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山河不夜天》 ...
-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比古人更像古人的穿越文!象到过了初章就能自行忽略了他穿越者的身份,所以这一部我其实是当本土的科举文看的,因为小唐郎真没啥金手指,他自认的金手指在老王那里就是基操。
我甚至觉得他唯一的金手指不是所谓的过目不忘,而是他的思想,是作为当代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严肃点,不要笑,我说真的。】
提示:这是一篇科举权谋为主,感情为辅的权谋文。
说起来我正儿八经的科举文就看了三部,其中一篇还是点家的。因为我个人的文学水平不行,对科举文的科普性和他需要脑子观看这一点,我看到以科举为主的文大多数是退却的,再加上古早科举大多文抄,爽文看多了也就疲乏了。虽然这篇也不能免俗,但也就是字面意思的当了一回文抄公,百分之九十九的原创,我个人认为那权宜之计的一回完全可忽略不计。
这是一篇很立体的文。
当时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去看待文中的各个角色,不要用自己刻板的感官去看文中的配角龙套。
例如皇帝,例如四儒,又或者是那个芙蓉面的苏大人,亦或者是那寥寥几章的善听和尚……
对于本文的皇帝,我的个人感官是很复杂的。他无疑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觉得炒蛋的人。
他的身上有好几个历来帝王的影子,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还是大家都有。
他是一个将帝王之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皇帝,如果他是一个伟光正的人,那应当又是一场盛世,他的国也会是一个超鼎盛的强国。
但可惜,只是如果。
那一夜整整七个大儒为正心中大道以死明志,而不知名姓的在那一夜更是不知道死了多少。
他们忠于国,忠于朝,各个都是国之栋梁。然而这只是他们的帝王一场布了二十几年的局。
我不知道在全文中这个转折是不是最大的泪点。
“唐慎。”
“先生?”
“子行矣!”
“好嘞!”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为师想为你取个字。”
…
“便叫景则吧。”
十五岁的唐景则,那一夜后再无天真烂漫。
【不要拘泥于一山。登顶,看其大观。】这几个字,那一个场景,从看文初到现在,一直记忆如新。
王子丰是唐景则官场和情场的导师。
梁大儒则是他学识和人生的导师。
二十几年前的一场冤案,三十几年后赵帝又复刻了当年的场景,只为一己之私。
左相最懂赵帝,一身文人风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一场宫变,他改写了既定的结局。或者说看懂的人都能改写,但只有左相做了。
赵帝恨他,不知是恨他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是恨当年无人救入局的他。他说赵敬、赵基如那赵璿,但他从来不是赵尚。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自述。
左相最懂他,却不是最明他的。
文中有两场君臣对峙被我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高光。
左相与赵帝的君臣对峙是其一,另一场就是唐景则与赵帝。
唐景则是本文主角,但他又不是主角。只能说作者大人的文笔真的太好了,如前面所说,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入木三分。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立体。
好比一个从未正式出场,只活在他人记忆中的先太子,一句“天下何人不喜欢赵璿啊”道进了所有。
对赵帝只能论迹不论心。他是一个合格并优秀的帝王,只是帝王。
左相说“天下何人不喜欢赵璿啊。”
唐景则说“臣不识赵璿,臣只识我大宋的开平皇帝。”
我要令江山平,四海清,千年一瞬,朝天来歌!
山河不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