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后宫 ...

  •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娙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傛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子,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的封号,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贵嫔,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夫人,明帝太和年间始命夫人登淑妃之上,位次皇后,在贵嫔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魏又有贵人、才人,其爵位不祥。
      吴蜀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朝
      宋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陈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渐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周礼减其数。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
      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
      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
      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
      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三夫人,正一品;
      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
      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略同唐制。
      后唐皇后之下有昭仪、昭容、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等。
      身为内职封国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妇称号。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
      皇后之下置: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正一品。
      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从一品。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
      美人。正四品。
      才人。正五品。
      君、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
      侍御、红霞帔、紫霞帔、听宣、听直、书直。

      辽
      可敦(即皇后)之下设:
      贵妃、惠妃、德妃、文妃等。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金制基本沿用唐制:
      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
      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

      元
      只有皇后、妃、嫔三类。
      皇后有宫婢侍从280人;
      妃有宫女200人;
      嫔有宫婢80人。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
      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皇后1 2 4 4 2 3 2 4 3 1 1 1(有争议)
      妃子 15 13 15 36 7 26 12 16 13 4 2 1(有争议)
      清朝12帝的后妃数目都不相同。这说明制度虽然有,但没认真实行。
      选择后妃的步骤
      第一步是选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被征选在宫廷里服役的女子。
      《管子·君臣》:“是故国君聘妻于异姓,设为侄娣命妇宫女,尽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汉书·贡禹传》:“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唐杜牧《郡斋独酌》诗:“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璫。”《红楼梦》第八三回:“凤姐正要站起来回奏,只见一个宫女传进许多职名,请娘娘龙目。”清昭梿《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选宫女,于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册送府。”
      词语解释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
      宫女,泛指被选入宫中供帝王声色享用的女子。大致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礼法允许,历代沿制的嫔妃类。《礼记·昏仪》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历代封建帝王一人占有成千上万的女子,根据其好恶程度,将宫中女子分成若干等级。如隋炀帝继位后,认真按照《礼记·昏仪》中之说,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十二人,品正第三。美人才人共十五人,品正第四。宝林二十四人,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人,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人,品正第七。总共一百二十四人。这是宫女中品位最高的。又如唐制,宫中设皇后,皇后之下为贵妃、丽妃、惠妃、德妃、淑妃、贤妃;妃之下又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谓之九嫔;九嫔之下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再就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上述女子是宫中级别高、有地位的宫女,这只是后宫成群宫女中的一小部分。二是宫中数不清的女官和宫娥等等,这部分女子可随时召来,封以头衔,博取帝王一时之欢心。三是宫中庞大的女乐倡优,她们色艺出众,专供帝王享乐和应酬之需。
      宫女,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
      此后,历代宫女中,有一部分开始从民间“选美”、“采女”中选出。“选美”就像科举考试一样,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参选女子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历代都规定宫女取自良家子。
      古代宫女的数量自汉代始,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增加。西汉初年,宫女只有十几人。汉武帝时,宫女则突破1000名。东汉桓帝时,后宫聚集美女达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将宫女数量突破1万。唐开元、天宝年间,后宫人数跃升至4万。时至明代,宫女的数量为9000。宫中每年仅花费的脂粉钱便达到40万两银子。历史上,各朝各代从民间挑选宫女已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了。
      清承明制,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宫女制度,但是在选择的范围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比较而言,更为严格。
      清代选入宫中的女子有两种,一种是秀女,一种是宫女,在清初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才将秀女和宫女分开。秀女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选为妃嫔或指配给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宫女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供内廷役使。
      清代宫女选择的范围只限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初期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日。凡年龄在13岁以上者,便造册送内务府会计司备选。在选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宫,第二天天明时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选阅。以6人为一排,每人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分和姓名,被选中者唤出排,入选后当日留宫内,否则立即遣出。若有妃嫔的姐妹或亲族女子则另组一排检选。如果此次已经入选,但是在所选名额之外,就令会计司记名,即“记名宫女”,下次再选时先以记名者入选。若是记名后未到下次选阅时父母就将其嫁出去,则属于抗旨。
      宫女的身份也不尽相同,上层的为宫中女官;下层的为普通奴仆。对于女官除了年龄、身体、品行诸条件外,还必须掌握女工等技艺。据史料记载:“宫廷岁选秀女,凡选中者,入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递补,然后择其优者,教以掖庭规程,日各以一小时写字及读书。写读毕,次日命宫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这些宫女中比较优秀的就成为宫中的女官。据史料记载:“乾清宫置夫人一人,秩一品;淑仪一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她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侍候嫔妃(尚宫);有的负责节仪之事(尚仪);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于清代内务府管辖着宫廷内部的人事、财务、礼仪、保卫及帝、后、妃、嫔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所以女官的执掌也就形同虚设了。被选中的宫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等各宫中随侍。不同等级的人配给宫女的数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书里,康熙朝规定:皇太后12名宫女、皇后10名、皇贵妃8名、贵妃8名、嫔妃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其余的部分就分配到六局处服役。
      宫女入宫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洗澡,等年纪稍长才可以把头发留起来。刚进宫的小宫女要由嬷嬷(老宫女)教她们各种礼仪和梳妆打扮的技巧,嬷嬷一般非常严厉,动辄非打即骂。如果聪明灵巧,半年就可以上岗服役了,也就有月钱(工资)可拿。宫女们的月钱多少并无定制,最低的4两,高的可达20两,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有内务府供给,其实她们主要的收入是平日各宫的赏赐。若得到皇后或太后的恩宠也可以为父母博得富贵,但多数宫女的生活是悲惨的。她们从选中入宫的第一天起就犹如进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满25岁乃至30岁才许出宫婚配。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宫者,要经总管太监核查奏闻后方准出宫。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她们出宫后已是老处女了,连正常婚配都很困难。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为答应、常在以致嫔、妃的,那就要永远留在宫中了,但这是极少数的。康熙皇帝鉴于明朝中叶以后宫人太多,用度靡费,于是对嫔妃、宫女的数量都作了限制。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约有四、五百人,但到雍正、乾隆朝以后逐渐增多。

