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诺给读者的作品。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被称为“穷人之家”的贫民区。他幼年的生活即笼罩着苦涩的意味。《白痴》中,他曾借梅什金公爵之口说出“这社会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基础上。有人发财,就有人受穷;有人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就有人生活无着、冻馁而死;有人志得意满、八面威风,就有人被蹂躏、被欺压、被唾弃”这样的话。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都是贵族家庭出身。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平民作家比较少。”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作者陈建华曾经拜访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在那里,他看到三室一厅简陋寒碜的房子,家具七拼八凑。“他从小清贫,真正到过底层的人才能了解苦难,因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苦难的了解很深刻,很多俄罗斯作家对苦难的体会不如他。”
1849年4月23日,28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一起讨论社会改良、批判政府与农奴制的同伴获罪被捕。12月22日,他被押赴刑场,绞刑架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们被沙皇赦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了首名为《英雄的瞬间》的长诗,揣测那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领悟:“只有在触到了死神苦涩的嘴唇之后/他的心才感到生的甜蜜/他的灵魂渴望着去受刑和受折磨/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秒钟里的他/如同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在同死神痛苦地一吻后/又不得不为受难去爱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对死亡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与他亲身体验过死亡不无关系。《白痴》中,梅什金公爵说:“要知道,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在你确凿无疑地知道再过一个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就现在,马上——你的灵魂就要飞出□□,你将不再是一个人……”
赦免所换来的,是在西伯利亚10年漫长的流放岁月。严寒、苦役,不仅折腾着他的身体,也销蚀着作家曾经激进的心灵。“他于是养成了温顺的性格,认识到不能用对抗的、暴力的方式对抗现实,只能采用调和的、忍耐的方式。”和很多评论家一样,汪介之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转变:“他的创作思路也发生了变化,注重对人性的挖掘。”
18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说一句话:“人是一个需要解开的谜团,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开它,就别说你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汪介之说,这句话常被评论家引用,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中心。在流放归来后的诸多作品:《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如果说他笔下的人物展示了人类多重复杂的心理,用鲁迅的话说,那是这位“灵魂拷问师”在将自己逼到绝路后,审视着人类灵魂的全部深度。
“一般人不愿意将人性的阴暗面展示出来,以为这破坏了生活的美。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相反。恶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应当展示出来让读者知道。”很多读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沉重、压抑,汪介之认为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别之处:“他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卑劣,敢于呈现生活丑陋的一面。”
一个狂欢者与忏悔者的形象
生前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影都是模糊的。“同时代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正人君子,有人却说他是个小人。后来的评价更是歧异。”陈建华打了个比方:托尔斯泰就像晴朗天空中的一座山峰,明朗而清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一座高峰,但他的周围云遮雾障,叫人看不清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他从小抑郁、脾气恶劣,屠格涅夫的仆人曾经说:“像他这种坏脾气的人找不出第二个来。”他性格内向却冲动,对赌博无比沉迷,甚至如此不顾一切。在他对于赌徒心理的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秘密:那是一个狂欢者与忏悔者的形象。成为名作家后,他依然负债累累,“始终受到出版商控制,往往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稿费就已经用完了。为还债,他所写的书一定事先与出版商商量好印张,有时为篇幅硬拖情节,因此故事常显得啰唆”。
他早年曾写过一部《双重人格》,晚年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了个性矛盾的伊万·卡拉马佐夫,汪介之和陈建华都认为该角色可以作为他思想的注脚:“天使与魔鬼在同一个躯壳中斗争,形成一股巨大的张力。对于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善和恶同时存在。”
他患有癫痫病,梦症不时将他击倒,却让他发现了生活之外另一个世界。潜意识、梦境、幻想……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形象幻化成无数矛盾的因素。多重性格的特征,让弗洛伊德和现代派作家们心驰神往,在西方,他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在他们的眼中,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实在“太传统”了。
“与以往作家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少在作品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声音,只是小说众多声音中的一种。作家自己隐藏在众多人物之中。”汪介之提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作家和人物是平等的:“他不对其他人做出判断,他认为自己没有这种权利。读者读他的小说好像听到很多人说话,到底谁对?谁错?读者要自己做出判断,做出选择。”
陈建华也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都喜欢办报,临去世前仍对此念念不忘。这个孤独的人一直在寻找与人交流的方式,最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语言的旷野中。
曾经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能让评论家“忙上一百年”的人。如今,百余年如白驹过隙,人们仍难以看清他的面目。当《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大法官形象屡次被注解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思想的反映时,不少评论家也指出大法官“仍然是一个不等同于作家立场的独立的声音”。不少评论家认为他继承母亲的信仰,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教徒,宗教人士却常常因为他对宗教的怀疑而愤怒。何处是真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一生都在挣扎。他的形象,很难用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与之对应。”陈建华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众多人物都看成他精神血肉的灌注:“他们是意识形象,却决非个人写照。”
写过一篇关于这位作家的论文,当时查过许多的资料,也看了他的部分作品。
欣赏他文章中对人性的鞭挞和解剖,很深刻!
最重要的是,在我人生中最艰难的那一段时间里,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前进,并且努力在困境之中,做到最好!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
附带几句话:
用爱获得全世界,用泪洗净全世界的罪恶。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狱是什么?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九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