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8 ...
-
“爱新觉罗胤禩,系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个非凡的男子的一生。无论生时如何,这样一个败在雍正手下的人,在史书上写来,那惊心动魄的生命不过只是寥寥几笔罢了。成王败寇,也许不过如此吧。
熟悉清史想必对九王夺嫡的历史不会陌生。康熙年间,于一废太子(二阿哥)又复立后,康熙的长子、二子、三子、四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各成两派,是为太子党(二阿哥即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十三阿哥)和八爷党(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子阿哥、十四阿哥)。二废太子后,四阿哥胤禛与八阿哥胤禩相争太子之位,后胤禛登基为雍正帝,胤禩为廉亲王,世称八贤王。
这位康熙的第八子出身并不高贵,卫氏身份低微,胤禩却用自己的才华一步步登上高位。据闻胤禩自幼聪慧,通晓世故,亲切随和。无奈,却在多年后被康熙斥为阴险奸诈,甚至还借口其谋害太子将之锁拿。这样的一对父子,当是君臣之义多于父子之情,如此不伦不类!
的确,康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圣君,可是,为了顾念与太子的父子亲情、为了自己的帝位却那样毫不犹豫地伤害另一个儿子。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康熙同时作为一个父亲和帝王的悲哀和讽刺。他的所有言说却为儿子留下了阴险虚伪的千古骂名,更抹杀了其一生为清王朝所做的诸多贡献。至此,皇八子胤禩注定了他在九王夺嫡这一纷争中的失败地位与悲惨命运。
雍正还未正式登基便在十二月十一日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又将理藩院尚书等职位交于他,可这只不过是表面风光罢了。封胤禩为亲王时,其福晋对来祝贺的人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
如此,当年九王夺嫡的悲剧至此拉上帷幕,所有支持皇八子胤禩的阿哥、大小官员或囚或死,几乎无一幸免。雍正严酷的镇压手段,造就了康乾盛世中辉煌的一段,却也应此给自己留下了暴君的骂名,亦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自古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胤禩在雍正登基后,无论是为了清王朝的巩固,还是彻底放弃了野心,都甘心尊雍正为主,这也正是我所欣赏他的地方,那便是拿得起,放得下,当为真英雄。他不是最后的赢家,甚至在历史上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他是个英雄,亦成就了自己,如此风姿高洁,可得人心。败便败了,输就输了,无愧于心,那又有何遗憾?
只惜一代贤王,却屡遭厄运,至死都未曾解脱。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日,雍正下令囚禁胤禩。又在同一月间,令其之妻自尽,焚尸扬灰。
雍正四年三月初四日,命胤禩改名。胤禩改其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名“菩萨保”。
“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为“不要脸”。何其侮辱!但他不卑不亢,从容依旧。这是一种怎样的淡定与洒脱?无论是身处风口浪尖,抑或是遭人唾骂,都坚定不移地淡然面对。他,的确对得起“贤王”二字!爱新觉罗胤禩,这如魏晋名士般的君子,若不是生在帝王家,当是一骑走天下的洒脱之人,那是何等的惊艳与飒然?
然而愈加之罪,何患无词?雍正命各大臣议胤禩共有罪状四十款:欲谋杀胤礽,希图储位;与胤禵(十四阿哥)暗蓄刺客,谋为不轨;诡托矫廉,用胤禟(九阿哥)之财收买人心;擅自销毁圣祖朱批折子,悖逆不敬;晋封亲王,出言怨诽;蒙恩委任,挟私怀诈,遇事播弄;庇护私人,谋集党羽,逆理昏乱,肆意刑赏;含刀发誓,显系诅咒;拘禁宗人府,全无恐惧,反有不愿全尸之语。雍正称其为“凶恶之性,古今罕闻”。可笑的是,昔年众臣皆认可的“八贤王”却在多年后遭到朝廷如此强烈的斥责,一世之名,皆毁于此。这也许就是雍正对这个卓越不凡的弟弟最刻骨的仇怨,最讳莫如深的忌惮。
其实宁可做一个平凡之人,也好过生于无情的帝王之家。历史上的八贝勒遭囚而死,八福晋被雍正焚尸扬灰,何其惨烈!胤禩作为一个才高心傲之人,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埋没,枉有一身抱负却未曾实现,却不怨不愤,实在是不枉为人臣、人子、人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谁是谁非,如今已无法定论,史书总是偏爱于胜者,而淡忘了曾经的鲜血与硝烟。
雍正登基,立刻用了严酷的镇压手段迅速稳定朝纲,造就了康乾盛世中辉煌的一段,却也应此落下暴君的骂名,亦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九王夺嫡的悲剧早已镌刻在历史的宏碑上,也许早被岁月消磨得只剩下只言片语。胤禩,这位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年仅46岁时就因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一生坎坷却依旧傲然,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夺位之争后憾然而逝。殊不知,最恨生在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