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川藏线见闻1 ...

  •   这是我爸当兵的一些陈年旧事,现在回忆起来总想说给人听,于是我就将其整理下来。

      以下为我爸的口述和当年的记录,由我来收录成文

      本人于一九八四年被成都军区选调医疗干部支援西藏军区。被分配在第五十二师一五六团卫生队。

      部队地处西藏林芝县。林芝县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海拔2700米,气候宜人,水果蔬菜生长良好,知识文化生活单调。

      部队自己发电,接收不到电视。交通不便,部队离县城有三十里远,所谓的县城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小村庄那么大。只有几十户的小平房,两家小商店,一个机关院子,正中是一个西藏农学院。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开始了,团里有三百多名老兵即将退伍。部队安排了二十多名干部送老兵,我便是其中之一。心里也庆幸能够经历川藏线也是人生难得的机会,跟何况那时候部队进出川藏线都是乘从成都到拉萨的飞机。

      下面是一些发生在川藏线的真实的故事

      被困泥石流
      十月十八日中午,我们送兵队伍乘坐二十多辆解放牌汽车离开了部队,开始了从林芝到成都的旅行。每辆卡车上都有绑着绷带的老兵坐在上面。、下午我们翻越了旅途的第一座高山,“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位于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

      之后到达通麦兵站,当时我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部队继续前行到下一个兵站住宿。还有一种一件事,第一天不要太辛苦,就在通麦兵站休整住宿。最后决定还是住在通麦兵站。
      那时条件艰苦,住兵站部队战士们只是把背包打开打地铺而已。当晚一夜大雨,有经验的干部心里打鼓。前方是川藏线—“石流的”的高发区—“东久”区域。这种天气极易引发泥石流。

      第二天吃过早饭,部队集合准备出发。我们打前站的报饭车(报饭车是提前两小时出发到前方兵站联系吃住的车子,那时候不像现在的通信这么发达没有手机网络等。)又折回来了,告诉我们前方东久出现了泥石流。东久大桥被冲毁了,大家的心情顿时沉重了下来。

      我们驱车到哪儿一看傻眼了,河谷里,咆哮声震耳欲聋。泥浆夹杂着大石头源源不断地翻滚着。这世界变成了恐怖的世界,东久大桥无踪无影了,道路被切断了。看着河谷里飞快翻动着的石头和泥浆,听着恐怖的声音,加上阵阵的雷雨声,我们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时我们什么话都没说就回到了兵站,向团部汇报着前方的情况。团部命我们令安顿好部队,等待上级的指示。

      一天两天……,一直等到了第五天,那时候几百人把兵站储备的菜都吃完了,外面又运不进来。所以每天只吃两餐,菜以罐头为主。

      有一天我带着两个战士在山上找蘑菇,我发现地上有一个比拳头还大的蘑菇,但是又缺了一小块,看上去很嫩。于是我们开了一个罐头用酒精炉煮了起来。我说我先吃,等十分钟后没事你们再吃,味道鲜美,于是一起吃了起来。

      到了第五天运输方案出来了,成都军区派车赶到东久河谷对面来接应我们,同时派工程人员架设了一条运输带。运输带是一种很长的钢缆绳,固定在河谷的两岸。绳子上有一个用粗钢丝编程的大框,可以同时容纳三四个人。这边人坐上去之后,河那边人就用力拉绳子,从高到低这样拉着就过河了。到河中间的时候,钢绳负重很大导致垂的很低,脚都几乎贴着水面而过。

      河里声音很大,心里还是很害怕。这种办法很原始,但有效。

      就这样,经过两天的运送,我们这支部队全部安全地通过了泥石流地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