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贾敏病逝 ...
-
话说这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如今升职至兰台寺大夫,籍贯苏州人,皇恩浩荡,今又皇上钦点出任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也握有财富的要职)。
仔细考究,原来这林如海不简单。他的祖上过去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历经五代。林如海从科举出身,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在苏州一带,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凭借良好的声誉,地位,钱财,娶了金陵(南京)名门望族贾家贾代善的女儿贾敏。说到这贾敏,也是标致美人一个,性情温和,端庄文雅,贤良淑德,深讨贾母疼爱、喜欢。在林如海众多姬妾当中,只有嫡妻贾敏生有一女,乳名黛玉,如今长到了五岁。纵使就一个女儿,这林如海也是爱如珍宝,又因自己岁数大了,膝下无子,黛玉生得聪明清秀,就更加宠爱。说这林黛玉啊,也是古代幸运的女子之一,她父亲为了慰藉自己命中无子,把她当作假小子充养,教她读书,识得几个字。
当这林黛玉长到七岁的时候,她母亲贾敏因身子骨脆弱,不幸得了寒疾,卧床不起。多次请医生看病,吃名贵中药也不见好。这林如海见妻子病况愈下,也是忧心忡忡,郁郁不乐,又因公务繁忙,琐事缠身,无瑕顾及家中,一个月难得在家中呆上几天。所以,这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到了黛玉的肩膀上。
说这黛玉对母亲极其孝训,长伴卧榻之侧,每服汤药,必先自品尝。像往常一样,黛玉放了学,就跑到母亲身旁陪她解颐,又命丫鬟搬来桌椅放在母亲床榻前,以便温习功课。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就这样又过了一年,黛玉的母亲贾敏身体竟奇迹般地一天天好了起来,能下床走路了,不过多使了点力气,多走了几步路,就喘息个不停。
林如海见到妻子身体情况有所好转,也是眉开眼笑的,每次抽空回家的时候,都要再三叮嘱她不要做女红,干针线活,不要到外面乱跑,只叫她多卧床休息,偶尔到自家花园养养心,散散步。然而,黛玉却不这么想,她甚至比以前更忧郁了,脸上笑容也渐少了,背地里哭泣的次数增多了,她有一种预感,认为母亲的病反而加重了,认为母亲的健康恢复是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是死亡的讯息。为此,她善待母亲更加用心了,推辞掉了所有的功课,常常呆在她母亲身边,竟细腻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
这日,桃花开得极红,极艳,时不时花园里有幽香飘来,面对这良辰美景,贾氏夫人闲心偶炽,竟想着要到苏州城外的文殊寺求香拜佛。看到黛玉从厨房
出来,端着药走进自己的房间,便把这事告诉了她。
“母亲,这件事万万不妥。黛玉惊慌道,您身体还没有康复,不宜远行到城外烧香拜佛的。”
“我看我身体也渐渐好转了,出去不碍事的。贾氏夫人道,我心中有一桩心事未了,搅得我寝食难安,好不痛快。”
“母亲有什么心事尽管向黛玉说来。黛玉定会替母亲消愁解闷的。黛玉道,还请母亲饶恕黛玉照顾不周,不知母亲心事烦忧。”
“这不怪你。贾氏夫人道,我不想说自有我一般考虑。我若向你说来,恐你年纪小也不甚明白。你且不管我说与不说,你只管答应我便是了。”
“母亲若执意要去,黛玉我也阻拦不住。”黛玉道,“既是这样,要不我禀告父亲再来做打算如何。”
“这芝麻大点的事,用不着向你父亲禀报。”贾氏夫人道,“这事就由我做主,就这样说定了。”
黛玉见母亲口气决绝,便知不好在冒犯说什么。她转念一想,尽量往最好的方面想:看来母亲心病也很严重,她既说要出去添香拜佛,我不如欣然同意她去,这样一来,说不定她心病一除,身体也跟着好了呢。想着,她嘴角浮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母亲,打算何时去。黛玉笑道,黛玉我也好准备准备。”
“过了晌午。”贾氏夫人笑道,“还是挑个方便的时间吧,不如睡了中觉,你看如何?”
