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奶奶的爸爸和妈妈 ...
-
奶奶是福建人,虽然她似乎没有在福建生活过。
奶奶的妈妈家里有一个小小的戏班子,父亲是班头,带着女儿和一众人等东奔西走唱戏为生。每到一地,会稍作停留。奶奶的妈妈并不会演出,只是为戏班子的服装行头做缝缝补补的活儿。
有一次到了福建的一个小村子,奶奶的妈妈遇到了奶奶的爸爸。
奶奶的爸爸去求亲,却被未来的老丈人拒绝了。
奶奶的爸爸家里条件一般,有几间房也有点地可种,虽然不能大富,但勤劳生活也不会挨饿。按说并不算配不上奶奶的妈妈。只是曾有一年,村里发时疫,他家里的父母兄弟全都病死了,只活了他一个人。老丈人觉得这人命太硬,家里又没有亲人帮衬,便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没想到奶奶的爸爸妈妈非常有决心,两个人商量好偷偷走了。
他们去了印度尼西亚。
小时候听起来,总觉得从福建去印尼好像从北京去趟天津一样。后来看了地图才发现何止千里。年代久远,故人都早已不在了,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奶奶只是依稀记得,他们好像是随着其他人似乎是赶着打工潮一样的就去这千里之外的地方。
印尼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们有了很多孩子,又因为贫困夭折好几个,奶奶慢慢数过来,不确定的说最后好像活了六个还是八个。至于生日是几月几日,更加没人记得,甚至奶奶自己出生的年份,都在1922-1924之间跳动过。
奶奶说起父母,语气仿佛是在讲童年时代的路人。我想大约是由于生活所迫,他们并没有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做什么吧。奶奶说起她的妈妈,最多的就是辛苦,要操持一家人的家务,还有不停的做年糕去卖。做年糕的其中一道工序是坐着用脚踩住类似竖直的像磨盘也像轱辘的东西,循环往复的碾压。奶奶常说起的,就是无论冬日也好、刚刚生完孩子也好,记得妈妈日日都要坐在那里踩着。一日不踩、便一日没有收入。而奶奶的爸爸,我几乎想不起奶奶提到过他。也许我曾经问过他做什么挣生活,然后朦胧的记得奶奶说是打渔。
我的印象里,奶奶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二姐和她年龄最接近,奶奶从小跟着她,也很得她照顾。
奶奶讲过他们小姐俩一起去为人去鱼鳞挣零花钱,然后买零食。她最爱的零食是面包抹冰淇淋。当时一分钱可以吃饱一顿饭,一片抹上冰淇淋的面包却要两分钱。
我小时候的夏日里,奶奶还经常和我一起吃冰淇淋抹面包做点心,还有用新鲜的西红柿蘸着盐当零食吃。这些奇怪的不属于北京风味的吃法,大约都来自她儿时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