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珍嫔 ...
-
目录
1简要情况介绍
2清道光帝赫舍里氏
3清光绪帝他他拉氏
简介
人物介绍
4生平经历
5后事
6侧面评价
7光绪与珍妃
个人小档案
相关影视形象
相关诗词
1简要情况介绍
清帝后妃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嫔”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嫔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的宠妃他他拉氏珍妃。
2清道光帝赫舍里氏
珍嫔(1807-?)赫舍里氏,满洲镶蓝旗,生于嘉庆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父容海,曾任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母伊尔根觉罗氏。道光帝妃嫔之一,无子女。
道光二年(1822年)入宫,赫舍里氏被册封为珍贵人,道光四年(1824年)晋珍嫔。道光五年(1825年)八月初八奉皇太后懿旨,晋珍妃。道光六年(1826年)降为珍嫔。金册,金印交回造办处熔化。道光九年十一月前卒,年二十四岁,不知葬于何处,待考。
3清光绪帝他他拉氏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妃子,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
珍妃
中文名:
他他拉氏
国籍:
清朝
民族:
满族镶红旗人
出生日期:
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
逝世日期: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廿一日
职业:
后妃
配偶:
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谥号:
恪顺皇贵妃
享年:
24岁
陵寝:
崇陵妃园寝
简介
清帝后妃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图)。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人物介绍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珍妃
,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珍妃遇害后的第2年,慈禧,光绪帝由西安返京,谨妃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慈禧追封为珍贵妃,初葬恩济庄。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下述记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贞妃安葬在恩济庄,过过营地一座”。在追封珍妃为珍贵妃的谕旨中,曾有“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宣统皇帝即位时追封她为恪顺皇贵妃。
4生平经历
恪顺皇贵妃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入宫得宠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
珍妃(1876~1900)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两姊妹随同北返京师。
1889年,两姊妹入选宫中,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13岁的妹妹封为珍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四等),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5后事
庚子年(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时,大家都换了百姓布衣聚在寿宁宫,“慈禧忽感触前事,出珍妃于牢院。强词珍妃带走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不肯死。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执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
有关珍妃之死,史学界大多赞同是慈禧指示亲信太监崔玉贵推其入井的,但是细节方面却不是很清楚,关于这一点,有三部书都曾经进行过比较详细描述。
一是来自金易的《宫女谈往录》[1],作者自称是崔玉贵的描述:
“逃跑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的早晨,也就是俗话说——闹义和团的那一年。”