      为何后宫等级要设置得那么详细,详细到每个人?原因是,给皇帝当老婆是一种“职业行为”,每年她们还会有俸禄(年薪制),也有的按月拿薪水(月薪制)。既然“发工资”,就要讲等级,“工龄”、各妃的受宠程序、贡献大小就有讲究,不可能人人都是一样的,因此后宫比较朝臣的设置,定出不同官品的宫妃,领不同的俸禄。从北魏皇帝后宫的设置情况来看,北魏仿汉制,设左右昭仪,官品相当于当时的丞相;三夫人,则位比三公。上嫔比三卿,下嫔比六卿;依次类推,“二十七世妇,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比正四品”。
      以汉朝公职人员的薪酬制度为例:
      丞相居百官之首(类似现代中国的□□总理),俸禄最高,帮佐天子,助理万机,俸禄最高“金印紫绶,秩俸万石”。后宫昭仪等同丞相,但实际上,昭仪拿的年俸并没有丞相多,为4200斛。
      中国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石”与“斛”,是古代同一级别计量单位的不同叫法。10斗为1斛(石)。据《汉书·律历志》(卷21)记载,汉时“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么说来,一石为当时的120斤,昭仪的4200斛,则相当于50万4000汉斤。但各个朝代“斤”的具体重量并不相同,与现代的“斤”也不一致。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辩证一》(卷3)中有记录,“今人(宋朝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宋代一斤相当于现代1。28市斤,则宋时一石92。5宋斤,相当于现代118斤4两。如果汉代昭仪的年俸放在宋代,就是49万6440斤。但汉斤仅约等于0。27宋斤,约等于现代0。34市斤,汉昭仪的实际年俸折合现代17万4182市斤。
      不过,现代有学者考证,秦汉时的1石稻谷,仅合现代27斤;但就照这标准算,汉昭仪的年俸也达到了11万3400斤,相当可观。
      汉代最低一级的宫女保林的年俸也有192斛,相当于现代5184斤,这份薪水也很高了,以人均一天一斤粮来算,一个宫女一年便可以养活14口人。而昭仪一年则可养活310口人。

