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马无夜草不肥8 ...

  •   隔天,陈喜梅又跟父亲陈守仁借了一百块钱,加上之前跟妹妹陈喜娣和大嫂段应桦借的一百九十块钱,再加上自己七拼八凑挤出来的几十块钱,总算弄出个三百五的整数,核算着这么些钱盖个高平台的砖瓦房子应该差不离。
      陈守仁和刘兰英自打结婚后,都是陈守仁管账,刘兰英从来插不上手,或者说陈守仁从来不让刘兰英沾手钱的事情,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惯性。陈守仁喜欢在几角旮旯的地方藏钱,比如阁楼的房梁上,比如床铺的垫板下,比如米缸的大缸中,时间久了,连他自己都忘记把钱藏在哪儿了。
      陈守仁病逝后,三个儿子管着刘兰英问钱,刘兰英却一问三不知,根本不知道老头最终把钱藏哪里去了,三个儿子翻箱倒柜且挖地三尺般的找钱,也就找出仅仅数十块钱而已。老两口拿着退休工资二三十年,平时几乎不花钱,偶尔还能挣点钱,几十年下来总该存点钱吧,可家里又找不到,那这钱到底弄哪儿去了呢。
      除了刘兰英、陈海福和陈海友这三人最清楚,估计就剩下与之亲近并常年呆在老夫妻两人身边的赵雨壮知晓其中的内情。可惜陈守仁病重的时候,赵雨壮正在外地上大学,陈喜梅根本就没有通知他回来奔丧,所以在刘兰英不肯开口的情况下,陈家的一大家子人都以为这钱莫名其妙的没有了,特别是马春花如丧考妣一样的唠唠叨叨个没完没了,照陈喜梅的原话就是一只母苍蝇嗡嗡叫得人头疼。
      其实,陈守仁老夫妻两人自打从大岸迁到木船社东面的荒地上后,就没有存下钱,因为有两个绞麻绳【形容喜欢胡搅蛮缠】的儿子成日里就盯着老两口的那点退休工资,以现在人的眼光看就是两个“啃老族”。陈海福是刘兰英的心头肉,每当他没钱用的时候就买上不值钱的小礼物跑到木船社来骗钱。陈海友是老巴子,结婚后搬到木船社跟父母同住,陈海友的老婆陈琴没有工作,成天癞在家里好吃懒做。

      **********
      欠下一大笔外债,陈喜梅就有了无穷的动力,根本无需赵远山的催促,笠日的一大早就赶到高资镇的百货大楼,买上两瓶洋河大曲两条自己从来没有抽过的红牡丹,再匆匆来到庙湾找廖春根商量买材料找工人的事宜。
      适逢廖春根和巫香菊都不在家,陈喜梅又转到小石粉厂,找到两人后,陈喜梅也不客套,递出一根烟后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春根兄弟,我今个找你有急事,你还有时间?”
      由于巫香墨建筑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连带着廖春根的小石粉厂也红红火火,开年后廖春根在刘家闸村多招了十几个壮年劳动力,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小石粉厂二十四小时连续开工,廖春根和巫香菊两人已经不再亲自干活,平时在小石粉就是当监工。
      廖春根接过香烟,叼在嘴里回道:“陈大姐,咱们有事家里说,这里嘈杂,有事也说不清楚。”
      陈喜梅掏出随身带的火柴,划着后给廖春根点燃,笑道:“那是最好,我还怕你们没时间,不肯跟我谈事情。”
      冲身边的廖春根瞅了一眼,巫香菊笑呵呵的接过话头:“陈大姐,瞧你这话说的,我们虽然相识不久,但陈大姐的为人我跟春根都信得过,你有急事,我们哪能站在旁边干看着。”
      巫香菊的脾气极合陈喜梅的胃口,陈喜梅听完巫香菊的话就大笑起来:“香菊妹子这话说到我心坎里面去了,你们夫妻两人我也是一见就投缘的那种,不然也不会才刚认识就有事找上你们。”
      三人说说笑笑的就离开小石粉厂,幸好小石粉厂就在离庙湾不远的刘家闸抽水站的旁边,三人上了分洪河的大地,没有花费多少脚程就回到廖春根的三间瓦房的农家小院。
      这是陈喜梅第一次登门,左顾右盼的在粉刷一新的堂屋中坐定,将礼物顺手放置在大方桌上,说道:“你们的房子刚弄过,看上去真是有新鲜气。”
      “是的啊,去年赚了点小钱,春根就嫌房子住得久了,白墙都变成黄墙,所以年底找人重新粉刷了一遍。”巫香菊一边将过年还剩余的瓜子花生抓出一些放在红色塑料托盘中,摆在大方桌上,一边冲陈喜梅说道:“陈大姐,吃点瓜子花生,咱们边说边谈。”
      廖春根抽着香烟,坐在陈喜梅的对面,对着巫香菊笑骂:“你这婆娘,好不省事,尽干些不知轻重的事情,客人上门,连茶都不上一杯。”
      茶,自唐兴起,由宋繁荣,至明登极,邀朋迎友的第一件事就是奉茶,既表示尊重又表示亲近,非其他事物可比。而在两宋时期,会晤结束,主人更会在客人离开前奉上一杯新茶,名曰“点汤”,意思就是你喝了这杯茶就可以离开了,碰上不欢迎的客人可以含蓄的提醒让其早点滚蛋。
      “这个还要你提醒,我难道不知道?”巫香菊假装不悦的横瞪一眼廖春根,转脸冲陈喜梅笑笑:“让陈大姐见笑了,我家春根在外人面前惯会拿我寻开心。”
      陈喜梅一点不见外,搭着巫香菊的话茬说道:“吵吵闹闹叫夫妻,恩恩爱爱叫夫妻,当真跟古人一样的相敬如宾,那就不叫夫妻,我跟我家赵远山还不是经常上嘴唇咬下嘴唇。”
      廖春根被陈喜梅说的不好意思,没有吭声,倒是巫香菊豪爽的大笑一声:“陈大姐这话说的在理,床头吵床尾和的才叫真夫妻。”
      说完,巫香菊特意瞟了一眼自己的丈夫,那叫一个风情,廖春根淡定的点点香烟灰,将香烟放入嘴里大吸一口,任由这两个豪放女人大谈“夫妻经”。
      巫香菊泡了三杯绿茶上桌,坐在廖春根的身边,对陈喜梅问道:“陈大姐,咱们闲话少说,你说有急事找我们,到底什么事?”