光绪和珍妃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将尸骨被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民国二年(1913年),其姐瑾妃(时为端康皇太妃)将珍妃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并为她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结局比她的妹妹强多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随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后才返回皇宫。光绪帝死后,宣统帝溥仪尊封她为皇考瑾贵妃。1913年3月,溥仪又尊封她为端康皇贵太妃。
据溥仪回忆,隆裕皇太后死后,瑾妃就成为紫禁城内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贵妃、庄和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她们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专权,自己俨然成了皇太后,效法慈禧,让溥仪叫她皇额娘,经常管教溥仪,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为此,溥仪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公开与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来台,溥仪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瑾妃为了出这口气,把溥仪的奶奶、母亲召进宫,对她二人施加压力。她二人可吓坏了,一齐跪下来苦苦哀求,答应劝溥仪给瑾妃赔礼道歉。最后溥仪经不住祖母和母亲的苦劝,被迫给瑾妃道了歉。溥仪的母亲个性极强,从未受过别人的训斥。这次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鸦片烟自杀了。瑾妃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吃惊不小,深怕溥仪追究此事,于是也改变了对溥仪的态度,两人关系有了明显地缓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终年51岁,溥仪谥之为温靖皇贵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园寝东宝券内。十四年后,1938年农历十一月,一伙不法匪徒在夜间盗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宝。
6侧面评价
珍妃之兄志锐,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弟志锜同维新派关系密切,“尝侦宫中密事,输告新党”。珍妃倾向变法,支持光绪掌握政权,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恨。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逃离北京时,派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井中溺死(珍妃井)。一位伺候过慈禧的何姓老宫女曾对这一事件做了如下回忆:
“逃跑是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的七月二十一日。头一天的下午,老太后在乐寿堂屋里睡午觉。我和往常一样,陪伴在寝宫里,背靠西墙,坐在砖地上,面对着门口。这是侍寝的规矩。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老太后匆匆洗完脸,一声没吩咐,竟自己走出了乐寿堂。我们跟随老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各儿往北走,进了颐和轩。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从颐和轩出来,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老太后赐死珍妃,让人把珍妃推到井里了。我们更不能多说一句话。”
这位何姓宫女所讲,与唐冠卿所讲完全吻合。这位何姓宫女还说,民国初年,崔玉贵曾到她家串门,亲口讲了处死珍妃的经过,与唐冠卿所讲也基本一样。这表明唐冠卿所讲的珍妃遇害的情节是真实的。
7光绪与珍妃
1888年,光绪18岁。13岁的她和长她2岁的姐姐,双双选中入宫,分别赐封珍嫔、瑾嫔。与此同时,选定慈禧胞弟桂祥21岁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皇后。次年正月,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奉迎叶赫那拉氏皇后入宫(隆裕皇后)。珍、瑾二嫔先期入宫,珍嫔居东六宫的景仁宫,瑾嫔居东六宫的永和宫。
