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文心雕龙 ...
-
社会发展的结果之一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易获得。
即使迟迟有个俞静忱这样的妈,插班进养和,寻个国学大家做家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俞静忱倒也体验了一把普通妈妈三四月升学季的手忙脚乱,连徐雍都奇怪,:“这是谁家孩子要插班?”
听听这种一无所知的茫然傻爸爸口气…..俞静忱叹口气,非常没好气,:“你家孩子要插班。”
徐雍更惊奇了,:“迟迟?迟迟要进养正?”
俞静忱点点头,徐雍看她的眼神就好像她现在在梦游一样,:“你不是说打死也不让女儿念国际学校么?”
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呀。那还是许多许多年前,他们还没有结婚,刚刚怀上的第一个孩子也不知是男是女,他那时有许多许多的身不由己,他记得他特别诚恳坦白,:“如果不是男孩子,我不敢保证她能记上徐家族谱。”
然后这个他爱了许多年的女人轻轻松松一耸肩岔开话题,:“那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男孩子跟你姓,女孩子跟我姓。正好,我一想我的女儿要上养正公学就四肢无力风中凌乱。”
他果然自愿被绕开话题,问她,:“我们养正人都对你多好啊,你还嫌弃养正。”
她突然就闷闷地了,头埋进被子了,半响才说,:“你们这群所谓国之柱石,一个个竟然从小受英文教育。可能还不至于说是国贼禄鬼,可我想想就不开心。要是男孩子,为了日后的仕途经济必须随波逐流也就罢了,如果是个女儿,当然要坦坦荡荡,好好学中文,问心无愧做中国人。”
俞静忱看着徐雍眼里的戏谑,只好解释,:“你的宝贝女儿讲了,别的学校太容易,她要跟她哥哥一样念养正。”
徐雍不由得笑起来,逗妻子,:“你看看,随你姓有什么用,等到读书上学的时候,还是要和爸爸哥哥一样。“
俞静忱叹口气,:“你当我不想女儿随你么?”
徐雍看着妻子眼里的笑意,相信她才怪了呢,:“怎么?”
俞静忱很调皮一笑,:“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呀”
徐雍:“……”
~~~~~~~~~~~~~~~~~~我是徐先生又被太太欺负了的分界线~~~~~~~~~~~~~~~~~~~~~~~~~~
迟迟没有想到故事竟然这样发展。
到五月的时候,母亲到底将一切安排妥当了。先带她去养正面试测试,最终确定九月份插班升学,再读一遍四年级。
随后没几天就是旧历的五月初一,那一天迟迟发现母亲竟然难得的起了个大早,穿着件最朴素的深蓝色旗袍,脂粉不施,简简单单挽一个鬓,头上颈上光秃秃一件首饰也没有,甚至连结婚戒指都没带。
而且给她也一样打扮,最正经学院风的衬衣短裙,把她的天生自来卷拉直,简直是文艺片女主的缩小版。
妈妈把领她下来的时候连爸爸都忍不住问,:“你这要带着迟迟干什么去?”
妈妈卖了这许久的关子,其实就等着这一问呢。迟迟看妈妈特别得意的微笑起来,虽然她眼角确实已有点细纹了,但这一笑真的还有几分少女的天真狡黠,:“你猜猜看啊,我猜你们都猜不出。”
爸爸不禁莞尔,两个哥哥虽然在爸爸跟前一直很有规矩,闻言也互相交换眼色,又冲她笑,很有几分幸灾乐祸的意思在里面。
迟迟撇撇嘴,就听妈妈说,:“你们都不知道迟迟有多走运,我正想让她正经拜个师,好好把中文学一学,结果就听说江先生打算再收几个弟子,我跟方琬一提,她就让我带迟迟去看看。”
迟迟呀然一惊,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看见父亲皱着眉若有所思,:“哪个江先生?你做事也谨慎点,多留几个心眼,天下哪里有这么巧的好事?如果正经拜了师,若再出什么事以后迟迟赖都赖不掉。”
妈妈瞪爸爸一眼,:“江禹言江先生,只看人家收不收你女儿呢,哪里轮得到我们挑拣人家。”
爸爸果然不做声了,两个哥哥雨里雾里,大哥小心翼翼问妈妈了一句,:“江禹言先生是哪一位?”
