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一 ...
-
一
北宋年间。先帝驾崩,而储君年幼,昭龚肃王赵烨挟天子以令诸侯,权侵朝野,天下共慎之。是年,于朝圣殿弑君,尽诛先帝党羽、妃嫔皇嗣。腥风血雨,一时传扬,世人恐极,不可终日。
传建成公主携幼子,于先帝臣子柳慎独举家南逃。途中,柳大夫遭人暗算,殒命金陵。其妇不及头七,领众孤寡沿长江西去,后人皆不知其所踪。不二年,贼王殁,其子赵无邪继位。无邪年轻气盛,学富五车,竟有王侯将相之气。时年,风调雨顺,国富民安,人称转勋之治。
时江南某镇传有先帝皇室遗孤,圣上遂命人接回宫中,复其名位。然先皇余党借机起义,无奈出兵镇压,死伤无数,竟独留郡王陶成双一人,旋即回宫。群臣皆惧伺伏之贼,咸上奏以囚禁陶王为制人。圣上力排异议,封陶王为建成王,筑成双阁以相赠,极尽荣华。
此后,海晏河清十数载。
元齐十一年,各地反贼起义,如星火燎原,渐成气候。
时值五月,反贼直逼东京,御军于城郊旷野与之交战。战况惨烈实难详述,但闻尸横遍野,风声鹤唳。反贼之领袖正乃柳慎独之子,柳未一。传与建成陶王互为竹马,此番起义,只为报当年杀父弑母之仇,并欲携儿时好友逃出深宫。
前方战事正酣,宫中委实乱作一团。诸大臣连番上奏为囚禁陶王,以牵制反贼。然圣上极力阻扰,并率兵亲赴战场,剿杀反贼。不料,建成陶王面见皇上,请求同往。十数载恍然而过,当年黄发小儿竟已出来拔萃,一表人才。此番请求,震惊朝堂,异议不觉。建成陶王遂在凌霄殿前撒血起誓,绝无与乱臣贼子勾结之意,实乃多年受圣上恩泽,此番危难之际,欲效力以报圣上恩德。随即同行。
战火正盛,陶王亲赴贼营,与柳未一商榷战事。多日交锋,竟有所益。柳未一诺退以江南,遣散反军,终生不再反君之意,但只求一人之身——先帝侄子,陶成双。
消息传达,疲军振奋。哪料圣上不许,执意一战,连夜出兵欲救陶王出贼营。连夜厮杀,伤亡无数,血流如河,哀鸿遍野,奈何柳未一无心迎战,趁夜色朦胧、兵荒马乱,携陶王南逃而去。
不消数日,清除反贼兵马,追兵南下,竟无分毫贼人行迹。圣上震怒,欲穷极一切追寻陶王,然诸臣劝阻,委实作罢。
元齐十七年,北方匈奴来犯,陇阳轩王与蒋胜武将军率兵出征。大军深入西北,气候恶劣,粮草匮乏,与匈奴大军僵持数月而未能增益。时值隆冬,西北荒漠昼夜巨变,我军难抗苦寒,有节节败退之势。一夜,陇阳轩王与蒋胜武将军彻谈行军之势,是有江南急件连夜送抵。蒋将军阅罢,甚惊,急件竟是失踪多年建成陶王亲笔手谕,只道西北各处皆有当年叛贼党羽,今皆无逆反之心,加之储粮甚丰,可以一用。另附柳氏令牌一支,用以调令。陇阳轩王与建成陶王有旧交,甚为信任,即令士卒快马加鞭,调令兵粮。得此一助,军心大振,不一月,竟击退匈奴,护我大宋河山以完璧。
捷报讯传,但龙颜不振。圣上听闻,多日饮食不欢,无心朝政。待大军归京,即令陇阳轩王南下江南寻觅陶王,然一经数月,苦寻无果。而助战一事令陶王美名远扬,以致行踪暴露,陇阳轩王随即登门拜访,竟是当年柳大夫薨逝之所,金陵闹市一楼阁。不错所料,陶王左右正是柳未一,而陶王风采不减当年,柳郎亦是英气逼人。陇阳轩王不急叙旧,遂请陶王回宫佐政。
陶王谢绝。言曰无心荣华但求安逸一生,无愧先母所寄,此生未一,与子成双。
陇阳轩王闻言,纵抱憾,毅然回京,以禀明圣上。今上闻之,无可奈何,诺佑成双一世清静安逸。
陶王一世,颠沛流离时,世人伤之;回宫荣华时,群臣皆谤;亲身复命时,惊震四座;叛逃归隐时,无处寻觅;暗中助军时,天下扬名。其人若鸿鹄,冰清洁质,淡泊名利,纵是世人追逐之、腹谤之、谄奉之,只求此生未一,与子成双,淡泊一世。无人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