据说,珍妃姿容婉丽,赋性聪颖,又擅琴棋书画,初入宫时,亦为慈禧所钟爱,知她性喜书画,还让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教她。平时她居景仁宫,与光绪则同居养心殿。她不仅美丽动人,13岁的年龄,还不失孩童的天真活泼。光绪总是让她随侍身边,同桌共食,同床共寝。他们还老是互换装束,嬉戏玩乐,这给精神上长期受压抑的光绪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和快乐。相形之下,隆裕皇后就差远了,她比光绪大三岁,又其貌不扬,加之生性嫉妒,老是在慈禧面前拨弄是非,致使珍妃受责受辱,光绪迁怒于皇后,夫妻感情一天天坏起来。
珍妃喜欢打扮,常爱穿些时新衣裳。在吟诗作画之余,她还爱摆弄相机,留下几张倩影,打发宫中沉寂的岁月。这些,自然也是慈禧所看不惯的。在对甲午之战的“战与和”的问题上,光绪与慈禧发生了严重分歧,朝中形成了主战的“帝党”与主和的“后党”。珍、瑾二妃的胞兄志锐,珍妃的老师文廷式,也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钳制珍妃姊妹,达到打击帝党的目的,慈禧以“近来习尚浮华”为由,把珍妃姊妹同时降为贵人。同时还颁下两块禁牌,一块是给珍、瑾二妃的,是要求她们谨言慎行,穿着朴素,远离新巧稀奇物件;另一块是给隆裕皇后的,要她严加看管珍、瑾二妃。
1898年,光绪推行变法维新,恢复了妃位的珍妃,自然成了光绪帝的支持者。好梦只做了103天,戊戌变法就失败了,光绪皇帝被幽禁于□□里的瀛台,珍妃被拘禁于紫禁城中的北三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挟持光绪西逃,又让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入乐寿堂后的井中溺死。后来,人们称这口井为“珍妃井”。
关于珍妃坠井,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慈禧挟光绪西逃之时,珍妃正患天花,病卧在床,又在囚禁之中。珍妃恳求放归娘家养病。但这与宫中礼制不合,慈禧遂逼迫珍妃投井自尽。
珍妃死后。先葬于西直门外。光绪死后,又移葬崇陵,恩爱夫妻魂归一处。
个人小档案
姓氏:他他拉氏
出生: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
属相:鼠
父亲:长叙
丈夫:光绪帝载湉
子女:无
擅长:工翰墨、下棋
性格:生性乖巧、善解人意、活波开朗
入宫: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五日
封嫔: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初五日
封妃: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
降为贵人: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一日二十九日
恢复妃号: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1895)
最得意:深受夫君宠爱
最失意:长期囚禁 未能帮助夫君匡扶朝纲
最痛心:被慈禧所害,屈死井中
卒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
享年:24岁
入葬:1913年12月13日
陵寝:崇陵妃园寝
谥号:恪顺皇贵妃
相关影视形象
1、西太后与珍妃
电影名:西太后与珍妃
导 演:易文
编剧:汪榴照
主演:李湄、唐迪、王豪、鹿瑜、莫愁
上 映:1964年01月08日
地区:中国香港
颜 色:彩色
声音:单声道
时长:114分钟
类型:剧情片
故事梗概:叶赫那拉氏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当她还是懿贵妃时,就在宫中弄权,自恃生有阿哥,母凭子贵,更为得势。咸丰皇帝驾崩,她发动辛酉政变,除去权臣肃顺等,与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后更进一步玩弄权术,使慈安主动交出政权。同治登基十三年,国家历经内忧外患,那拉氏以西太后之尊把持朝政,竟也维持小康局面。同治驾崩,她立外甥载为嗣,年号光绪。光绪即位后,一意维新救国,遂与西太后不和,加上珍妃性格开朗,支持光绪重用新党,更遭西太后忌恨。公元1898年,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新党,幽禁光绪于瀛台。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她偕光绪仓皇弃京西狩,临行前还逼死珍妃。这时国势已颓,叶赫那拉氏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弄权四十余年,已将近尾声了。
2、其他影视形象
