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朝中风波 ...
-
海晏第二天醒来,就问听雨:“将军回来了吗?”
“回来了,不过……好像是快到子时才回来的。”
“这么晚。”海晏又问,“那将军回来之后,有没有说什么?”
听雨摇头:“将军直接回院子,没说什么。”
海晏想不出韩江在忙什么,索性就不想了,起床梳妆打扮,然后开始吃早饭。因为天气寒冷,海晏向韩老夫人请安后,就窝在房间里,跟着听雨学刺绣。清韵也笨手笨脚地做着手工活,时不时扎到手,惹得海晏哈哈大笑。
海晏在手工方面没有天赋,虽没有扎到手,但半个时辰连个水草都没绣完,这让她信心大减,最后干脆不绣了。于是海晏起身,想去书房找几本书来看,听雨、清韵自然放下手里的活儿,陪海晏一起去。
三人在书房找书的时候,忽然听到嘈杂的男子的声音,清韵立即蠢蠢欲试想去看看什么情况。海晏听声音来自韩江的院落,她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连披风都忘了披,直接出了门。
-------------------------------------------------------------------------------------------------------------------
“将军,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明面是升你的职,其实是在夺你的兵权!”脾气暴躁的孟成涛,一进院子就开始嚷嚷道,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军营里其他一些对韩江忠心耿耿的将领。其中有个人,随身背着弓箭,穿着打扮虽与士兵无异,但却与汉人略有不同。
在此之前,袁希辉已经率先来到开国侯府,与韩江密谈事情,没想到孟成涛等人也坐不住,如此大张旗鼓地进了院子。韩江只好中断谈话,带着袁希辉走出书房,袁希辉喝止道:“孟成涛,大声嚷嚷什么,怕全天下人不知道吗?”
“陈副将,你怎么在这儿?”孟成涛有些吃惊,等反应过来,说道,“你在正好,快点劝劝将军,让将军千万不能交出兵权。”
“陛下已经下旨了,将军也无可奈何。”袁希辉摇头说道。
孟成涛立即反驳:“那就让陛下改圣旨,将军出生入死,怎么着也比在皇宫里享乐的禁军强吧?”
袁希辉抚额,他就觉得自己跟孟成涛说不通此事:“君无戏言,圣旨哪能说改就改?”
------------------------------------
“到底发生了何事?”海晏在院外听了个大概,似乎韩江被夺了兵权,这让她很是着急,连忙进来问道。
按礼,在场的将领都该向海晏行公主之礼,但大家都没有动,只是一脸不乐地看向海晏。孟成涛神经比较粗,直接对海晏说道:“公主,你快跟你父皇说说,让皇上收回旨意。我们跟着将军四五年,除了将军,老孟我谁都不服!”
“到底怎么了?”海晏看向韩江问道。
韩江却没有回答,场面一时有些尴尬,袁希辉立即圆场道:“公主,事情是这样的,陛下加封将军为兵部尚书兼左神武统军,原率领的十万北征军队改名龙翔,由羽林军将领刘启带领。”
“刘启?”海晏想到了那个被她故意淘汰的羽林军,据说他回去后被木锦升打了一顿,伤得很重。
一旁的孟成涛嗤道:“那小子,毛都没长齐,妄图统领我们。”
听雨和清韵什么时候听过如此粗话,很是不高兴,听雨出声道:“大胆,公主面前,岂容你放肆!”
“老子怎么了!”孟成涛最看不惯这些娇滴滴的女人了,更是不客气地说道,他一说完,就被袁希辉给骂了,而韩江也冷眼看向他,让孟成涛冷汗直冒。
海晏倒不是很介意,她让听雨和清韵稍安勿躁,对韩江说道:“这么说,父皇明面上升你的官,实际上却削了你的军权。”
事实也的确如此,圣旨上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劳苦功高,什么新婚燕尔,不过都是借口。周帝笼络韩江,不过是为了兵权,但如果兵权能收回来,周帝当然会不遗余力去做。而木锦宏巧好猜中了帝王的心思,向周帝进言,说韩江忙于公事忽略了公主,韩家子嗣单薄,不能让驸马爷去战场上冒险,不如给韩江高官厚禄,让他留在朝中。
周帝一听,非常赞同,于是在海晏归宁之日,向韩江提出升职调派的事,没想到韩江没有任何异议,说了句:“一切听陛下旨意。”周帝大喜,立即派木锦宏还有兵部的几位大臣,陪着韩江一起去交割军队。
其实现在韩江统帅的大部分都不是北征的军队,大周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这次北征胜利后,士兵大部分已离开,然后又从其他地方调来府兵,加上新招募的士兵凑成二十万驻军,这些日子韩江正加紧训练他们。
海晏说完后,韩江没有接话,倒是海晏身后那个带着弓箭的人说道:“‘飞鸟尽,良弓藏’,这飞鸟还未尽,就打算将良弓弃之不用了?”
