生,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富贵,好东西都打她眼前过,所谓耳濡目染,她的品味,可以说是贾府最高的。
      而贾母的高品味,体现在她对精致之物、灵气之人、韵味之事的欣赏。
      要说精致之物,给黛玉糊窗子的软烟罗,给宝玉穿的孔雀裘,给宝琴的那件大雪穿的凫靥裘,都是贾母心里有数的,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样的人配用,她心里有一把尺。
      书上有一段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贾母看见宝琴、宝玉立在雪里,看着像仇十洲的《双艳图》,就觉得十分美好,想说亲了。
      那一段想象一下,确实好,颜色配得好、人物配得灵气。
      正好说说贾母心中的灵气之人,有一段写江南甄家来人,贾母让宝钗、黛玉、宝琴、探春出来见客。惜春、迎春,她是不叫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贾母认为晴雯好。
      晴雯生得举止风流,王夫人很忌讳,看过一次晴雯的背影,觉得是水蛇腰,和林妹妹一路。
      这也是有缘故的,贾政有几个美妾,王夫人称这一类女人为狐媚子,金钏儿就是触了她这个心病,在王夫人午睡时,和宝玉调情,王夫人才大怒,赶了出去,最后金钏儿跳了井。
      贾母却没有王夫人这个心病,晴雯是贾母送在宝玉房里的,按贤妻美妾的标准来,她看中晴雯的灵气、标致,贾母不忌惮女孩儿生得好。
      除物与人之外,贾母也讲究韵人行韵事。
      举个反例,她点评女先儿口里那一套才子佳人,说得很犀利,她品味很高,不入流的故事,她看不上,不想听。
      举个正例,贾府女眷中秋赏月,桂花底下吹笛,是个极致。
      贾母说了一句“赏月在山上最好”,所以女眷们上了凸碧堂。
      她又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请了乐人过来,再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虽然贾母只是一个提议者,但书上描了那个场景——“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
      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
      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
      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为了贾母这第四句话,书上再深描了一段——“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场面从清美到凄美,就不单单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了,大概贾母年老,不知人生能再有几回中秋?又大概是贾府气数将近,众人隐约有感吧。
      总之,贾母是一个韵人,媳妇们说她虽然年老,但“有兴”。
      我个人认为,她是代表贾府最高审美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