箫瑶饰珍妃(电影《倾国倾城》《瀛台泣血》)
甄莹饰珍妃(戏曲电影《清宫怨》)
徐帆饰珍妃(电影《大太监李莲英》)
戚美珍饰珍妃(电视连续剧《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又名《皇城争霸》)
况明洁 饰珍妃(电视连续剧《戏说慈禧》)
江珊 饰珍妃(电视连续剧《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
蒋雯丽饰珍妃(电视连续剧《日落紫禁城》)
阿斯茹饰珍妃(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
王一婷饰珍妃(电视连续剧《十三格格》)
张檬饰珍妃(电视连续剧《苍穹之昴》)
孙 岚饰珍妃(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
相关诗词
1、清宫词·珍妃(恽毓鼎)
金井一叶坐,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晖光。
沟水空留恨,霓裳枉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2、百炼盦(音“安”,古时盛食物的器具)谈故一则
予于庚子岁暮,在闽海长门军次,得友人张蛰父运魁书。言联军入都,军民怪状,及两宫西幸,珍妃殉国诸异闻。嗣复陆续钞寄,一时留都诸文人诗词,多隐约其辞,实则慈禧令人挤珍妃堕井也。
按:妃姓他他那拉氏,为总督裕泰之女孙,侍郎长叙之女,瑾妃之同怀妹。生光绪二年丙子,十四年选为珍嫔,二十年晋珍妃,二十六年死于宫井,年仅二十五。二十七年,清德宗还京,追晋为珍贵妃。妃姊妹皆文道希女弟子,昆弟中如:志锐,志钧,志錡,均一时闻人。戊戌之案,深为慈禧所恶。
予与友人蜕园赁屋城西,即妃为入宫时妆阁也。往往于槐阴竹下,饫(音“玉”,饱)闻当日轶闻琐事,盖德宗之变法,妃时有以赞助之,一时有殉国之说,殆为尊者讳耳。
兹将当时流传诗词,于妃有关者,撮录于后,仅得十之一二,余则付蠹鼠之吻矣。
3、古朱薇疆村词【声声慢·和味聃落叶】
鸣蛰颓戚,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拼禁女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弦。终古巢鸾元飞,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舞起迥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泪恨湘铉(*)。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注:铉-音“绚”古代横贯鼎耳用以扛鼎的器具】
4、金明池【咏算子·湘荷花】
忽涌飞尘惊掠面,恂水佩风襟,旧情难问,芳时换,哀蝉曲破,花梦短。野鸳睡稳,袅香烟复道垂杨。望太乙仙舟,归期难准,泣露歌盘,飘零铅泪,捎共铜仙偷搵。
坳折西风丝寸寸,漫觅罪仙浆,碧筒深引。霓裳舞,今宵叠偏,盘泪影。明朝吹尽,尽相思,太液秋容,但堕粉空房,石鳞沈恨,怕玉井峰头,月昏烟淡,翠被余香愁损。
5、李亦元《湘君》
青枫江上古今情,锦瑟微闻呜咽声。辽海鹤归应有恨,鼎户龙云总无名。
珠帘隔雨香犹在,铜辇经秋梦亦成。天宝旧人零落尽,陇鹤辛苦说华清
6、曾重伯《庚子落叶词》(十二)
(其一)甄宫一夕沧秦玺,疏勒千年出汉泉。凤尾檀槽陪玉椀,龙文璎珞殉金钿。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作烟。十月帝城飞木叶,更于何处听哀蝉。
(其二)赤阑回合翠沧漪,帝子精诚化鸟归。重璧招魂伤穆满,渐台持节召真妃。
清明寒食年年忆,城郭人民事事非。湘瑟流哀弹别鹄,寒鱼哀雁尽惊飞。
(其三)银床玉露冷金铺,碧化长虹转鹿卢。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
破家叵耐云昭训,殉国争怜李宝符。料得佩环归月下,满身星斗泣红蕖。
(其四)朱雀乌衣巷战场,白龙鱼服出边墙。鸥波亭外风光惨,鱼藻宫中岁月长。
水殿可怜珠婉转,冰绡赢得玉凄凉。君王莫问三生事,满驿梨花绕佛堂。
(其五)王母转筹拥桂旗,阖门宣谢肯教迟。汉家法度天难问,敌国文明佛不如。
十宅少人簪白奈,六宫同日策青骡。王娘胡上粘天草,只托微波杀卷施。
(其六)天文正策王良马,地络先摧蜀后蛇。太液来自函圣泽,水仙从古是名家。
蕙兰悼影伤琼树,河汉回心湿洚纱。狄女也怜人薄命,绕拦争挂相生花。
(其七)十海停歌山罢舞,芙蓉猎猎鲤鱼风。璇台战鼓惊朱鹭,瑶席新香割绿熊。
魂魄暗依秦风辇,圣明终属晋蛟宫。景阳楼下胭脂水,神岳秋毫事不同。
(其八)帘外晓风吹碧桃,未央殿前咽秦箫。石华广袖谁曾览,沉水奇香定未烧。
荷露有情抛粉泪,凌波无赖学纤腰。云袍枉绣留仙褶,白石青泉任寂寥。
(其九)姊弟双飞侍望仙,凤闱原自赐恩偏。赏花处处陪铜辇,斗草朝朝费玉钱。
秦苑绿芜催夕照,梁园春雪亿年华。姓名只合埋青史,何水何山认慕田。
(其十)袅袅灵风起绿萍,幽怜明灭掩春星。白杨径断闻山鸟,红藕行竦度冷萤。
山驿梦回悲羽檄,水亭愁思接丹青。鸾舆纵返填桥鹊,咫尺黄姑隔画屏。
(其十一)鹤匝山花蔓镜台,鱼灯汞海落妆梅。三泉纵涸悲宁寨,五胜空成恨未灰。
