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南京城 ...
-
那湖、那园、那座城
三天行程不长也不短,足够我认识这座城市,欣赏它不同的美,临近几座城市中,它不如上海张扬大气,亦没有杭州的婉约惆怅。它的美,是一阵古老悠久的风,唤醒了我们心中对历史的思索。朱自清先生也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第一天
车开着,道路两旁是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树,斑斑驳驳的树影间,依稀可以看见仿古的站台,连公交站台也带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街边的行人都很悠闲,步伐比往日见到的慢许多。几乎没有什么高大华丽的欧式建筑,有的只是矮矮挤挤的平楼,但它们却不显突兀,也不难看。我趴在车窗旁,静静看着流动的风景,旅途的烦躁逐渐散去,期待着……
下午去的是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是这座城市最近的一次磨难亦是最惨痛的经历,每一个人都应铭记的历史。从门口挣扎凄惨的人们的塑像,到园子里漫无止境的灰色,天空仿佛一下子变得灰暗了,耳边呼啸而过的风也好似在呜咽。
在聆听纪念仪式的时候,我站在队伍最后,看到不少过往的游客。有的人表情严肃,静静走过,也有的人,是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嬉笑打闹,搂着雕塑做出夸张的动作。他们把这里当作游乐园吗?我很失望,书里说,不懂得尊重历史的人是无知的人,不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更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无法干涉他们,我要做好自己。
走在昏暗的场馆里,玻璃罩着许多实物,有肩章、有报纸、有手枪,甚至还有碎骨。墙上的照片和文字我没有时间一一读过,但也看到了革命烈士的壮举、战斗的激烈,以及敌人的残忍。我没有那么偏激,但是日本人的所作所为是那么没有人性,为什么要伤害无辜的南京市民?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难道没有罪恶感吗?我也看到了日本士兵的家书,他们自己也觉得残忍,既知残忍又为何要做?
直到看到吊唁的站台旁,看到各地的日本人学校赠送的千纸鹤,压抑的心情才稍微好些。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可以原谅,但是不能遗忘。”是的,我们正在逐渐原谅他们,但是面对某些日本人的一味否认还是会愤怒。
真正看到日光的时候,绿茵茵的草地缓和了眼睛的酸痛,天边一群白鸽正飞得欢畅,希望它们真得能够驱走黑暗,带来和平的欢愉……
接下来去了莫愁湖,是个不错的公园。不经意的抬头,看见大片大片的湖水泛着明亮的光彩,水面上犹罩着一层淡淡水汽,在飞梁画栋、绿树碧草的映衬下更是夺目耀眼。走在长长的廊亭之下,同伴笑着说:“真应该穿着汉服走在这里,而不是穿着校服。”就这样走走停停,不时拍照留念,短暂的游湖时间一晃而过。
再次举起相机,镜头之下已经是向往已久的秦淮河畔。桥的一侧是绿树红花遥望着黑瓦白墙,另一侧则是飞龙闪耀一派华丽。游客攒动,纷纷驻足观赏,静静的河水从桥下淌过,倒真是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让心都融入在这份景色之中。
这里的小商品很多,酒楼不少,小吃也多,我们在小巷里艰难穿梭,挑礼品都挑花了眼。遥想当年,一定也是同样热闹。只是那时候还有才子佳人、对酒当歌,更有意境吧。
这座城市,曾经是如此繁华,而今又化作一份内敛的气韵,隐藏在各个角落。
南京城的第一天,就在美丽的秦淮河畔落幕了。
第二天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中山陵,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从山脚下望上去,隐约能看见蓝色的屋顶。再往上走便都是台阶了,一级一级密密麻麻的全是阶梯,一步步跨上去,经过了一座高大的牌楼,又是许多的台阶,而且越来越陡,有些恐高的我大口喘着气连头也不敢回。最后一个转身,看到山下的那些台阶又觉得没有那么多、那么陡了。
心中生出指点江山的豪气,和我一同眺望远方的同伴也都意气风发,而这里长眠的伟人在许多年前拥有着更为广阔的心胸,我们的敬意与亲切感同时生出。希望在未来,我们也可以肩负起同样的使命,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
其实中山陵上很简单,能看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无数游客还是会来这里,缅怀孙中山先生,因为南京也是曾经的民国首都。中山陵亦成为南京最著名的景点,成为南京市民心中的骄傲。
从中山陵上下来,我们便去了灵谷寺。绿树掩映,黑瓦红墙,寺庙里的游人不多,所以非常安静,安静到可以听见檐角的铃声。焚香的淡淡味道萦绕在鼻端,心境就立刻平和下来。我一个人在连接一处的庭院中转悠,从没有一个人安静地站在这些神灵旁,所以也没有像以往一样跪坐祈祷。但还是闭上眼许愿了,虽然我知道这些愿望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做到,神灵们的存在,只是平添了一份美好的希冀。但这份希冀,是历史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走了大半天,有些疲倦,在车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下车之后,仍有些混沌,看见高大的城楼,上书“玄武湖”。它和昨日的莫愁湖又有什么不同呢?
带着好奇,我一个人向公园深处走去。没有莫愁湖那么多的古典建筑,我一开始是这么认为的,但慢慢走下去却看到了很多静谧的院落,这份幽静让人都有些难受了,所以我没有过多停留。
我看到许多老太太老爷爷坐在湖边,也没有交流,只安静地欣赏着景色,有小朋友欢快地从身旁跑过,也许这儿才是更多南京市民会选择游玩的地方。南京比上海更加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在周末,在街上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车鸣笛。
上地理课的时候,身为江苏人的老师曾说南京的经济规模并不是数一数二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是古都啊,况且只有适度的生活节奏才能让人有时间放松,才能有幸福感啊。我们在上海,似乎缺少了这样一份自在写意。
我在这儿拍了很多照片,因为我的脚步放缓了。绚丽多彩的月季花、风中摇曳的荷叶、吹泡泡的女孩、拿着水枪替花浇水的小姑娘……一天的最后,我将镜头留给他们。
第三天
转眼间就是第三天了,时光总不会为美好的事物停留。我们的最后一站是总统府,这里曾经是政府要员的办公场所,可以走进去,看到了水榭画舫,假山亭台,不由得笑起来,这总统府也漂亮的同园林一样。
办公场所则显得严肃静谧,一间间宽敞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套或更多整齐的桌椅书架,曾经是谁坐在这里批阅文件,辛苦工作呢?他一定非常认真负责吧。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反而还小了一点,不过多了些装饰和沙发椅子,显得简约又亲切。
到了子超楼下,记住名字是有原因的。子超楼门前种了两棵大树,遮挡了大片的阳光。听一位导游介绍这两棵树是林森手植的,我也不清楚林森是谁,不过后人将这两棵树分了男女云云。有游客上前攀着“女树”的枝条拍照,门口有工作人员大声制止,结果还真一不小心扯落了两片叶子下来,那名游客也有些发愣。我也不知怎的,就在那游客好奇的目光下,捡起一片叶子笑笑就跑了。
其实之前就一直想在哪儿捡片叶子好作留念。这样也许还化解了那位游客的小小的尴尬,不是更好吗?说不定那位林森先生也是这么想的。
尾声
三天下来,我走过了许多地方,看了不少湖泊园庭。南京给我更多的感受还是古朴,哪儿都有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这样的底蕴,就好像翻开一本古籍,细细阅读,却总能带来不同的感受。
古城墙下攀附的藤蔓依旧在生长,秦淮河畔的流水仍在静静流淌,是谁在这里为时代翻开新的一页,又是谁在领略一番风景后迈开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