      嫔妃(读音:pín fēi)帝王妻妾。古代皇宫里的女官。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妃,原意为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周秦两汉时代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或天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1、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隋唐五代宋金辽时代
      1、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置有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唐
      唐承隋制,有: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明清时代
      1、元
      元制度不详,纪传所载,辽有元、贵、德、文妃及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号。元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
      2、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3、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从以上历代妃嫔等级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后的称号从秦始皇以来,历经二千余年,从未改变。妃嫔的称号却是历代屡有增减,且越是前朝设置的,地位越趋下降。如贵人,东汉始置时是妃嫔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却成了妃嫔(后宫主位)中最低的等级

      汉桓帝刘志一定是个酷爱科学计量方法的人。对于后宫嫔妃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尺寸观念。身高必须七尺一寸,肩宽必须一尺六寸,臀宽要比肩宽少三寸,从肩膀到手掌必须二尺七寸,手掌手指共要四寸长,从大腿到脚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第一级是“海选”。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级叫复选。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五级是留宫。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皇帝,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
      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朱元璋的嫔妃
      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位儿子和十几个公主。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宿州人,卒於1382年,寿51岁。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
      妃: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李淑妃薨后,命郭宁妃摄六宫事务。
      碽妃:成祖(朱棣)生母
      胡充妃
      达定妃
      郭慧妃:慧妃(?—?)郭氏,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胡顺妃:生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湘献王)。
      韩妃:生朱植,十五子,辽简王
      杨妃:生朱权,十七子,宁献王
      周妃:生朱栴,十六子,庆靖王;朱松,二十子,韩宪王;
      赵贵妃:生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
      李贤妃:生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
      刘慧妃:生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
      葛丽妃:生二十五子,伊历王
      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高丽妃韩氏:生含山公主

      北宋王朝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惠贺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懿德符皇后 明德李皇后 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章穆郭皇后 章献明肃刘皇后刘娥 章懿李皇后李宸妃 章惠杨皇后
      仁宗郭皇后 慈圣光献曹皇后 温成张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高滔滔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钦成朱皇后 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孟婵 昭怀刘皇后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显肃郑皇后 明节刘皇后 明达刘皇后
      钦宗仁怀朱皇后朱琏
      南宋王朝
      高宗宪节邢皇后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成恭夏皇后 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全玖

      中国后宫一直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说法,这是皇帝有正规名号的庞大妻妾群。唐初规定,后宫设皇后一人,皇后之外,设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慧妃,丽妃,华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八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女子各有品味,合112人。东宫太子在太子妃下设良娣、良媛、承徽、诏训、奉仪。

      清朝宫女分秀女和官女子两类,起初官女子和女官一样,不能陪侍皇帝的枕席,只负责做自己分内的活计(官女子主要负责扫地、搬花等体力劳动);清朝入关后官女子就成为皇帝身边地位最低下的小妾(仍然要从事体力劳动)。官女子多是当时没有官职的“包衣”之女充任,后来常在、答应受处分时多降为官女子。如咸丰帝的玫贵妃徐佳氏,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女子:她早先排在鑫常在之后,封玫常在,后来晋升为玫贵人,咸丰五年五月甘四日降为常在,六月十七日一下子降为徐官女子,分例俱照官女子办理。
      官女子在从九品之外,不列品。
      .古代宫中侍奉君王后妃的女子。 2.婢女;女仆。 3.旧指从事服务工作的女子。
      (1).古代宫中侍奉君王后妃的女子。唐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 剑器初第一。” 唐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清昭连 《啸亭续录·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 ,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
      (2).婢女;女仆。唐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有绿裳者前曰‘某姓阳 ’,指一人曰‘李氏’……各有侍女辈。” 清吴骞 《扶风传信录》:“晨起,仲仙 率侍女至和桥观音堂圣王庙 烧香。”

