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8、身无彩凤双飞翼(3) ...

  •   第二日一早,刘文静就升帐邀常宁、初辰以及诸将共商军务。
      刘文静指着案上摊开的图则,道:“这便是潼关左近的城防地形图。潼关坐西向东,扼守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南北还各有一座都尉城彼此做呼应。唐国公大军取道潼关时,利用潼关守将的轻敌之心速战速决,夺下了本城,否则如果等到都尉南城、北城的守军驰援来救,这仗还不知要拖延到什么时候哩。”
      王长谐是李渊旗下骁将,自晋阳一路跟随李渊打到潼关,虽是一员勇将,却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器宇轩昂。听刘文静介绍左近城池,他忍不住也道:“那都尉南城的守将叫做刘纲,北城的守将李毅,兵法武艺都甚是稀松平常,如若刘大人和二位将军有命,末将愿讨一支将令,走马取城,不在话下。”
      刘文静颔首道:“王将军稍安勿躁。”又转向初辰,问道:“章公子有何打算?”
      初辰凝视案上的城防地形图,思考片刻,抬起头来,却问道:“唐国公临入关中时,对于潼关守城一事有过什么吩咐?”
      “临入关中之时,唐国公倒是没有说什么。敦煌公私下里嘱咐我,无论如何,以固守为上,只要不让屈突通踏入关中半步,那这场仗,就是大获全胜了。”
      刘文静与李世民私交甚笃,因此在大帐之中众将的讨论之外,二人也多有交流。
      “对于屈突通此人,唐国公的意思是要赶尽杀绝,还是要放他一条生路?”
      刘文静道:“在河东郡城久攻不下之时,唐国公曾经感叹,屈突通如此一代名将,如果能为我方所用,日后平荡天下,必将有大用,更何况他天下闻名,若是能招降于他,也好为其余隋军兵将做个榜样。”
      初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她微一沉吟,转向王长谐道:“刚才王将军主动请缨要取都尉南城和北城。这北城倒是不急,王将军如果能速取南城,然后在南城坚守,让屈突通到来之后进不了南城,就是首功一件。”
      王长谐道:“末将自当遵命。不过何不将北城也一并取下?”
      初辰摇了摇头:“都尉北城背山而建,如果潼关和南城都在我们手中,北城就是孤城一座。留下北城,让屈突通大军到达潼关之时,也有处可去,不至于狗急跳墙,硬碰硬拼死强攻潼关。”
      常宁颔首道:“是啊,既然唐国公有招降屈突通之心,咱们也没有必要在潼关和他以死相拼。”
      初辰道:“正是。想那屈突通,戎马多年,必然是一个识时务的,在北城耽搁日久,他自然也就明白他已无力影响关中大局,唐国公在关中的胜算已定。到那时,他或者就此倒戈投降,也未可知。即使不降,也只有领兵东去,或者困守北城两条道路可走罢了。”
      刘文静拊掌道:“妙极。咱们不多增伤亡,就将屈突通困死在都尉北城。王将军,本官给你一支令箭,命你走马夺取都尉南城,待到屈突通到来时,你只要在南城坚守不出,让他无计可施,退入北城,就给你记这一次潼关之战的首功一件。”
      王长谐抱拳大声道:“末将得令。”从刘文静手中接过令箭,大踏步走出厅堂点兵去了。
      接下来的事,竟是异乎寻常的顺利。
      第二日午时未到,王长谐已经派快马回潼关禀报,斩刘纲于马前,唐国公的大旗现已飘扬在都尉南城上。
      三日后,屈突通领骁果卫自东而来,望见潼关城上的李唐大旗,惟有顿足捶胸而已。他也不作休息,就命手下军兵攻城。刘文静早有准备,虽然王长谐带走两万兵马,但是常宁和初辰带来的三万生力军正好派上用场,一声令下,弓箭手万箭齐发,箭落如雨,城下的骁果卫虽然个个勇猛,也免不了死伤颇多。屈突通眼见城上准备齐全,枪明甲亮,守城兵士众多,心中只得盘算先退居都尉南城,整顿人马,再作道理。
      谁料屈突通带领人马赶奔到南城城下,却见城上飘扬的居然也是李唐旗号,城上的将军高声长笑,言道此城已经由我王长谐奉刘文静大人之命拿下了,屈突将军若是想进城倒也不难,只要现在下马投降即可。
      屈突通气得险些吐血,只得再奔都尉北城,这才安顿下来。
      如此僵持了半月有余。屈突通数次企图攻城,都被一一击退。不仅如此,初辰和刘文静商量过,特意选派了数十名大嗓门的兵士,每当从关中传来唐国公的捷报,就由藤牌队护着这些个大嗓门,特意来到都尉北城城下喊话给屈突通知晓这些消息,如此这般,屈突通知道了李渊的军队在关中节节胜利,已经取下了朝邑、蒲津、中潬、华阴……
      终于,这一日清晨,刘文静与常宁、初辰正在商议军情,言道这几日屈突通攻城的次数越来越少,斗志大概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忽然有探子前来禀报道,屈突通已经连夜离开了都尉北城东去,北城现在只剩下一座空城。刘文静连忙派出多路探马确认这一消息,几日内这些探马一一回来回禀,屈突通失意撤军是实,现已回奔河东郡城。
      刘文静长长舒了一口气,一个月以来的坚守任务终于完成了。
      常宁和初辰也相视而笑,终于,可以去大兴了。

      刘文静安排王长谐与二万精兵驻守潼关,他自己与常宁、初辰等人带领其余人马赶奔关内。路上非止一日,这一天终于到了李渊的大营。
      刘文静已经提前派了军士去大营禀报,来到营门前时,只见营门大开,裴寂带领一众将领正在门前迎候。
      见刘文静等走近,裴寂迎上前,高声招呼道:“肇仁,你来得好啊。我奉唐国公之命,代替唐国公在此迎候你。恭喜你潼关守得漂亮,让那屈突通白白碰了一鼻子灰,实在是大快人心哪。”
      刘文静早已下了马,拱手笑道:“裴大人太过客气了。这潼关一战,我也不敢自居功劳,全赖李三公子和章公子及时带兵赶到,否则战况如何,还未可知。”
      裴寂与李渊是多年老友,早在大兴之时就经常出入李府,自然识得常宁,他向刘文静身侧的常宁道:“常宁,几年不见,越发出落得标致了,这么一身戎装,果然有唐国公的家风,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他又转向初辰:“姑娘的用兵之法,裴寂已经五体投地拜服。”
      常宁笑道:“裴叔叔,你就别净说客气话了。我爹呢?”