黛玉忙陪笑道,“既是母亲说怎样,就怎样吧。”
过了晌午,太阳略偏近西边时,黛玉携带着母亲,丫鬟雪雁,出了林家大院,来到了城外。城外春光明媚,游丝满天,杏花飞舞,绿树清溪。走过五里夹道的柳树,他们走上一条山道。山道两边是郁郁苍苍的高山,高山之上是明朗的天空,天空下面是片片羽毛般的云彩在高山的头顶飞掠而过。山道不宽不窄,极其蜿蜒,如赤练蛇一般,在道旁生长着一些黛玉也说不出名儿的花,有些花枝头缀满着红色,有些花点缀着些白色,还有的花色彩斑斓。
行了一段路,转了几个槎,她们主仆三人终于走到了文殊寺的山脚下。在山脚下矗立了一个凉亭。丫鬟雪雁一看到那凉亭便惊叫了起来,眼睛直放光,此时的她已累的直喘气,汗水躺了一面。她惊喜的定睛再来看时,只见夫人小姐早已在那大红油漆的长凳子上坐了下来。在一旁的黛玉,一边不停地用棕榈扇子替她母亲扇风,一边用手轻抚她的后背。雪雁“哼 ”了一声,非常不满的提着包裹走过去,包裹又重又鼓,里面放置着五百两银子和一些烧香用的软细。
在凉亭里休息了一会,她们迤逦赶往山上来。踏过八十八级石梯,她们又累的直不起背来,额头大汗淋漓。说这丫鬟雪雁这次精明的很,疯狂的跑到最高台阶上,蹲了下来,把包裹甩在一旁。等黛玉搀扶着她母亲走过来时,雪雁早已爽快了一番,山上的凉风吹得她像是在寒冰洞里一样。突然,身后传来阵阵嬉笑的声音,她们转身一齐往那桃花深处看。
说这山啊,高高的足有八百米,站在山脚往上看,好像耸立在云雾当中似的。这山名叫飞云峰,听这名字就有点仙味。它位于整个山脉的最高峰,在它的上面建有一座寺庙,名曰:文殊寺。说起这寺来,还流传着一段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唐朝有位得道高僧,名叫法道禅师,一天云游到此,见这里环境清幽,鸟语花香,非常喜欢,于是就决定在这里修行佛法。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下山请能工巧匠上山为他修建寺庙,种植花草,松竹。短短一年的工夫,一座寺庙群便在这里诞生。有一天,他的徒弟们寻访到此,说是奉了唐明皇旨意,来请他下山布道讲经,修撰佛经。然而,他执意不从,打发他们离去,胡乱找了个借口,告诉他们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在山上静养。他的徒弟们听了也不好说什么,只好怏怏离去。回到宫中,他们将此事如实向唐明皇李隆基禀告了。没想到皇帝听了之后,龙颜大怒,以办事不利的罪名将他们打入
天牢。一怒之下,皇帝又派兵将文殊寺重重包围住,威胁说,如果法道禅师不奉旨下山,就要放火烧山。
听到消息后,寺里上下一片哗然。和尚们都极力劝法道禅师下山请罪,保全大局。没想到,法道禅师固执己见,极力不从,扬言说,圣上若是苦苦相逼,自己甘愿焚火圆寂。这话传到了唐明皇李隆基的耳朵里,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一道圣旨快马传来,命令士兵点火烧山。话说这火还没烧到寺庙前门,法道禅师痛下心来,命令寺中弟子,架火焚烧自己。一场大火,就这样无情的葬送了一位天下盛名的得道高僧的性命。
消息传下山后,唐明皇李隆基捶胸顿足,含泪后悔不迭。自此,他下了一道圣旨,说,以后谁也不能为难文殊寺,并御笔为寺庙提了一副对联,写道:“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自从有了这一段传说之后,前往这里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文殊寺也因此名震全国,佛法广传海外。
那笑声愈来愈近,只见从桃花深处转出两个光头和尚来,手里各提着两只水桶。他们一看到她们,就停止了嬉笑。
林黛玉看到他们走过来,忙向前笑道:“请问两位师父,这是要上哪去?”