      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 因之。汉天子号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 。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皇太子,亲王之嫡子称世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的(实际上地位不如皇后,那是因为那只是在朝廷中的地位,在大家庭中太子地位比不上任何嫔妃,但如果成为皇帝之后地位仅不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太子王子对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或“孤”。“孤”字有待考证。
      唐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宋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唐代时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此一条大谬,《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因谋逆被斩,这句话是他顺从朝廷时所说还是造反是所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大业元年营建洛阳城,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皇城绕其四周。位于皇城之北,西有夹城,东有东城,北有圆壁、曜仪之重城,整个宫城落入皇城北部
      亦指太子。《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唐贾岛《送董正字常州觐省》诗:“春来懽侍阻,正字在东宫。”清李渔《玉搔头·收奸》:“朱彬冒姓称儿,有窥伺东宫之想。”《曶鼎铭》:“以匡季告东宫,东宫乃曰:求乃人。”

      因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颜师古注:“东宫,太后所居也。”《汉书·贡禹传》:“莽乃车驾至东宫,亲以其书白太后。”

      诸侯妾媵住处
      代指嫔妃。《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之西宫?有西宫则有东宫矣。鲁子曰:以有西宫,亦知诸侯之有三宫也。”何休注:“礼,诸侯娶三国女……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此处之媵,指妾,即王侯之嫔妃。

      泛指东侧住室
      《仪礼·丧服》:“故昆弟之义无分……故有东官,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贾公彦疏:“案《内则》云:命士以上父子异宫。不命之士父子同宫;纵同宫,亦有隔别,亦为四方之宫也。

      等级积分 百科头衔
      一级0-100 儒生 童生
      二级101-500秀才
      三级501-1200举人
      四级1201-2500进士
      五级2501-5000庶吉士
      六级5001-8000翰林编修
      七级8001-12000内阁侍读
      八级12001-20000侍讲学士
      九级20001-30000掌院学士
      十级30001-50000太子少师少傅 少保
      十一级50001-80000太子太师
      十二级80001-120000东阁大学士
      十三级120001-200000文渊阁大学士
      十四级200001-300000天子帝师
      十五级300001-百科大儒

      明堂,也叫天宫,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这次修建的明堂贡奉李唐先祖,故为唐明堂。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武则天于是给明堂起了一个很大气、庄严的名字 ——万象神宫。明堂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顶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顶攒尖,其上立饰金宝 凤;室内为突破性的多层复合空间,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其体量、规模之大小,按日本所藏唐代尺子的平均值(每唐尺约30.33厘米)计算,高度约在88米左右,底层各边长约90米,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三公为古官名,其说法各异。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德才兼备者居之)。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乙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后周乙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大唐因之。”
      在夏朝和商朝以前并没有三公这个职称的。
      周朝时候,“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司马为“三公”。
      东汉的“三公”则演变为:太尉、司徒、司空。
      后来,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
      到了后周,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仍以太师、太傅以及太保为“三公”。
      隋朝再次称“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时候就延续隋朝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历代三公
      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第三】“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朝: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朝:
      通说为: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丞相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从其印绶和称为“上卿”来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属卿一级,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称呼。
      西汉:
      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见汉初和秦一样,也并没有并列的三公,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
      另说: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三国: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朝: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为决策,审议,执行。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宋朝: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元朝: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朝中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越南:
      五代末期交趾(越南语:Giao Ch,今越南)从中国独立后,承唐宋制,亦以太师(越南语:thái s)、太傅(thái phó)、太保(thái bo)为三公,太尉(thái úy)、司徒(t )、司空为荣誉头衔。

      上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因当时后字的使用是用于称呼君主而非君主的正室,详细解释请参看后。在后字用于称呼君主正室后,妃的使用等级下降,不再如往前用以称呼君主之正室;
      周朝设一后三妃六宫娘娘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秦汉时期将皇太子正室称为妃,如太子妃,后世沿用。亲王的正室亦称妃,如唐广平王妻崔氏称崔妃。
      魏晋时期,魏明帝设淑妃,位次于皇后、夫人和贵嫔。晋武帝时,淑妃为九嫔之一。
      唐宋两朝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唐玄宗时改为惠妃,丽妃,华妃。
      金朝: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且仅次于皇后。金宣宗贞祐年间改为: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等。
      明朝时,后宫位号分别不严密,以皇贵妃为众妃之首并仅次于皇后,其余宫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为妃的徽号。
      清朝后宫,前期变化较大且有较大随意性。康熙帝时定制,皇后以下为皇贵妃、贵妃、妃。其中妃定员四人,属于后宫主位