果然又被妈妈瞪一眼,:“都念高中了,还不知道江禹言,我让你多读点中文书,你们都只当耳旁风。”
然后又转向迟迟,口气稍微好了一点,:“迟迟,江教授是国学大家,学问造诣之深现在中国也没几个人比得上。你今天要好好表现,要有礼貌,要不卑不亢;先生问你话,要不知为不知,就是知道,也不能卖弄。听懂没有?”
迟迟狠狠点头,心里已经吓傻了乐疯了惊呆了。
我太懂了好不好!!!
江禹言算是迟迟上辈子的职业偶像。
这位江先生出自天津名门,少年高才,学贯中西,三十岁之前在欧洲最好的四所文科大学都拿到博士,会说七八种外语,研究横跨四五个领域;没有到四十岁的时候就著作等身了,而且都是有一本算一本深入浅出广为流传的好书,更了不起的是,到现在为止一点老先生一点江郎才尽的意思都没有。
所以虽然江先生当过最大的官是班主任,但在嚣张的兵痞权贵见了他,面子上都得老老实实的。
更何况俞静忱这样的读书人,敬仰简直是发自肺腑。
简直就是去偶像的少女粉丝。迟迟被妈妈耳提面命千叮万嘱一路,终于忍无可忍恶毒腹诽。
这样的名学者居住环境当然很好。从大学正门到江先生住的知常斋,迟迟被妈妈领着,步行整整四十五分钟。
在大学校门外下车的那一刻,迟迟就知道了为什么今天妈妈一定要出门这么早,果然是无比正式的拜师,还步行…….
其实迟迟很想跟妈妈说,江先生根本就不在乎这个。
迟迟上辈子跟江先生有过几次交往,非常随和通达的老人家,他那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又是对着他们这些后生晚辈,可是一点倚老卖老的意思都没有,反而非常平易近人,还时不时自我嘲弄一番。
可是六十岁的江先生和八十岁的江先生差别也太大了!
或者说,对着同行的江先生和对着权贵的江先生差别也太大了!
从迟迟进门起,简直就没得一个好脸色。
不过妈妈确实做到了不卑不亢,其实她就是这间大学出身,和江先生也算扯得上关系,称呼江先生为“老师”,话里话外都是说迟迟有多么聪明,她有多么希望这个孩子在国学上有造诣。
江先生闭目养神很久,终于开口,问得不咸不淡,:“徐总理的女公子今年九月预备哪里读小学啊?”
迟迟看见妈妈脸色果然白了几分,:“在养正插班,读四年级。”
江先生听闻更优哉游哉不紧不慢,:“养正是间好学校,但我招学生,是希望他们深研经义,和养正的主张,截然相反,反而对学生无益。徐夫人还是请回吧。”
迟迟听妈妈努力争辩,:“小忱最聪明有天赋,我希望她专心学问,中西皆通,这才求拜老师门下,而且假使功课有冲突,定然已老师的为先。”
江先生叹口气,:“其实小孩子入门,徐夫人自己的造诣,教孩子也尽够了。
迟迟看妈妈闻言眼睛都要红了,:“并不是我自己的女儿我自夸,实在是我不能耽误了孩子。老师好歹给她个机会,试她一试,若她真的愚鲁,不够老师挑弟子的标准,我保证不多纠缠。”
真是可怜天父母心。
迟迟做了妈妈三十几年女儿,从没听过妈妈对谁这般低声下气过。
迟迟突然就鼻子一酸,眼泪险些落下来。
其实她今天本来是来打个酱油的,这辈子,她根本没预备和中文中史国学这些东西再扯上半毛钱关系。
可是现在她决定努力一争,至少不能辜负妈妈这一番低声下气的恳求。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江先生口气也软下来,:“也罢,我考考你吧。徐小忱是不是?”