其中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和尚,走到前面停住,回答道:“回女施主,我们正要下山去打水。”
黛玉道:“山上没水吗?”
和尚道:“小施主,有所不知。那天从山上滚落下一个大石头,正好把山中的井堵死了。”
黛玉道:“原来如此。”
和尚道:“小施主,若是没有其它的事,烦请让我们下山取水去。”
黛玉道:“我们正好有件事,烦请师父带我们到庙里烧香。”
和尚道:“既然施主,诚心向佛,那跟我来吧。”
正要走时,那和尚回过头来对另一个和尚说道:“师弟,那你一个人下山去取水吧。”另一个和尚点点头:“是。”
说这寺庙山前山后种满了桃花,春光照耀下,芳香醇厚,微风拂过,一片飞红,整个山头像花园一般,又像是人间仙境。当寺里钟声敲响时,他们走到
了大殿前的广场上。
和尚道:“三位施主,小僧就领你们到这了。”
黛玉笑道:“有劳师父了。”
和尚道:“不客气。”
他转身要走时,贾氏夫人连忙唤住了他。他回过头来,看着她们,脸上都是迷茫。
贾氏夫人命令道:“雪雁,拿出十两银子来赏给这位师父。”
和尚赶忙挥手道:“施主万万不可。出家人无欲无求,四大皆空,不可犯了佛门规矩。若是传了出去,方丈怪罪下来,小僧岂不是要被轰出寺门。”
贾氏夫人脸色一变,露出羞愧,忙道:“师父休要责怪老身。老身并不是故意冒犯师父,只是这佛门清规戒律众多,少不了疏漏。”
和尚笑道:“不打紧,不打紧。”
那和尚走后,她们走进文殊寺中来。午后时分,寺中空无一人。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檀香袅袅,盈满整间大殿,破窗而来的阳光,照在地上的蒲团上金光闪闪。大殿当中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眉宇间夹着一点朱砂,两眼柔情,盈盈含笑。殿内两边俱是诸天神佛,模样迥异,神态百出。
黛玉替母亲点好檀香,她们三人排在一起正要磕头的时候,突然,一人从禅房内转出来,道了一句“阿弥陀佛”。她们转向那人,只见那人身上披一袭大红袈裟,袈裟上点缀着无数发光的红宝石,绿宝石。再看那人头上留着满头黑亮如漆的头发,脸上白得像涂抹了面粉,嘴唇红得像擦了胭脂,眼角脉脉含情,眉梢似在微笑。黛玉见那人忙收了眼光,顾盼中似乎流转出一缕情丝。
雪雁冷道:“你是何人,为何要吓我们一跳。”
那人走到佛前桉椅停住,咧嘴笑道:“三位施主莫怪,刚才多有得罪。”
雪雁怒道:“啰嗦个屁,问你谁呢。”
贾氏夫人忙呵斥道:“雪雁,休得无礼。”
那人轻拈一下袈裟,依然陪笑道:“贫僧乃是本寺住持。”说着,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雪雁无语。
贾氏夫人起身,跟着黛玉起身,行了个礼。
贾氏夫人笑道:“原来是住持。丫鬟年轻不懂事,请住持宽容。”
住持道:“无妨,无妨,接着又道,夫人尊驾降临本寺,实乃幸事。我看夫人眉间敛愁,莫不是心中有事。”
贾氏夫人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住持道:“夫人,何不求上一签,也好让我知根究底,替夫人你解除心病。”
“甚好,甚好,大师此言,正合我意。”贾氏夫人笑道。
住持从佛前桉椅上取过签筒,递到贾氏夫人手里。贾氏夫人十只手指一起抖动,竹签在竹筒里晃了又晃,这样来回数次,竹筒里的竹签,就像是搅泥水一样,翻动的混浊不堪。等竹签转动静止下来,她伸手抽了一根出来。接过竹签,住持看了看。看过之后,他脸色大变,由雪白一跃而成为铁青。
此时黛玉和雪雁由于没事,围着铜黄色的大柱子玩起了捉迷藏,笑声飘荡在大殿里。她们对贾氏夫人抽签一事,知道却又漠不关心。
贾氏夫人两眼睁的大大的,直盯着住持乌黑的眼眸子看,同时注意到他脸上起着的惊人的变化。预感有事要发生似的,贾氏夫人赶紧问道:大师,你怎么了,你脸色有点不对劲啊。
住持定了定心,长舒了一口气,脸色又回到原来的雪白。
瞥了一眼贾氏夫人,他加强语调说道:“我没事,只是刚才有点头晕。殿内香味太浓了,有点过敏。”
贾氏夫人正纳闷哪里有香味。突然,一股浓烈的桃花的芳香,随风飘来,直沁入她的鼻子,使她重重的咳了几声。
贾氏夫人问道,“住持对花过敏吗?”