      名词
      1 会意。从女,己声。本义:婚配,配偶
      2 通“配”(pèi)。同本义 [spouse]妃,匹也。――《说文》嘉耦曰妃。――《左传·桓公二年》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商君书·画策》
      3 又如:吉妃(美满的婚配)
      4 泛指妻子 [wife]以某妃配某氏。――《仪礼·少牢礼》。注:“某妃,某妻也。”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
      5 帝王的妾 [imperial concubine]宿有妃,嫱嫔御焉。――《左传·哀公元年》
      6 又如:妃妾(皇帝的妾);妃嫔(帝王的妾侍。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
      7 特指太子、王侯之妻 [the wife of the Crown Prince]天子之妃曰后。――《礼记·曲礼》。注:“配也。”皇帝纳皇后。…皇太子纳妃。…亲王纳妃。――《新唐书》
      8 女神的尊称 [the honorific title of goddess]从南湘之二妃。――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9 某一事物的对立面。因其既相反又相成,故称 [opposite]水,火妃也。――《左传》
      10 古同“绯”,意为淡红色

      清代的妃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编辑本段
      等级冠服
      按《大清会典》中记载:妃朝冠,冬熏貂,夏青绒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九,上衔猫睛石,周缀金凤五,饰东珠各七,翟尾珍珠一百八十八;
      妃吉服冠顶用碧亚
      妃金约,镂金云十一,间以青金石,后垂珍珠一百九十七
      妃耳饰,用三等珍珠
      妃朝褂三种,皆与皇后同,领后垂绦用金黄色
      妃龙褂,绣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
      妃朝袍三种,制皆于皇后同,妃用金黄色
      妃龙袍,绣金龙九,如皇后龙袍制,妃用金黄色
      妃领约,饰东珠七,垂绦末缀珊瑚各二
      妃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穿吉服用一盘
      妃采帨(shui),袖云芝瑞草,垂绦皆为金黄色
      妃朝裙,与皇后同

      妃嫔品级
      武则天
      一品:妃(4人,分别为贵妃、淑妃、贤妃、德妃)二品:嫔(9人)三品:婕妤(9人)四品:美人(9人)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属于官职,所以无品级)
      康熙年间
      一品:皇贵妃(1人)二品:贵妃(2人)三品:妃(4人)四品:嫔(6人)五品:贵人(无定数)六品:常在(无定数)七品:答应(无定数)无品:官女子(无定数)注:皇后不是官职,官女子是可以服侍皇帝的奴婢

