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村里一个媳妇死了丈夫,做寡妇不到一年。大家叹息之余,不免多关注些,帮衬些。
“哎,秀兰,来买菜啊?”“秀兰,来来来,这家的葱便宜,你到这儿来买。”集市上大小媳妇儿们热情地招呼刘寡妇,老爷们儿则远远打一个招呼,或仅是点头。刘寡妇一个个应承着,并和其中一个多寒暄了几句。那站在小葱贩旁边的王大婶就忍不住了,扭两步胯就把刘寡妇拉过去,急道:“哎,别聊天了,待会儿这葱就卖光了,我自己都没买,就等你买了再说。”
刘寡妇只得感激了她,买了一个钱的小葱。等她和自家姐妹走开去,王大婶就叹道,“哎,老老实实的一个,一点也不像其他人,我们村东头那个,要是有秀兰这模样人品,你看她家门槛几天能断!”旁边刘寡妇家邻居也附和道:“秀兰人是安分的。”
王大婶说:“对啊,要不是她老实,我才不对她这么好,可怜哪。”自然就有人奉承说:“算起来你还是她夫家同宗的婶,当然对她像自家人。”也有不招人待见的,多嘴问一句:“听说前个她给你家新媳妇包了整六尺的绸缎,是不是真的?”
王大婶马上就不笑了。有眼色的就说:“那还不是她家侄子早先挣的多底子厚,秀兰如今服丧,那些颜色都穿不得了才做的顺水人情。”王大婶这才好脸色些,点点头,把话别开:“老三是个人品,可惜去得早啊。”
一行人叹息着,罗罗嗦嗦挑挑拣拣地在集市里走,少不得又去关注刘寡妇,看看她买了什么菜。这一瞧又出话题了,青菜、萝卜、黄瓜……“可怜,只能买这么些菜。"
“好像每样都买了不到一斤。"
“唉,不然你让她买什么?她现在又不比从前。"
”我家还有一些去年腌的笋干,回头给她拿去。"
“给她东西还不如教她种菜,也是长久计划。”
“她家哪还有地啊?"
……
七嘴八舌的,大家都同情心泛滥。可像是打她们嘴巴子似的,这头刚说完,那头刘寡妇就买了一斤排骨。众人有一瞬间的沉默,过了会才有人道:“人家秀兰买回去给儿子吃的。”另一个恍然大悟:“对对对,她现在把儿子当成宝贝了,去年还打儿子呢,今年就只见好声好气了。”
“她不靠儿子还能靠谁?”
“她还算幸运,留的是个儿子,我们村东头那个……”
众人开始新一轮的啧啧叹息。正在这时候,高潮来了。一个媳妇忽然猛拉另一个媳妇的袖子——咋?嘘!着实激动地无法言语。
只见刘寡妇在那头买了一大袋黄豆。
看到没?看到没?众人用眼神互相激烈交流。
刘寡妇显然已经买完了所有要买的,过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就走了。告别时大家都热情洋溢,嘴不能道,也巴望着眼神能将她们心中汹涌的怜惜传达给刘寡妇,以熨烫她可怜的后半生。
“买黄豆,啧啧。"
“她那一袋,足有三斤吧?"
“四斤都有了,别说三斤!"
还是她王大婶出来主持公道:“你们别瞎琢磨了,秀兰到底是老实人,重名节。回头都对她好点!"
大家纷纷都应了,仿佛一瞬间形成了联盟,桃园结义似的重要。与此同时匆匆加快步伐,赶着要带大秘密回家去。有个崔婶半路被熟识的小贩拉住推销,就能毫不犹豫说,我尿急。
这当中有个十来岁的半大小子,跟着他妈出来拎篮子,听了一路,半懂不懂,瞅着人少了就问他妈妈:“妈,名节和黄豆有什么关系?”
他妈妈就骂他:“小孩子别多嘴,不是你该管的事。”别的婶娘都偷笑,唯独一个向来不怎么招人待见的,并不惮教坏人家小孩,三两句就说清楚了:“哎,纬头都几岁了,过两年都可以找媳妇了,还当他小娃儿呢?姨跟你说,黄豆就是屋里没男人晚上睡不着拿来数着熬夜的,懂没?是夸你刘婶呢!”
半大小子没转过弯来,不解道:“可是她家以前就经常买黄豆啊。我妈还说刘婶点的豆腐好吃,说我从小吃她家豆腐长大的呢!”
——小孩子哪知道大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