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特邀评论 ...

  •   题记:不阴不阳,是温和?是暧昧?亦或,本质就是半吊子?

      对于不看娱乐报道不看八卦新闻的人来说,听说《断背山》的时候它已经捧了个灿烂的金球金狮奖。一位骨灰级的耽美狼坚定的申明到:“《断背山》捧回金球奖证明耽美已经是一种王道!”这番另我汗颜的话。汗颜之下,好奇心大起,加之当年被很多人批评说根本看不懂在讲些啥东西的《卧虎藏龙》偏偏有几个场景让我看起来特舒服,印象特深刻,对李安此人导出的骗子,印象不能说差,反而偏好。
      然而,《断背山》从始至终只让我觉出--失望二字。

      《断背山》根据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丝的短篇小说改编,背景是美国怀俄明州。讲述了两个美国牛仔相爱,却迫于社会压力结婚生子,他们从年轻演到中年,彼此的感情牵扯长达20多年,部分娱乐媒体更直接以“西部同性恋史诗”称呼本片。但李安不赞成把《断背山》归为同性恋电影,因为影片描写的是爱情;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
      若说出发点,导演的理由是正确而有理可寻的。好比我始终认为:耽美也好,GAY也罢,LES自然也包括其中,现下来看它们都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小的类型派别。好比幻想类作品里有奇幻、魔幻、玄幻、科幻等等之分。为什么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同等于其它类型的片子来欣赏呢?
      现在的现象是--同人女忙着看ML镜头;小女生们忙着看帅哥。任何此类片子本身除了能面对部分同志外,不能兼容其它范围的观众群体。
      奇迹的是,李安大人似乎发现了这一点。更在整个片子里,力求维持一种中性的第三者旁观的调子,希望大家能理性而公允的看待剧情,看待整部片子本身。可惜,尝试如此新视角的着眼点,似乎没有成功。于是,本来作为一部纯女性向的GAY题材片子,可以赚取很多眼泪,煽倒一大批人的《断背山》,被极不自然的强制加入了男性视点的理性思维,二者又很不恰当的无法兼容,造就了此种不阴不阳掉在半空的感觉。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远远没有把剧本渲染开来,在情节最需要凸显其张力的部分,被硬生生叱止。
      这是半吊子,货真价实的半吊子产物。

      背景音乐配合美国西部特有的调子,采用了乡村风格很浓郁的音乐搭配,虽然少得可怜,并且总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忽然冒出来。尽管音乐的出现很唐突,很不搭配剧情,它们到底跟“尚可”二字有了些许的关联。

      在看过之后,反覆想过很多次,为什么只能想到半吊子这个形容词?如是,没有朋友宣称其因金球奖而使得耽美开始迈入王道之列,如是没有看懂《卧虎藏龙》,我可能根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思考《断背山》。

      或许,是我这个人口味太怪,要求太高。但是,我始终坚持--煽得到人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无论是什么。
      电影这东西,很多时候非常类似小说,也非常接近于漫画。

      某天,逛论坛的时候发现很多帖子在夸《断背山》,一时间让一切梗住的细节,总算是连贯起来了。

      杰克一出场,一件格子衬衫,外罩棕黄色的夹克。
      他靠在拖车箱边,身边是简易的台阶,身后一片车厢的铝白色。
      头带牛仔帽,帽檐压的很低,一张满无目的的脸空,眼神干净得不可思议。
      在一片平原上席卷而过的风声中,他静静的靠在那儿,目睹一辆老旧的车子停在自己面前,目睹那个叫欧尼斯的男人从车里钻出来。
      欧尼斯目不转睛,面前这个叫杰克的男人眼神实在清澈得不可思议。
      就像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天使,就像是注定的……两人的相识是注定的。

      很值得称赞的开头,如是此处居然未做任何渲染,就这么放手让大家进行下去。末了至结尾,看到欧尼斯怀中紧紧抱着的格子衬衫,我花了接近十分钟依旧想不起来这衬衫有啥重要的。或者说,这衬衫的总要性,所隐含的寓意,代表的人和事,或许从未清楚的表达过。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这样一个在结尾必定起到决定煽情作用的细节,导演居然从未舍得多花几个镜头渲染一下。