      清代选妃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历代妃子
      南北朝
      南朝宋孝武帝殷贵妃
      南朝宋明帝贵妃陈妙登
      南齐高祖张淑妃
      南齐高祖罗太妃
      南齐高祖任太妃
      南齐高祖何太妃
      南齐世祖张淑妃
      南齐高宗袁贵妃
      南齐高宗管淑妃
      南梁简文帝范淑妃
      南梁元帝贵妃徐昭佩
      南陈世祖汪贵妃
      南陈世祖孔贵妃
      南陈高宗钱贵妃
      南陈后主贵妃张丽华
      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
      五胡十六国
      前燕文明帝兰妃
      后燕成武帝段元妃
      后燕昭文帝兰妃
      唐朝
      唐高祖万贵妃
      唐高祖尹德妃
      唐太宗韦贵妃
      唐太宗杨贵妃(追封)
      唐太宗杨妃
      唐太宗徐贤妃(追封)
      唐太宗郑贤妃
      唐太宗燕妃
      唐太宗阴妃
      唐高宗萧淑妃
      唐睿宗窦德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唐睿宗崔贵妃
      唐睿宗王德妃
      唐睿宗王贤妃
      唐玄宗武惠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唐玄宗董贵妃
      唐玄宗杨淑妃
      唐玄宗武贤妃
      唐玄宗赵丽妃
      唐玄宗刘华妃
      唐玄宗钱德妃
      唐玄宗杨贵妃
      唐肃宗韦妃
      唐肃宗崔妃
      唐代宗崔贵妃
      唐德宗韦贤妃
      唐穆宗武贵妃
      唐懿宗郭淑妃
      唐懿宗王德妃(追封)
      北宋
      宋太宗李德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太宗李贤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太宗王德妃
      宋真宗里宸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真宗杨淑妃(后被追封为皇太后)
      宋真宗沈贵妃
      宋仁宗张贵妃(后被追封为皇后)
      宋仁宗苗贵妃
      宋仁宗周贵妃
      宋仁宗杨德妃
      宋仁宗冯贤妃
      宋神宗宋贵妃
      宋神宗林贤妃
      宋神宗武贤妃
      宋徽宗王贵妃
      宋徽宗乔贵妃
      宋徽宗崔淑妃
      宋徽宗王德妃
      宋钦宗朱慎德妃
      南宋
      宋高宗刘贵妃
      宋高宗张贤妃
      宋孝宗蔡贵妃
      宋孝宗李贤妃
      宋光宗黄贵妃
      宋光宗张贵妃
      金
      金太祖乌古论元妃
      金太祖萧崇妃
      金熙宗乌古论德妃
      金熙宗夹谷妃
      金熙宗张妃
      金熙宗裴满妃
      金前废帝大元妃
      金前废帝贵妃唐括定哥
      金前废帝萧宸妃
      金前废帝耶律丽妃
      金前废帝丽妃唐括石哥
      金前废帝蒲察昭妃
      金前废帝昭妃阿懒
      金前废帝耶律柔妃
      金前废帝唐括柔妃
      金前废帝贵妃完颜莎里古真
      金前废帝贵妃完颜余都
      金前废帝昭妃完颜重节
      金前废帝丽妃唐括蒲鲁胡只
      金世宗张元妃
      金世宗李元妃
      金世宗石抹贤妃
      金世宗徒单德妃
      金世宗大柔妃
      金章宗元妃李师儿
      金宣宗王元妃
      金宣宗史丽妃
      金宣宗庞真妃
      元
      元太祖忽胜海妃子
      元太祖也真妃子
      元太祖也里忽秃妃子
      元太祖察真妃子
      元太祖有秃该妃子
      元太祖金莲妃子
      元太祖完者台妃子
      元太祖奴伦妃子
      元太祖卯真妃子
      元太祖八不别乞妃子
      元太祖亦巴合别乞妃子
      元太宗业里吉纳妃子
      元世祖八八罕妃子
      元世祖撒不忽妃子
      明
      明太祖成穆贵妃孙氏
      明太祖李淑妃
      明太祖碽妃
      明太祖胡充妃
      明太祖郭宁妃
      明太祖郭惠妃
      明太祖庄靖安荣崔惠妃
      明太祖胡顺妃
      明太祖赵贵妃
      明太祖郑安妃
      明太祖李贤妃
      明太祖刘惠妃
      明太祖达定妃
      明太祖葛丽妃
      明太祖韩妃
      明太祖余妃
      明太祖杨妃
      明太祖周妃
      明成祖昭献王贵妃
      明成祖恭献权贤妃
      明成祖康惠庄淑韩丽妃
      明成祖康靖庄和崔惠妃
      明成祖康穆懿恭吴惠妃
      明成祖贞静张顺妃
      明成祖惠穆郭顺妃
      明成祖恭和荣顺王贤妃
      明成祖安顺龙惠妃
      明成祖恭顺荣穆陈丽妃
      明成祖昭肃靖惠王贤妃
      明成祖昭惠恭懿王顺妃
      明成祖昭敬忠顺喻贤妃
      明成祖任顺妃
      明仁宗恭肃郭贵妃
      明仁宗恭僖谭顺妃
      明仁宗贞惠王淑妃
      明仁宗惠安王丽妃
      明仁宗恭靖黄充妃
      明仁宗张顺妃
      明仁宗贞静张敬妃
      明仁宗李贤妃
      明仁宗赵妃
      明仁宗悼僖李丽妃
      明宣宗宣庙荣思吴贤妃
      明宣宗端静何贵妃
      明宣宗纯静赵贤妃