只见住持点点头。
贾氏夫人心下怪道:“住持,既然对桃花如此过敏,为什么还要满山植满桃花呢?”
好像触动了住持内心幽谧的伤疤,只见他明亮的眼睛突然暗淡下来,头垂了下来,良久默然无语。大殿内,柱子旁,不断有嬉笑声传来。
当他再次抬起头来时,贾氏夫人已磕过了三个对佛虔诚的头。现在,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铜黄色柱子旁的她看,只见黛玉生得纤弱瘦小,身若弱柳,眉似黛蛾,眼艳若春花,只是花中微微含露。他心里默念道:怎么这小妹妹如此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瞬间又想到,自己已遁入佛门,所以又别过眼去,看着贾氏夫人。
这时贾氏夫人也抬起头来,两人眼光接在一起,赶巧黛玉也走了过来,拿眼看着他。住持瞥眼看了下黛玉,之后看着贾氏夫人,再也没有看她了。
住持道:“夫人,刚才问我为什么要栽这么多桃花是吗?”
贾氏夫人摸了摸黛玉的头,看着他点点头。
住持冷笑道:“我种这些桃花都是为了我的林妹妹。”
黛玉扯了扯贾氏夫人的绸衣花边,羞涩的说:“这世上林妹妹就像树叶一样多,你说的是哪个林妹妹。”
他惊了一下,低头看着她,询问道:“天上地下不就只有一个林妹妹吗?”
黛玉摇头道:“非也,非也。现在在你眼前就有一个林妹妹,不要说京城,就说这苏州城内就多的数不过来。我看你,简直是个呆子。说着,她又跑过去和雪雁玩捉迷藏。”
贾氏夫人咳道:“住持有所不知,小女芳名林黛玉,也多有人唤她“林妹妹”。”
住持慌得不知如何是好,脸上也是涨的通红。过了一阵子,他又平静了下来。
住持依然以平静的口吻道:“想不到令嫒也叫林黛玉。世间有太多的巧合,总在不经意间碰上。”
贾氏夫人大概厌倦了这个话头,于是话音一转道:“大师,请问我手里的竹签可怎么解。”
住持接过竹签,眼睛却朝窗外凝视,神情有些不安,手里的竹签颤抖的没完没了。他拈指算了一下,惋惜此签是凶兆。
住持欺骗道:“竹签上说夫人,命好命不长。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的。夫人乃大富大贵之人,必然洪福齐天。”
贾氏夫人听他道前半部分着实吓了一身冷汗,再听后面一段,又马上露齿微笑起来。不过,说来说去,她依然有些迷惑。
贾氏夫人道:“大师说一半好一半坏,可我不知道到底是好还是坏。”
住持道:“一白一黑,调和中庸,无病无灾。”
贾氏夫人笑道:“既是这样就好。我本不想强求,奢望长命百岁。只是我这小女年纪尚小,身体又多病,如果我走了,谁来照顾她。”
住持道:“莫非这就是夫人一直以来潜藏的难以解开的心事。”
贾氏夫人点点头。
说这时间转眼就到了黄昏,她们就要起身回家了。住持把她们送到寺庙前门,就谢别了。然而他心中有些不舍,就又攀上寺庙的顶楼,手扶住栏杆,在落日楼台,注视着黛玉款款走下山去。
回到家中,夜里贾氏夫人就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