      大片湛蓝的天空色彩,荒凉的平原,连绵成片的山地草场。
      电影开始在一个小镇,它三面环山,即为--断背山。
      成片的羊群,牛仔驾驭着马匹,穿行在羊群与蓝天碧草之间。四周非常安静,安静到几乎听清风的呼吸。
      就在这一片浓重的印象主义油画里,电影中的主角二人开始了仿若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里其实本该有音乐,同样是作用在渲染。而它恰巧没有。你会觉得整个开头看得极其压抑而单调,无聊。前一个小时的片长里,我始终处于一种昏昏欲睡不停走神的状态。镜头、语言或其他,都在拖慢整个故事的节奏。很多琐碎又与后面完全无关的东西,恐怕就只有摆显一下“这里风景真美好”的作用了。浪费在描述如画美景上的镜头,霸占了大部分的片长,是否导致了关键时刻需要较多镜头突显那些煽情场景的地方?由开头看来,确实让我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怀疑。
      前后没有任何呼应,却要力求表现一种努力压抑却依旧不断膨胀出来,直至散溢出来执着与情绪。是的,“力求”。碍于开头提到的“女性向视角之外的的新的第三者客观出发点”一说,整部背断山被驱赶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被欲期待后半场有所好转,未曾想到,反而是变本加厉的尴尬。直到结尾,依旧如此。
      它既没有成为一个煽到女性观众及其它小部分观众的同志电影,也没有把它第三视角的睿智立场呈现出来。更不要说超越剧本原作的小说本身,想引申出去的“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的感情伦理大悲剧(?)。
      更何况,此等大悲剧,让人如同嚼蜡,食而无味。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即便面对超级YY、□□等等的东西,我依旧固执己见--我只相信:如果能煽到我,那便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品。
      而《断背山》,败就败在这个力图为“煽”而制造的“煽情”,结果却并没煽到在看它的人。

      誓如:杰克会为欧尼斯反覆做着晚饭,欧尼斯一直睡在帐篷外面,总是守夜。
      我想,那种与世隔绝的清净,那双清澈的眸子。它们都是一种催眠的曲调。
      夜晚,风雪来袭。
      欧尼斯被冷醒。
      杰克叫他进帐篷去……

      以上场景到此结束,作为情感的开端。然后转至下一个场景--

      第二天,羊死了。
      而后,第三天又死了一只羊。
      雇佣二人的牧场主悄悄来到,看到两个拥抱在一起躺在地上的男人,他悄悄的走了。
      他们一起工作的季节结束了,各自约定还会回来,然后各自离开。

      以上,完全成了一笔流水帐。假设,把杰克在寒冷之夜叫欧尼斯进入的帐篷当做一个情节即将如潮水般铺散开来的起始之源,而后羊群接二连三的死与牧场主中途悄悄的到来,只提到羊群的死,而后默然的离去,接着是二人工作的结束,各自分道扬镳--到这里,第一个大背景下的故事开端结束了。作为以后全部场景,整个片子的开端,它营造的一切,居然既无深刻,亦无厚重之感。若是认为它用了一种言轻而故重的反向表达方式,那这个开头的场景却是完全失败的。
      若为就轻,就细,而潜藏其背后的深刻与其它,那依旧只是潜藏。《情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头到尾,只是一些很细微的动作,很小心很琐碎的语言和思想,却能在迸发之时宛若潮水,而不是《断背山》所带来的不阴不阳,不上不下的半吊子之感。从细节和琐碎的来描述时间流逝所遗留给人的深刻,不是不可行,但是,琐碎和细节以及不突显的情绪,并不代表这些表象下没有掩藏着这些情绪了。
      这就好比刚让人有那么一点点继续观望其煽情所至的劲头,有欲望被片子煽一下,感动一下,伤心一下……就在我想为之电影所牵引时,却听到卡嚓一声,胶片从中断裂。当我去把后面的胶片拿起来,接回去,继续放映的时候,反覆找寻刚才放映过的地方,中间却已经缺失了很大一段。我找不找头,摸不到尾,停在半山腰,不上不下。
      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扎实的卡在心底,我有试过努力找回一些此类情绪,接着却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忽然跳转到其它地方的场景和情节冲得一干二净,丝毫不剩!