      明宣宗贞顺吴惠妃
      明宣宗庄静焦淑妃
      明宣宗庄顺曹敬妃
      明宣宗贞惠徐顺妃
      明宣宗恭定袁丽妃
      明宣宗贞静诸恭妃
      明宣宗恭顺李充妃
      明宣宗肃僖何成妃
      明英宗靖庄安穆万宸妃
      明英宗贞顺懿恭刘敬妃
      明英宗端靖安和王惠妃
      明英宗恭和安静樊顺妃
      明英宗庄僖端肃杨安妃
      明英宗庄静安荣高淑妃
      明英宗恭端庄惠魏德妃
      明英宗昭肃靖端王贤妃
      明英宗安和荣靖刘丽妃
      明英宗端庄武昭妃
      明英宗恭安宫和妃
      明英宗昭静刘恭妃
      明英宗昭懿李贤妃
      明英宗恭靖赵庄妃
      明英宗恭僖张成妃
      明英宗僖恪余充妃
      明英宗惠和陈丽妃
      明英宗荣靖王贞妃
      明代宗唐贵妃
      明代宗恭靖李贤妃
      明宪宗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贞儿
      明宪宗端顺柏贤妃
      明宪宗庄懿张德妃
      明宪宗端懿姚安妃
      明宪宗恭懿王敬妃
      明宪宗荣惠杨恭妃
      明宪宗康顺潘端妃
      明宪宗庄静王顺妃
      明宪宗和惠岳静妃
      明宪宗昭顺章丽妃
      明宪宗靖僖唐荣妃
      明宪宗恭惠梁和妃
      明宪宗靖顺郭惠妃
      明武宗淑惠吴德妃
      明武宗荣淑沈贤妃
      明武宗王妃
      明世宗荣安惠顺端僖阎贵妃(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明世宗端和恭荣顺温王贵妃(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明世宗庄顺安荣贞静沈贵妃(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明世宗荣安马贵妃
      明世宗恭僖贞靖文贵妃
      明世宗周贵妃
      明世宗悼隐文恭妃
      明世宗曹端妃
      明世宗卢靖妃
      明世宗怀荣郑贤妃
      明世宗恭淑安僖杨荣妃
      明世宗荣安马贞妃
      明世宗赵懿妃
      明世宗陈雍妃
      明世宗尚寿妃
      明世宗江肃妃
      明世宗赵荣妃
      明世宗荣昭张德妃
      明世宗端静恭惠杨淑妃
      明世宗恭僖王丽妃
      明世宗端惠徐永妃
      明世宗王靖妃
      明世宗沈安妃
      明世宗包宜妃
      明世宗于宜妃
      明世宗宋宜妃
      明世宗王宸妃
      明世宗褚晏妃
      明世宗褚静妃
      明世宗张常妃
      明世宗王庄妃
      明世宗彭安妃
      明世宗杜庄妃
      明世宗王康妃
      明世宗张和妃
      明世宗高和妃
      明世宗高安妃
      明世宗张安妃
      明世宗王徽妃
      明世宗张淑妃
      明世宗王贞妃
      明世宗陈静妃
      明世宗王怀妃
      明世宗何睦妃
      明世宗耿平妃
      明世宗吴定妃
      明世宗李顺妃
      明穆宗秦淑妃
      明穆宗静和江贤妃
      明穆宗昭荣吴恭妃
      明穆宗恭惠刘庄妃
      明穆宗昭静齐敬妃
      明穆宗昭顺许英妃
      明穆宗恭静赵和妃
      明穆宗庄僖王荣妃
      明穆宗荣悼钱安妃
      明神宗宣懿刘昭妃
      明神宗周端妃
      明神宗温静常顺妃
      明神宗清惠李顺妃
      明神宗端靖王荣妃
      明神宗庄靖许德妃
      明神宗王僖妃
      明光宗西李康妃
      明光宗东李庄妃
      明光宗傅懿妃
      明光宗冯敬妃
      明熹宗任皇贵妃
      明熹宗范皇贵妃
      明熹宗张裕妃
      明熹宗段纯妃
      明熹宗李成妃
      明熹宗王良妃
      明思宗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秀英
      明思宗袁贵妃
      明思宗王顺妃
      明思宗大王妃
      明思宗小王妃
      明思宗刘妃
      明思宗方妃
      明思宗沈妃
      清
      清太祖寿康妃博尔济吉特氏
      清太祖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
      清太祖继妃富察氏衮代
      清太祖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清太祖侧妃叶赫那拉氏
      清太祖侧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清太祖侧妃哈达那拉氏
      清太祖庶妃兆佳氏
      清太祖庶妃钮祜禄氏
      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清太祖庶妃西林觉罗氏
      清太祖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清太祖庶妃德因泽
      清太祖庶妃阿济根
      清太宗元妃钮祜禄氏
      清太宗继妃乌拉那拉氏
      清太宗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清太宗侧妃叶赫那拉氏
      清太宗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清太宗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