福海生平愁似墨,泰陵迥望绣成堆。如何齐女门前冢,惟有寒鸦啄冷苔。
(其十二)横汾天子家何在,姑射山人雪未消。悔海万重应化石,柔乡三尺不同潮。
青羊颔底怜珠襟,白马桥头吊翠翘。八节四时佳丽夕,倩魂休上绣漪桥。
安嫔
编辑
安嫔古代妃嫔封号之一,先后有明朝嘉靖皇帝和清朝康熙、嘉庆皇帝封过安嫔。
明嘉靖
沈安妃(?—1536年),明世宗嘉靖帝嫔妃之一。嘉靖十年,沈氏封安嫔。嘉靖十五年五月初九,进封宸妃沈氏(沈宸妃)、丽妃阎氏(阎丽妃)俱为贵妃。曹端嫔为曹端妃,沈安嫔为安妃,杜康嫔为杜康妃(杜太后)。
清康熙
人物生平
安嫔李氏,生卒不详。汉军正蓝旗,康熙帝妃嫔之一。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李安嫔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
享年当在60岁以上。
清嘉庆
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1837年),生年不详,公安英之女,嘉庆帝嫔妃之一。本为宫女,因长得小巧玲珑,又善解人意,心灵手巧,被嘉庆帝临幸,封为常在。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晋尊为皇考安嫔。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二十七日去世。
安嫔,古代妃嫔封号之一。
2历史来源
明初,后宫无嫔的封号。自后妃下,杂置诸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嘉靖帝效仿古礼为九嫔之选,将方氏(孝烈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减五分之一。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册封之后,嫔跟从皇后到奉先殿朝拜。典礼完成后,帝服皮弁,接受百官的朝贺,册嫔的礼仪就此形成。
相关史料
毛奇龄《彤史拾遗记》
明初,无九嫔名。自后妃下,杂置诸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上欲仿古礼为九嫔之选,册方氏为德嫔,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杀五分之一。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既册,从皇后朝奉先殿。礼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贺,盖创礼也。
《明世宗实录》卷一九一
嘉靖十五年九月初九日,进封宸妃沈氏、丽氏(妃)闫氏俱为贵妃。端嫔曹氏为端妃,安嫔沈氏为安妃,康嫔杜氏为康妃。[1]
人物影响
安嫔李氏是汉将李永芳的孙女。李永芳天命三年归降清朝,收到了清太祖的重用,还娶了饶馀郡王阿巴泰的女儿,人称抚西额附。李氏拥有满清皇室血统,却是个汉人;只是汉军正蓝旗的后裔,却能入宫选秀,所有自相矛盾的事儿好像都在她的身上发生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稀奇的,最稀奇的是她的结局,以尊贵身份入宫的安嫔娘娘——康熙十六年第一批受封的七大主位之首(连康熙后来的德宜荣惠四大宫妃都在她之后),却在短短三四年间失去了踪迹,落了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结局。虽然有人传说她活到了雍正四年,可为什么却没有她的灵位。任你翻遍清代所有史书,查遍景陵所有牌位都找不到她的踪影,被罚?被黜?被逐?被杀?一概无论,竟是眼睁睁的人间蒸发了。
庄嫔,古代妃嫔封号之一。
2历史来源
明初,无嫔封号。自后妃下,杂置诸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嘉靖帝欲仿古礼为九嫔之选,将方氏、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文,册黄金涂,视皇后减五分之一。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册完后,嫔跟从皇后到奉先殿朝拜。典礼完成后,帝服皮弁,接受百官的朝贺,册嫔的礼仪就此形成。
3明代庄嫔
庄嫔王氏(?—?),明世宗嘉靖帝嫔妃之一。嘉靖十年(1532年)封庄嫔。王庄嫔其它资料不详。
4相关史料
明初,无九嫔名。自后妃下,杂置诸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上欲仿古礼为九嫔之选,册方氏为德嫔,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文,册黄金涂,视皇后杀五分之一。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既册,从皇后朝奉先殿。礼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贺,盖创礼也。(毛奇龄《彤史拾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