      如是,在这开头环绕在一片乡村背景下,能有乡村音乐对人造成一种潜意识的催眠姿态,与结尾完美呼应起来。刨开所力求的客观视角,将一些细微处再加分析,决不会是现在这种半吊子的情况。
      如是,我想力图一种彻然的安静,以及之后那猛烈的爆发。
      那为何,我却看不到所谓的爆发?依旧只能看到不阴不阳,要死不活的半吊子。

      第一段故事没来得及虐好主角,就华丽的散场了。
      欧尼斯回家结婚,而后,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杰克开始流浪,他没有按照约定再回去。
      分别的那天,只看见他在角落里蹲了下去。
      我以为这里要煽,结果,喀嚓一声,场景切换到婚礼去了!
      若说思维不够跳跃,那还是考虑这个故事有没被刻意剪切掉重点场景。
      很奇怪的是,一些场景明明可以激烈一些。而所谓虐,当然要挑观众喜欢的人下手了,可是在导演看来,他喜欢这些片子中的人物,想保护他们,却没有把这些疼惜之感一并传达给观众们。

      忽然想到一个简单而毒蛇的说法。
      --啊,这个配乐很悲伤,啊,主角在哭啊,啊,很悲伤啊。如是这样,一个人站那边对我吼完,只说,好悲伤,好难过。我定多也就只能说:噢,那别难过了,会好的。然后一脸麻木的走开,三分钟后把这件事忘掉。
      要说伤心说难过,我抓个三岁孩子来掐小脸一把,他都会哭喊着疼痛,他就是在伤心。问题,《断背山》难道只是要表达这种表面上的疼痛?或者更苛刻一点说:这个孩子只是直接到我面前哭,说他在伤心,在疼痛,而他疼痛的理由和原委我根本无从得知。
      一种煽人的蠢动被表现得如此白痴,不懂要贯穿与一个细节与另一个的细节之间。
      举个例子来说:你小时候有一个布娃娃。母亲嫌弃它脏,叫你把她丢掉。
      她不说理由,什么都不说,直接命令你:丢掉它。
      然后,你心里明明认为它很重要。可你居然很平静的说:不丢。
      接着你的母亲看你那么坚定(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平静能体现出一个孩子对玩具的执着),也点点头,不再追究。
      你明明认为,这东西对你是那么的重要。而另一个人却认为舍弃它才能保护你不被伤害--这是分歧。
      分歧之后我们会通过各自的牵扯,相连,谅解,交谈等等……渐渐恶化、迸发,或是化解、言归于好。
      断背山却只处在张口直接说:你把xxx丢掉。你回答:不要。它对我很重要。到这里,一切停止,这个单元故事就到此结束,我们必须去下一个场景。那敢问一声,你说这个丢与不丢,对后面有啥作用?后面回答的不要与否,跟丢与不丢又啥关系?这么粗浅的表达,实在叫人看不出什么头绪。
      跌宕起伏--都是起,没有落。全是高潮,没有啥东西缓冲一下,让一个故事传达出去,让人接受掉,就换到下一段去。我不知道,这样的东西除了用不阴不阳来形容,还有想到其它什么更恰当的比喻。
      很多地方根本没抠细,没用心去煽一把,就那么匆匆过去了。
      好不容易熬完结尾,欧尼斯看着杰克的遗物(衬衫),泪眼婆娑。在我尚未明白过来,杰克是怎么死了的时候,结尾力求的煽情高潮从欧尼斯盯着杰克的衬衫十开始了。
      我一边根据之前莫名其妙的一些片段想像着,拚命思索着杰克到底是怎么死的,一边等待这一点睛之笔。用力集中自己的情绪,酝酿着自己的情绪,想着至少该为这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稍微感慨一下的时候,欧尼斯很颤抖的来了一句--
      台词说罢,他关上衣柜门。我楞了三秒,喷笑出声。
      奇怪,这明明应该是一部很煽的电影,为何我到结尾找不到前情的任何相关依附,莫名其妙的,在还没弄明白杰克的死的时候,听上这么一句煽情的台词,刹时却只能觉得造作中见可笑而已。

      不禁要问,究竟是看的人铁石心肠,还是拍的人犹豫不绝?
      是温和?是暧昧?
      情绪表达之淡,影片表达之淡。电影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却不该表现得如此之淡,不是么?

      如是,不阴不阳的调子。如是,断背山。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