      清太宗康惠淑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璪
      清太宗庶妃颜扎氏
      清太宗庶妃那拉氏
      清太宗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清太宗庶妃克伊克勒氏
      清太宗庶妃赛音诺颜氏
      清太宗庶妃察哈尔奇垒氏
      清世祖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端顺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淑惠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宁悫妃董鄂氏
      清世祖悼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贞妃董鄂氏(顺治因其死而出家)
      清世祖恪妃石氏
      清世祖庶妃巴氏
      清世祖庶妃穆克图氏
      清世祖庶妃唐氏
      清世祖庶妃钮氏
      清世祖庶妃陈氏
      清世祖庶妃杨氏
      清世祖庶妃乌苏氏
      清世祖庶妃那拉氏
      清圣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清圣祖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
      清圣祖悫惠皇贵妃佟佳氏
      清圣祖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清圣祖顺懿密妃王氏
      清圣祖纯裕勤妃陈氏
      清圣祖惠妃纳喇氏
      清圣祖荣妃马佳氏
      清圣祖平妃赫舍里氏
      清圣祖宜妃郭络罗氏
      清圣祖宣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清圣祖慧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清圣祖成妃戴佳氏
      清圣祖定妃万琉哈氏
      清圣祖良妃卫氏
      清世宗敦肃皇贵妃年氏
      清世宗纯悫皇贵妃耿氏
      清世宗齐妃李氏
      清世宗谦妃刘氏
      清世宗宁妃武氏
      清高宗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清高宗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清高宗纯惠皇贵妃苏佳氏
      清高宗庆恭皇贵妃陆佳氏
      清高宗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清高宗婉贵妃陈氏
      清高宗颖贵妃巴林氏
      清高宗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清高宗忻贵妃戴佳氏
      清高宗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
      清高宗舒妃叶赫那拉氏
      清高宗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清高宗容妃霍卓氏
      清高宗芳妃陈氏
      清高宗晋妃富察氏
      清高宗惇妃汪氏
      清仁宗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清仁宗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
      清仁宗恕妃完颜氏
      清仁宗华妃侯佳氏
      清仁宗吉妃王佳氏。
      清仁宗信妃刘佳氏
      清宣宗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清宣宗彤贵妃舒穆鲁氏
      清宣宗佳贵妃郭佳氏
      清宣宗成贵妃钮祜禄氏
      清宣宗和妃纳喇氏
      清宣宗祥妃钮祜禄氏
      清宣宗常妃赫舍里氏
      清文宗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
      清文宗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清文宗玫贵妃徐佳氏
      清文宗婉贵妃索绰络氏
      清文宗璷妃那拉氏
      清文宗禧妃察哈拉氏
      清文宗吉妃王氏
      清文宗庆妃索绰罗氏
      清穆宗淑慎皇贵妃富察氏
      清穆宗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
      清穆宗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
      清穆宗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
      清德宗温靖皇贵妃他他拉氏
      清德宗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
      清恭宗淑妃额尔德特氏文绣
      清恭宗明贤贵妃他他拉氏谭玉玲
      清恭宗敦肃福贵妃李玉琴
      清朝后宫制度
      皇后妃嫔
      高阶
      皇贵妃贵妃
      中阶
      妃嫔
      低阶
      贵人常在答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