“我随母姓,俞小忱。”
“哦,这倒难得。”江先生又打量一番迟迟妈妈,再看看迟迟,对迟迟道,:“去桌上把《文心雕龙》拿来。”
俞静忱脸色又白上几分,一个六岁的孩子,拿《文心雕龙》来考校,简直称得上刻意刁难了。可她又有言在先,此时自然也无法争辩。
索性迟迟拿来是新行本,简体横排,句读俱全。
江先生也不接书,只对迟迟道,:“找练字第三十九。你先让你妈妈带你读你一边,认认字。”
俞静忱看江先生脸色严肃,早就有些害怕吓到女儿,闻言立刻向迟迟张开手,:“小忱到妈妈这来。”
俞静忱满腹诗书,领读篇文章自然不在话下。只是这文本艰涩,她有心为女儿讲解又怕冒犯江先生的规矩,一时语气非常犹豫,自然不如以往琅琅动听。
江先生却只道她也并不纯熟,才女之名不过世人趋炎附势,眼神之中更见轻蔑。
迟迟暗暗坚定决心,这回不论怎样,要替母亲争口气。
阿弥陀佛,《文心雕龙》…….
哈哈哈哈,《文心雕龙》……..
迟迟上辈子的博士论文,就研究的《文心雕龙》,当年洋洋洒洒改过三稿,前前后后写了十几万字,几易研究重点,活活写了一年多。到最后,即使这么艰涩的书,且不说清醒的时候,就是梦里迟迟都能听到上句接下句。
一边跟读完,迟迟果然听这老头子慢悠悠道,:“你试试看,多久能背下来?”
很好很好,其实也不算太刁难。迟迟觉得妈妈也好像舒了一口气。
迟迟从母亲手里接过书卷,又低声默诵几遍找了找感觉。
平心而论这练字篇在《文心雕龙》里确实不算难篇,道理还算浅显,语句也不太艰涩。
所以十分钟后迟迟就合上书,面对江先生而立,非常落落大方,:“江先生,小忱可以背了。”
“夫文爻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
…………………………………………………………………………………………………………………………………………………………………………………………………………………………………………………………………………………………………………………………………………赞曰∶篆隶相熔,苍雅品训。古今殊迹,妍媸异分.字靡易流,文阻难运。声画昭精,墨采腾奋。”
迟迟言语利落,通篇背诵也不过四五分钟而已。
这四五分钟,江夫子的脸色走过了四季,最后停顿在温暖和煦的春夏之交。迟迟突然觉得上辈子那个和蔼可亲的前辈大师又回来了。
“徐夫人的女公子了不起呀,真是没想到啊没想到,老头子竟然也看走了眼。“看走了眼的老头子和俞静忱说话的口气瞬间亲亲热热,甚至讲起溯源来,:“我看小忱这孩子,倒有几分枝巢公的品格。”
迟迟知道,这个枝巢公就是外婆的爸爸,乃是一位名儒宿德,曾副编过清史,一生潦倒归潦倒,可名声威望非常好。
妈妈笑起来客气两句,:“借老师吉言,但愿她跟着我姓,就能像我爷爷外公。我就希望她好好读书,老师若能指点小忱一二,靜忱同安之,真是感激不尽了(画外音:大家还记得徐雍的字吗(⊙_⊙)?)。”
迟迟觉得江老夫子的眉毛头发都在乐不可支,:“我算个好日子,咱们得正经拜师呢。倒时候你也渐渐你师母师兄,以后你就归我管啦。”
迟迟突然觉得有点不寒而栗……….好像有点后悔了。
她都不记得最后江老夫子,哦不,江师傅说了些什么。那天上午最后一个印象是从知常斋出来,妈妈一把搂过她,各种狂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