海晏听出这些话里的讽刺意味,不过她心思繁乱,没时间计较这些,再说这人说的话的确是事实。海晏想起上一世,周帝也打算削弱韩江兵权,但一直没有实现,后又碰上灾民起义,这事就搁浅了。但今生周帝的计划竟然提前实现了,海晏想:是不是我和韩江成婚的缘故,是不是我剔除刘启入和仪殿的缘故?看来,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别人的命运也改变了。
“我去找父皇,让他收回成命。”海晏觉得自己连累了韩江,连忙说道,却被韩江拦住:“别去,”然后韩江吩咐道,“袁希辉,带他们回军营。”韩江又让听雨和清韵退下,偌大的院子里只余下海晏和韩江两人。
“父皇不能这样做,让刘启接替你,不过是木家的阴谋。”
“这我知道,但朝堂的事,你不要参合。”
海晏沉默下来,但她突然问:“东边是否有变?”
韩江很是诧异,就连的古井无波的眼睛里都出现异样的神采:“这事你听谁说的?”东部灾变的事,按理还没有传到长安。
“难怪你会轻易答应。”海晏没有回答,而是笑道,她总算知道韩江不是不在乎兵权,而是他对事情都了如指掌。
海晏结合韩江的反应,再结合前世的记忆,她大致猜到了事情背后的隐情。
今年黄河决堤,河南、河东等地受灾严重,周帝在北征军情紧急的情况下,都赈灾放粮。但河水影响面积太大,很多人无家可归,秋季更是颗粒无收,加上官员层层剥扣,很多百姓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入冬以后,寒冷和饥饿让长期积聚的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灾民起义。
周帝削弱韩江的兵权,是不希望韩江做大,而韩江轻易答应,是他知道周帝低估了这场灾民起义。上一世韩江率兵出征,陷入东部战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如今木家人想参合军事,恐怕会自取其辱。
韩江知道失去兵权只是暂时的,他很快就会重掌兵权,只是他并不知道东部战况真的不容乐观。
韩江不知海晏的想法,他发觉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海晏,转而道:“公主,你恐怕也看出,陛下把木家人推入军队的用意。”
“在为明熙铺路。”海晏淡淡说道。
……
交割兵权的事,全在暗中紧密进行,等过了一天,周帝加封韩江的圣旨,才正式传来。一时间,不仅韩府哗然,就连朝中权贵都有微词。
经此一事,海晏对她父皇终于彻底死心了,她的父皇心中根本没有她这个女儿,根本没有为他女儿考虑过,而全心全意都在为明熙打算。
-------------------------------------------------------------------------------------------------------
就在圣旨下发的当天晚上,东部灾民起义的奏折,终于传到了周帝的御案上,这时的起义军已经非一州一县可以控制,需要周帝派军队镇压。
于是,周帝紧急召见三省六部长官,让他们给出一个可行办法,最终周帝决定派兵镇压,但选谁带兵,周帝又拿不定主意。
木锦宏自然希望自己一派的人出征,如今他已经让刘启当上了驻军统帅,有一个立功的良机他又为何不争取呢?不过木锦宏并没有自己提出,而是示意史部尚书蒋琮德来说。
但周帝并没有表态,而是问韩江的意见:“驸马爷,你带兵有方,这次也该由你带兵出征。”
韩江出列,说道:“下臣谢陛下赏识,但臣久战未归,让祖母担心,如今娶了公主,恐出战冷落了她,所以陛下还是让刘启将军领兵,臣相信刘将军必能传来捷报。”
周帝这才龙心大悦,说道:“既然如此,就派刘启出战,率领十万驻军前去平乱,另封木锦升为监军,加派左右龙武军助阵,争取半月内将起义平息。”
“陛下英明。”
在场的众臣,都很有见识,现在他们也知道其实周帝心里早有安排,只不过碍于韩江,不得不召开朝议,让韩江的旧部还有高氏一派的人没有意见。
第二天,周帝一早就率领百官,到城外给前去平叛的将士践行。
大军开拔时,左右龙武军,头戴红缨金盔,身穿红金黑三色明光铠,行在最前方,他们的肩上还有龙武军的龙头标志,所到之处明光熠熠,一片灿烂。龙武军之后是驻军,他们大部分着黑色彩绘皮革铠甲,这种铠甲虽然没有明光铠防御性好,但由于皮甲轻便、廉价,所以在军队中普遍使用。
木锦升骑着马,走在前方,一脸愁云惨雾。他实在不想出征,他在长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不自在,为何要去东部吃苦受罪?但他的大哥还有贵妃姐姐,都极力给他找事做,说什么“建功立业”,木锦升真是恨透这个词了。
与木锦升相反,刘启骑在马背上,指挥着十二万大军,真是意气风发。他虽然厌恶木氏一族,但他需要木氏扶持,成就他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