      裴寂呵呵笑道:“唐国公正在大帐等候诸位。快,里边请,里边请。”
      裴寂携着刘文静的手,向大帐走去。常宁、初辰紧随其后。倒是何潘仁等诸将刚才听了裴寂与常宁的几句对答,都怔在原地,面面相觑,一时忘了迈开脚步。
      何潘仁好一会儿才喃喃地道:“怎么?竟然是两个女子?好家伙,这不就是花木兰再生了吗?”
      众人进了大帐,果然见李渊居中而坐。
      刘文静急忙上前施礼:“刘文静见过唐国公。下官从潼关而来,交回把守潼关的这一支令箭,幸不辱命。”
      李渊满面笑容,站起身来,绕过帅案,亲自用手相搀:“肇仁不必多礼。你把潼关守得固若金汤,挡住了屈突通,为咱们大军西进解决了后顾之忧,本帅给你记大功一件,这功劳待咱们打下大兴之后一定论功行赏。”
      刘文静躬身道:“下官不敢居功。把守潼关,是下官职责所在。诸位将军跟随大将军打入关中,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功劳更大啊。”
      李渊笑道:“攻城掠地,把守关隘,都是同样的功劳,都有功,都要赏。”
      听了李渊这话,帐中诸将无不欢喜。
      刘文静道:“下官确实不敢居功。这一次能守住潼关,全赖李姑娘和章姑娘带了三万精兵助下官守城,后来调度兵马、以攻心计瓦解屈突通的斗志,都是章姑娘运筹帷幄,王长谐走马取都尉南城又立下首功,这才不费一兵一卒逐走屈突通、克尽全功。”
      李渊笑道:“本帅都明白,这些功劳都一一记下。不过肇仁你也不要过谦,你的功劳也不在他们之下。”
      李渊又转向常宁和初辰,一手拉着一个,又是喜悦又是感叹:“你们俩也吃苦了。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集结这么多兵马,为大军入关中打下数座城池,又助刘大人守住了潼关,实在是巾帼不让须眉,可感可叹啊。”
      常宁这段时间的戎马生涯,已经磨炼得心志甚是坚韧,可是此时见了父亲,许久以来的委屈都涌上心头,一时间泪盈于睫。
      李渊爱怜地握住女儿的手,轻轻摇了摇。
      常宁强忍住泪意,侧过头去。
      李渊看向初辰,吁了一口气,诚恳地道:“章姑娘,常宁多蒙你照拂,这才能从大兴平安逃出来。后来的这些成就,也全赖姑娘,本帅……”
      李渊一时想不起该说些什么感激之词感谢她,不由得停下来沉吟。
      初辰微微一笑:“大将军不必客气。我既然去了晋阳,就是愿意助大将军以成大业,大将军就把我和各位将军一般看待就好。”
      李渊看了她几眼,朗声大笑道:“好,好,今日我李唐军中就多了一位,不,两位女将军,也是一段佳话。”
      他笑了一阵,停下来道:“既然如此,本帅这里正好又有一桩任务。刚才我收到敦煌公派人送来的信,请示应该何时合围大兴。本帅打算定在十月中合围,又想着敦煌公驻兵渭水以北,兵力稍弱,正要再给他增派兵马。李常宁,章初辰,本帅就派你二人带三万兵马去渭水以北以作增援,再给敦煌公带去十月十四合围大兴的命令。”
      常宁刚才一直侧着头,直到这会儿才稳定住情绪,听了父亲的这道命令,刚想说什么,就见初辰已经道:“遵大将军令。”
      常宁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见她眼波低垂,神情平静,没有一丝波澜。
      常宁只得道:“遵大将军令。”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