      陈喜梅一开始还羞羞答答,不想刚进门就把事情挑开了说,给廖春根夫妇留下一个急不可耐的坏印象,此刻既然巫香菊起头问她,她倒是乐意万分,于是爽利的回答道:“我打算这个月在木船社盖一个砖瓦房子,想托人帮忙联系买石料、黄沙、水泥、砖瓦、木料,再帮忙联系泥瓦匠和小工。我想你们夫妻两个都是高资本地人,肯定比我要了解行情,找人也好找,所以就只能麻烦你们了。”
      泥瓦匠、木匠、漆匠这些都称之为大工,其他打下手没有技术纯体力活的称之为小工,八十年代,一般就是一个泥瓦匠、一个木匠、一个漆匠,加上三五个小工,就可以稳稳当当的将房子盖起来。
      “原来是这个事啊,”巫香菊啜上一口茶,高声的叫道:“小事,小事。”
      廖春根也跟着说道:“陈大姐放心,这事就包在我身上,水泥黄沙什么的我这没有,石头多的事。你买石料就直接在我这里拿,大石头,小石子,要多少有多少,我什么价格拿过来的,我还什么价格卖给你,石子也不收你加工费,按石料的价格来,你就加个运输钱就可以了。”
      廖春根的小石粉厂里有碎石机,生产石粉的步骤包括:一,碎石机将大石头碎成小石子;二,碾压机将小石子碾成石粉;三,将石粉简单煅烧加热后送入搅拌机中搅拌成泥浆;四,将泥浆倒入沉淀池中沉淀;五,将沉淀的厚泥块用铲锹铲出放在晒场中晒干;六,将干燥的石粉块用碾压机重新碾成石粉。
      陈喜梅清楚廖春根的石粉厂中有石料有石子,但仅仅只有这两样而已,她不知道为何赵雨壮坚持要她舍近求远,在陈喜梅的想法中,去找姑姑家的二儿子朱财宝才更加合适。朱财宝是高资港务站的站长,高资港有大石料,有小石子,有黄沙,有水泥,有毛竹,有木材,有红砖,所有盖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都有,通过他的关系去买或许比廖春根还要便宜。
      然而,赵雨壮根据前世的记忆知道朱财宝这个人并不好相与,说句不好听的话,有点狗眼看人低的做派,所以赵雨壮并不想让父母去欠下这个人情,他倒是考虑在下半年让陈喜梅拉上朱财宝一起囤积石料,让朱财宝发一笔横财,这样陈喜梅承包港口的话就容易的多。
      陈喜梅心里存着丝丝疑问,嘴上却不闲着,连声对廖春根说道:“春根兄弟,这怎么好意思,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做大姐的怎么能占你们这个便宜!”
      巫香菊不耐的打断陈喜梅的话:“陈大姐,我认的就是你这个人,打你在铁道口等着给我们夫妻还钱,我心里就认定你这个大姐了,你跟我客气,是不是不打算认我这个妹妹,不打算认春根这个弟弟?”
      赵雨壮自打重生后,不止一次感慨八十年代初的人际关系质朴简单,没有那么多花头心思,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进入九十年代后,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一部人的确是富裕起来了,然而人与人之间缺少那种最基本的信任,增添许多尔虞我诈,好似不从别人身上占点便宜就觉得自己吃了大亏。
      巫香菊重情重义,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陈喜梅无奈,只得说道:“好妹子,你这话说得我无话可讲,做姐姐的只能放在心里感激,嘴上说再多都没用。”
      “看你们两个,好好的那么严肃干啥,陈大姐,来喝茶,吃瓜子。”廖春根及时打断陈喜梅和巫香菊的话题,将话头引向别处。
      巫香菊乘势抓了一把瓜子到陈喜梅的面前桌面上,笑道:“陈大姐,这是傻子瓜子,挺好吃的,尝尝。”
      三人不再谈盖房子买材料的事情,而是一阵天南地北的海聊,两杯茶一喝,陈喜梅也不好意思耽误夫妻两人的时间,站起身告辞。
      临走前,巫香菊将桌上烟酒取出一半递到陈喜梅的手上:“陈大姐第一次上门,礼物不收呢,就显得我们在做趣,这酒跟烟我们就拿一半,另一半你再拎回去。”
      陈喜梅坚决不肯要,可是巫香菊却坚决不肯收,两人推来就去了好一会,最后陈喜梅被迫收下后说道:“这烟酒我拎回去,等房子盖好了,你们夫妻两个一定要过来喝酒,我就拿这烟酒招待你们。”
      廖春根和巫香菊双双答道:“一定,一定。”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7章 马无夜草不肥8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