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晒干了的苇秆这里叫柴儿,约有丈把来长,大约小孩手指般粗细。剥去外层的一些壳,其实就是包在秆子上的叶子的柄,呈暗红褐色的柴儿,隐隐透着润泽。切掉柴儿尾子,就好织席子了。这可不是孙犁先生写过的荷花淀出产的那种用来睡觉的席子。这里称这个叫帘子。织帘子很简单,先前没有塑料丝的时候是用草绳或茅绳,后来有了塑料丝就去买两根塑料丝,一根塑料丝两个头,两根塑料丝四个头,就再找四个重物,一般是砖头,把两根塑料丝的四个头平均绕到四个砖头上,中间留半丈不要绕,把这两个各放到一张高凳的两肩,左边一根右边一根,砖头呢,是这边两个那边两个。好了,现在只管把切得一样齐的柴儿往上放就是了,每放一根柴儿就把两边的砖头交换一下,要想紧一点儿的话,得注意把塑料丝拉紧,还要注意把柴儿放齐,这样织出来的帘子就紧一耐用,而又有大相。一般织丈一二就可收头了。新帘子散发出很清淡的河的气息,最常见的用处是拾棉花的季节里把它摊在棉花楞上晒棉花,一条往往不够。所以家家户户都备有至少两条以上的帘子。家家户户年年都要添条把新帘子。
我想,帘子们把自己摊在阳光下晒棉花的时候该是很高兴的,也许会疑心自己是不是终于学会了飞翔呢,因为亲近着的棉花是那样的白,轻软,散发着香,纯洁一如天上的云朵。可不是在飞么?棉花收好了,那么就把帘子卷起来靠挨在屋角吧。快过年了,那么就又要用到帘子了,蒸馒头呀,晒馒头干儿呀,都要用到。就是不要办这些年货的时候,也还是要用得到的。因为在冬天常常要晒被子,还要缝被子,夏天呢,则要在大伏天里把连压箱的衣物都从箱底拿出来晒太阳,曝伏。等新帘子变成旧帘子了,帘子的韧劲少了,变脆蹦了,就拿来垫床。放在床的最下边,上面再垫稻草,草上再垫棉花被子。往床上一睡,吱,呀,一阵响,再一睡,还是吱,呀,一阵响,怪好玩儿的。
晒干了的芦柴叫江柴,有的比屋脊还高,直径约有半寸粗细,切掉尾子,可用来做一扇门。孔武有力的芦柴最终是和秀气的仙稞走到了一起。仙稞几乎是没有茎的,她仙风道骨的枯叶被割来夹杂在芦柴的门中,相辅相成,遮屋遮房。人们叫它“遮汪”。其实就叫遮屋房,不信留心分析,“汪”这个字是屋房二字相切得来的。
在寒冷的早晨,爷爷奶奶们搬一张凳子拿一根棒,把遮汪朝东支在屋门口,不一会儿,东场的来了,西场的也来了。小孩们在门口晒晒太阳,凿凿钱囤(一种游戏),妈妈们或者把破布儿粘成鞋底或者为老人孩子扎扎鞋底,老人们忙好了畜生,找些磨牙齿的来,炒蚕豆呀,馒头干儿呀,葵花籽儿呀,磨磨牙齿,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拉拉家常。红通通的太阳象个乡下红脸女子,放出薄薄的光芒。从遮汪上很久才轻轻一掀的仙稞的枯叶子可以知道,今天几乎是没有风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融融洋洋的正相宜。到了傍晚了,那么把遮汪靠挨到猪圈门口去吧,吃了夜食的猪们舔好了铺圈的稻草,正哼哼着撒娇,一等遮汪来了,就安安静静的埋了下来,一天的日子又过去了。
我估计遮汪一开始的用处也许更大,我曾亲眼看见二姑父东场的人家的遮汪屋。四面土墙,南墙薄些,外面遮着江柴仙稞夹的遮汪,山墙挂着草帘子,屋顶铺着麦秸,网着茅草绳结的巴拉,很破很旧的低头站在姑父家的元宝屋旁,好象犯了什么罪过似的低声下气的在给人赔罪。而我的继祖父和我奶奶家的厨房屋,我是亲眼看见盖起来的,只打了两面土墙,和元宝屋合着一面墙,南墙全是遮汪夹起来的,屋顶上也有江柴。最后在南墙的遮汪上开了一个番芋形状的窗子,大小也差不多。开这个窗子很简单,用两根稻草绳把窗子两边的仙稞扣紧点儿就行了。门呢?再夹个遮汪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